冬至1000字作文
好的作文应该有独特的创意和新颖的角度,能够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要怎么写冬至1000字作文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冬至1000字作文,供大家参考。
冬至1000字作文篇1
这几天冷得厉害,虽然是晴天,却没有一丝儿太阳的味道。妈妈把洗过的衣服刚一挂在院子里,就冻得硬梆梆的,下面还挂上几条晶莹的小冰柱;牡丹鹦鹉小水槽里的水也冻成了冰,急得它们两个围着水槽转来转去;妈妈让我把茉莉花和两盆草莓也搬进了有暖气的房间。妈妈告诉我,再过六天就是冬至了,冬至又称“交九”,代表一年中最寒冷的天气就要开始的意思。妈妈还嘱咐我,在学校一定要加强体育锻炼,“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才能让自己的身体具备“顺四时,适寒暑”的能力。
课间十分钟,我和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快活的玩儿跳大绳的游戏,突然,几朵像蒲公英一样毛茸茸、亮闪闪的小雪花,从太阳公公的眼皮底下大摇大摆的飘了下来,“太阳雪,太阳雪!”伙伴们欢快的叫起来,太阳公公气的脸色惨白,像一个十足的冰太阳,我立刻止住了笑,我怕冰太阳顷刻之间“哗啦”一下碎裂开,从天上掉下来呢!
披星戴月
明天就是冬至了,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可不是嘛!昨天下午,我参加完英语朗诵比赛,从阶梯教室里出来,才刚刚六点,天就黑乎乎的了,一个弯弯的月牙儿挂在清冷的夜空,笑眯眯的看着我,我走一步,它挪一点,一直把我送到了家。早上六点半,我准时起床,站在窗前,用手抹掉玻璃上那光怪陆离的冰花,隐隐约约的看见她还在响水湾那幢高楼上,翘首遥望她那在南回归线上徘徊的老朋友——太阳公公呢!
“吃过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妈妈说:“过了明天就好了,太阳就会渐渐的回来,春天也会渐渐的回来。”
冬至的味道
今天是冬至,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我上学走的时候,妈妈就已经开始忙着洗韭菜、剁肉馅儿了,想象着饺子那香喷喷的味道,坐在教室里也忍不住想流口水呢!圆溜溜的太阳,也恢复了一些耀眼的金色,好像也害怕冻掉耳朵,来和我们抢饺子吃似的。
“哦!多么诱人的香气!”当饺子的第一缕香气偷偷的飘进教室,同学们就再也坐不住了,用灵巧的小鼻子东嗅嗅西嗅嗅,没完没了的小声嘀咕着:“饿死了,饿死了!”严厉的刘老师居然没有发火,还用最后十分钟给我们讲了医圣张仲景为了救济乡亲们制作“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原来人们在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呀!教室里顿时安静了许多,同学们被温暖笼罩着,仿佛嗅到了春天的气息。
我家的小屋里更是饺子香四溢,不一会儿我就狼吞虎咽的吃了一大碗。吃完了饭,还不忘了给爸爸打个电话,爸爸说他在信阳出差,明天回来再吃,我吃吃的笑着说:“爸爸,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哦!”爸爸听了,也哈哈的笑起来,夸我过了个冬至又长知识了呢!
冬至1000字作文篇2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冬至传说
一、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二、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为何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1000字作文篇3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逢年过节就吃汤圆,但却从未尝试过自己做汤圆。十二月二十二日是冬至,所以我们班在星期二举行了我们盼望已久的活动——做汤圆,吃汤圆。
在活动开始之前,家委会的家长们就把教室打扫了一下,每个课桌桌面都铺上了保鲜膜,膜上放着一碗豆沙馅团子。我们在“铃铃”地上课铃声中,开始了做汤圆活动。家长们一个挨着一个的发糯米团。一开始我学着家长教的方法包了起来,先拿了一些已经和好的汤圆团,放在手心中间,两只手不停地使劲搓,搓成了一个像鹌鹑大小的“小皮球”接着汤圆团就变成了像小饭碗似的“小酒窝”,之后我把面粉撒在保鲜膜上,向“小酒窝”洒了一些面粉,把之前准备好的馅团子也搓成圆形,放进“小酒窝”中,再把“小饭碗”的窝口封死,这样一个汤圆就成形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不才开始,我不小心馅放多了,捏来捏去,总不能合拢,汤圆简直就是一个调皮捣蛋鬼,一点也不听话,等我捏完这一头,它立马又从另一个头钻出来了,我只好无可奈何地试着把另一个头捏拢,可是它又从这边露出来了,没有办法,只能加点糯米粉,继续搓起来,汤圆上立马出现了一条条小裂缝,豆沙馅就溢出来。我气急败坏,在裂缝处使劲一捏,捏是捏拢了,可是汤圆却变成了一个棕白相间的“大花脸”,我环顾四周,同学们做得得心应手,好不快活,我默默地给自己打气,吸取上次失败的“大花脸”教训,少放了一些豆沙馅进去,小心翼翼地,一指一指地捏拢,接着在手掌心,轻轻揉搓起来,最后,一个圆嘟嘟的大圆球就诞生了。我心里想:“太好了,我这一次终于大功告成了!”接下来,一个,两个,三个……看着这些白白胖胖,洁白无瑕的汤圆,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幸福和开心。
这时,家委会的家长们收走我们的汤圆,放进沸腾的锅里煮,过了一会儿,汤圆就从锅底慢悠悠地浮出了水面,好似泡澡的胖子,悠闲自得,远看,一个个小球挨在一起聊天;近看,小球黏呼呼的,好像连体婴儿,让人忍不住垂涎三尺,闻一闻还有一股清香扑面而来……,吃起来汤圆,里面的馅和汤圆汁流淌进我的嗓子眼里,顿时,有一股香甜甜的暖暖的味道直流进我的心里,劳动的果实“真香”那!
这次活动不仅让我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更让我悟到“失败乃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只有不断从失败中积累经验,才能令自己不断提高,加油!
冬至1000字作文篇4
清晨六点,寒风带着令人为之一颤的阴冷钻进领口、袖口,但这并未阻止人们出行的脚步。在巷口,伴着熹微的阳光,一个阿姨正帮一位老人围紧围巾、拉紧手套,搀扶着她走向菜市场。
今天是冬至,一个分外忙碌的日子,每家每户按照习俗都要做时来运转——这是个繁琐复杂的“大工程”。买回新鲜的地瓜后,要洗净、削皮放入锅内煮烂,在其冷却之后加入地瓜粉放在石臼内捶打。时来运转的馅料一般有虾仁、包菜、肉丁、萝卜块和紫菜等各种材料,紫菜可以吸收馅料里的水分,防止时来运转蒸煮时因水分过多而破裂。把这些材料放入锅中爆炒,直到它们完全入味,再倒进篮子中将水份沥干备用,最后把馅包入皮中,时来运转才大功告成。
奶奶是家中包时来运转的主力,每年的这个时候她都是家里最忙的人。今年不同,她有了许多帮手,而不是独自忙碌。妈妈是奶奶后援军团的一名大将。我还没起床时就听见妈妈陪着奶奶去买菜下楼时轻轻的“咚咚”声,虽扰人却悦耳。包时来运转时家中的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连平时最不爱做家务的爸爸也不例外。爸爸帮奶奶在石臼里捶打地瓜和地瓜粉,等它们完全融合且有劲道的时候,时来运转的皮就完工了。我帮奶奶捏时来运转的皮,奶奶说得先取出一小块做好的皮放入手中搓成圆球,再捏成边缘薄底部稍厚的碗状,这样包馅时不会破掉而且口感更好。妈妈帮着奶奶包馅,在皮中放入适量馅料,再用手轻轻往中间按,从边沿慢慢捏紧封口,避免破裂。家中的表弟表妹也来帮忙,有的择菜,有的捏皮,全家人都凑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干活,奶奶的负担减轻了许多。
蒸了十分钟之后,热腾腾的时来运转出锅了。大家围成一桌热热闹闹地享用着一家人一个早上的劳动成果,品尝真正的家的味道,景象一片其乐融融。
费心费力了一个上午,奶奶早已筋疲力尽。妈妈主动帮奶奶洗了碗,爸爸把厨房扫的干干净净,小孩子们簇拥着围在奶奶的身边,你帮她捶捶背,我替她捏捏肩,奶奶笑的很开心、很满足。
家人的帮助使奶奶的冬至不再那样紧张、忙碌,一块压迫已久的巨大的心头石在奶奶的心中骤然消失,使她拥有更为开阔的空地来安放家人的爱,也更有力的去爱家人。在炽热的爱的鼓动之下,去推翻心中的那块巨石吧,不论你的心变得多么坚硬、多么冰冷,在它的背后,仍有温暖可寻。
冬至1000字作文篇5
冬至的“至”是“到头”的意思,可不是“到”的意思。什么到头了呢?原来是阳光直射点南移或北移到头了。北半球在冬至那一天,太阳南移到头了,该北移了;北半球夏至那一天太阳北移到头了,该南移了。这是因为地球的公转轨道上,有一个“冬至点”。地球运行到冬至点,是冬至的那一刻。天文学可以精确地计算到“微秒级”。冬至点就是“近日点”,这时地球运行的角速度、线速度都是最大。相反,夏至点上,地球在“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最小。
其实,中国在古代就知道“冬至点”的存在。【幼学琼林】上讲“立秋而桐叶落,冬至而葭灰飞”。葭灰就是芦苇膜烧成的灰。冬至那一天,把“葭灰”放在地面上,一到冬至那一刻,葭灰会飞起来,表示“冬至一阳生”的“阳气”把葭灰吹起来了。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日出到日没有10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冬至日虽然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9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有的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还有一些以冬至天气看后期冷暖的谚语有:“冬至出日头,正月冷死牛”、“冬至有雨明春暖”等。以冬至风向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冬至南风百日阴”,“冬至一场风,夏至一场暴”。以冬至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冬至冷,春节暖”,“明年暖得早”等等。
冬至1000字作文篇6
老家南方冬至有三大风俗:做汤圆,扫墓,放鞭炮。
1、做汤圆
我们南方这边,冬至前夜要回老家一起做汤圆。汤圆可是一门精细的学问,讲究技巧,圆滑和精美,其内涵更是至关重要,“汤圆,汤圆,团团圆圆”,汤圆内涵不就是这样吗?在我眼里,汤圆可是不错的“橡皮泥”。(捏动物)
今年,踏着冷月的气息,带着满怀的欣喜回来家去了。吃过一盏有一盏的“盛宴”,重头戏“汤圆”总算登场了。一座“面粉山”,一盆清水。我在一旁看着大人们将水调入糯米粉中一揉一推,和了起来,看着看着,我的手也不知不觉痒痒了,恨不得上前去试试身手。回忆起去年和堂兄一起搓汤圆的情形真是回味无穷:那时我们做小猪,小狗,真是不亦悦乎。堂兄的叫声打破了我的梦,我急忙“飞”了过去。当我再次“飞”回来时汤圆已经做完了,满桌子,米筛上,一颗一颗圆滚滚汤圆,圆润剔透,闭了眼,好像一碗热腾腾,香飘扑鼻的汤圆就在眼前。but,这些我都没参与,真可惜。委屈了我这个“汤圆大师傅”。
2、扫墓
冬至清晨,吃过一碗热腾腾的汤圆,紧接着就是第二大风俗――扫墓了。
冬至那天,准备了成千上万盘好吃的。呵呵,我看了都垂涎欲滴,更何况远在地下的祖先呢。山路十八弯,果真名不虚传,阡陌纵横的羊肠小道太多了,转得不知在哪了。(幸好有大人带路,不然,我们可能要好几天才能到)山头山都是人,人挤人,人挨人。不管是生人,还是熟人,大家殊途同归,同时山上扫墓者,互相打招呼,互相问好。扫墓,当然是扫除祖先墓前的杂草了,在我认为。用耙子一耙,一大堆一大堆的,这些都是大人要干的。而我和堂兄一起登高临远,“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雄壮景象;“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惊险景象。“陈勰,潇越,快来跪拜祖先,求平安!”大人们喊我们了。我们学大人的:“同上。”,闹得大家欢笑连绵。喊完了,我们又跑了,疯玩去了。“清明时节雨纷纷”,可今天没下雨,看看先人的墓,陡生凄凉,倒几分似“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感觉。
3、放鞭炮
新年放鞭炮,冬至也不例外。大人们常说:“冬至过后就到了元旦。”这大概就是元旦的前奏吧!不知爆竹是哪位高人发明的,妙趣横生。想当年,我和堂兄买了好几盒,自然高兴了很久。我们点着香,用颤颤巍巍的手去引爆,火花喷溅时,我们吓得屁滚尿流,捂着耳朵飞快地跑走了,站在屋里以那颗活蹦乱跳的心去看“戏”:“噼噼啪啪”,爆竹声,狗叫声交织在一起,我们乐得不可开支。
后记
每一年冬至,这“三重奏”总是这样地演绎着,一切是那么有趣,让我回味无穷……
冬至1000字作文篇7
屋外,明亮的斜阳不倦地营业着,四周的云彩谨慎地斟酌着颜色的浓淡。平静的天空,呈现出不一样的安详。屋内,暖橙色的吊灯散放柔波,青纹白资的碗里盛放着几颗白胖的汤圆。小勺在碗中搅着红糖汤的漾漾微波,应合桌边起伏的欢声笑语。
冬至是快乐的,汤圆里有我们互动的乐趣。冬至前夜,奶奶便张罗着各种食材,摆满圆桌的盘盘食品,是对生活的期待与回味。洁白的糯米团很快揉好了,一家老小坐在桌前,掐取一块,揉圆,包馅,最后搓圆。大大的汤圆里包着的,是童年期最美好的回忆。
那时候,一年冬至里的搓汤圆,是孩子们盼望的时刻。很顽皮的小孩揉着或大或小的糯米团子,和同伴笑着闹着。奶奶看着我们,总是苦笑不得,她把手放进茶色的竹箶,一遍遍不厌其欢地教我们,怎么揉怎么包。粗糙褶皱的手掌握着细滑白嫩的小手,手起手落,慢慢地揉着、搓着。圆圆的团子不知何时从手掌中溜出来,滚到箶边,老人、小孩都笑了。搓完汤圆,奶奶晃着大大的竹箶,汤圆参差不齐地在箶里奔跑着。奶奶笑得更灿烂了,她说这是“公孙丸”,有大有小,团圆平安。不一会,奶奶开始煮汤圆了。她戴着老花镜,瞅起眼睛,捏着小秤外,量测着红糖与清水的比例。奶奶抄着那把古老的铜勺搅拌着红糖汤,又放入搓好的汤圆,铜勺搅起的微波,似奶奶脸上不会消逝的笑容。我们总是赖在厨房不走。我们爱听着汤圆咕噜咕噜的歌唱,爱看汤圆在锅中转圈舞蹈,爱闻厨房烟雾中浓浓的红糖香,更愿意等着汤圆完美出浴。
几年光阴消逝似水,飞速流过。原本茶色的竹箶不知何去何从,取代它的是市面上普遍的塑料红盘。那把年代甚是久远的铜勺也消失了,换成了长柄的不锈钢勺子。市面上各种汤圆层出不穷,花样甚多。但是,奶奶仍坚持自己做,还是平静坐在桌前,亲手搓着每个汤圆。我们全家也像小时一样,一家老小围坐一块搓汤圆。只是长大懂事了,再也揉不出那参差不齐的“公孙丸”了。汤圆大都挺均匀,也没办法可以去搓或大或小的圆子了。
六碗汤圆,装在清纹白瓷的瓷碗里。奶奶执意要用这种碗装汤圆。“这样吃,才有以前的味道。”她温和地说着。捞起汤圆,放入口中,嚼着软软糯糯的外皮,咬开是流心的芝麻馅——最简单却是最好吃的馅料。一口一个,每一个口都含着童年,含着那异常香甜的美好。
纵使岁月无情飞逝,纵使传统习俗逐渐消失,但只要奶奶搓汤圆时的笑容永存,只要童年的冬至记忆永存,那份乐趣便永不会消逝,那份香甜便会留驻舌尖,那份情味也会永远留存。
冬至1000字作文篇8
冬至吃饺子是传统的习俗之一。一大早,我还在梦里吃着美味的饺子,妈妈就用她那“河东狮吼”的大嗓门把我给叫了起来。我一起床便嚷着要吃饺子,却从爸爸口中得知家里只有肉馅和面粉,并没有现成的饺子。要想吃饺子,必须得自己做。“天下没有白吃的早餐”,我还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包饺子吧!爸爸开始和面,妈妈讲了一个笑话:有一日,孩儿他娘在炕上缝棉被,边缝边指导闺女和面。结果不一会儿,闺女喊道:“娘,面多了,怎么办?”“加水。”又过了一会儿,闺女又喊道:“水加了,又稀了!”“傻丫头,再加点面嘛!”于是闺女就去加面,不料面又加多了,于是娘又教导加水,结果闺女喊:“娘,还是不行,水又多啦!”娘骂道:“那你不会加面,笨蛋!”闺女分辩道:“我知道!可是盆盛不下了!”娘大怒:“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傻丫头,要不是老娘把棉被和裤子缝到一起了,下不了坑,我非抽死你不可!”
听完了之后,一家人笑得前仰后合,爸爸学着笑话中的女儿问:“水多了,怎么办?”我拿起一把面粉撒在了爸爸头上,说道:“加面!”顿时,爸爸的头发、眉毛全白了,成了个白发苍苍的老头儿,我“咯咯”直笑,爸爸想抓住我好好教训我一下,却因为眼镜上的面粉看不清楚,他只好去浴室清洗。妈妈接过爸爸的班,把面和好,搓成长条状,再用刀切成小块,用手按扁。现在只差最后一道工序擀饺子皮了。妈妈正准备去拿擀面杖却被爸爸抢先一步拿走了。接着爸爸便用擀面杖在我头上敲了几下。“哎哟!”我用手揉着头,心想“此仇不报非君子。”我又准备给爸爸送去我的面粉大礼,可肚子却不争气地叫了起来,正巧被妈妈听见了,她便说:“你们父女俩就别闹了。”“妈妈!”“你的肚子饿得在叫诶,你再闹它可能连叫的力气都没了。”我噘着嘴,气呼呼地站在一边看爸爸擀饺子皮。
饺子皮擀好了,下面就要包饺子了。我拿起一张饺子皮,放在手心,用筷子夹了一些肉馅,放在饺子皮中央,在学着妈妈的样子把它包起来。弄了半天,一个“四不像”终于包好了。再看看爸爸妈妈,他们都已经包了十几个了,每一个都是那么美,上面有些小褶皱,就像芭蕾舞演员的天鹅裙裙摆。我要爸爸教我包,可他仍对我给他撒面粉一事“怀恨在心”,不愿意教我,还不让妈妈教我。我只好继续去包我的“四不像”。
饺子终于包好了,下面就可以入锅了。饺子熟了以后,爸爸把我的“四不像”全都给了我。这明摆着是欺负我嘛,我得想个好办法把我的饺子和爸爸的换一下。有了!“爸爸,请你把醋拿来!”这次爸爸没有和我对着干,而是乖乖地起身去拿醋。我趁机吧爸爸的那碗饺子换了过来并紧紧地用双手捧着。拿来醋的爸爸见了无奈地摇了摇头,只好吃了女儿为他包的“四不像”。
冬至1000字作文篇9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我的家乡,家家户户都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
听奶奶讲,冬至这一天的夜晚是一年中最长的夜。冬至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气,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之一。冬至又叫“大冬”“亚岁”,古人还有“冬至如小年, 吃汤圆长一岁”的说法。
每年冬至的前一天晚上,奶奶都会自己动手搓汤圆。香喷喷的芝麻馅早已备好了,雪白的糯米粉被揉成了一大团,像个大而结实的棉花糖。在明亮的灯光下,奶奶开始专心致志地搓汤圆了。只见她从那个大大的米粉团上掐下米团,在案板上来回滚动,不一会儿就搓成了比拇指粗的长条,再用刀将这长条切成一个个长短相同的小段,拿着其中的一段,在双手里 360 度地旋转着捏,慢慢地捏成了伞状。她一手托着皮,另一手舀了一小勺芝麻馅放了进去,然后一边转动手中的这个“小碗”,一边给它封口,再快地搓圆它,眨眼之间一个圆圆的汤圆就诞生了,真像个可爱的白玉球啊!
奶奶做得真熟练,整个动作行云流水,每次都惹得在一旁看着的我,饶有兴趣地去帮忙。可我每次搓出来的汤圆或大或小,有时还漏馅儿,这让我对奶奶的手艺越发佩服了。奶奶不仅搓得漂亮,而且搓得极快,我这儿好半天才搓出了一个模样差强人意的,而奶奶面前早就摆上了一整排大小和形状完全一样的汤圆了,它们白白的、软软的、嫩嫩的,多惹人喜爱啊!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肚子里的小馋虫盒蠢欲动,恨不得马上就能吃到嘴里。每回,奶奶都会刮下我的鼻子,乐呵呵地说:“别急,明天早上再煮给你吃。”
家乡冬天的早晨天总是亮得那么晚。第二天,天还蒙蒙亮,奶奶就起床了,她把准备好的汤圆一个个下到烧开的水中,煮沸以后,加一碗冷水入锅,再次将水烧滚,汤圆就起锅了。端上桌,热乎乎的,晶莹透亮,隐约可见里头的芝麻馅,一股香气也扑鼻而来。我用勺子舀起一个汤圆,怕烫着了自已先轻轻地吹了几口气,然后轻经一咬,哇,那又香又甜的芝麻便涌了出来,在口中慢慢化开,充满了口腔,怎一个“美”字了得?我们全家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汤圆,说着笑着,屋子里洋溢的满是温馨……
冬至为什么要吃汤圆呢?我上网查了资料,知道了原来吃汤圆是在明清时期就开始逐渐形成的一种习俗,那时做汤圆是为了用来祭祖。现在的人们,冬至吃汤圆,应该是取汤圆“团团圆圆”之意,表达人们对家庭和谐、幸福美满的追求吧!
冬至1000字作文篇10
“冬至是白昼最短,夜晚最漫长的一天。
人是群居动物,害怕黑夜和孤独,所以这一天的晚上是要和家人围坐在一块儿吃饺子的。
儿时的我还未随父母迁往广州上学。住在外婆家中,每逢冬至,外婆都会擀好薄而韧的饺皮,拌上家乡清香的小韭菜和猪肉作馅,披着大衣窝在安乐椅上抱着我一摇一晃的,掐着钟点等儿女们回家。这时,我总没心思听外婆慢悠悠地讲话,只对她手里白白软软的面团感兴趣,即便嘴上哼哼着答应认真学包饺子,最后的成品也不过是一只只趴在案板上瘪瘪的破皮饺子,惹得外婆拿我没办法也就算了,还偏偏要在大人们当珍宝似地炫耀,理直气壮地将它命名为“贝壳饺子”。
广州的盛世美景与年味儿颇重的冬天是无缘的,除了除夕前后大大小小的几次花市,余下的寒假时间几乎成了“空城”,冷冷清清而无几分烟火气的喧嚣。
我不由得停住了笔迹,抬眼瞥见桌角的台历,又望向窗外雾霭沉沉的天空,正想着今天的太阳是不是睡过了头,才惊觉又是一年冬至了。或许是来到广州,离家远的缘故,我甚少回外婆家。掰着手指算,不过春节和清明前后那么几天。不知道外婆一个人在家过得如何,猛然间我从心底生出些许久未见的心思,如同大雁滞留于北方的那种不安和焦虑,却难以言说。
晚餐时分,父母下班回来,我们一家三口照例围坐在桌旁吃饺子。只是地点是我们广州的家,饺子是超市的速冻水饺。当第一盘饺子氤氲着袅袅白汽端上桌,我便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只送到嘴里,顾不得烫。口感是陌生的,我皱眉:“水饺皮不如外婆擀的劲道。”父母见状,随即试吃了几只,对我的话表示赞同,并且表示馅料也相差甚远。
一时间,满满一盘的水饺竟没有人再下筷子。我的鼻子有点酸,大脑中某个生锈的齿轮仿佛慢慢开始转动。我又想起家乡冬天冻得凝结的阳光,想起那张摇晃的吱呀吱呀响的安乐椅,想起外婆布满皱纹却神采奕奕的慈祥微笑。我知道,这种情感应该被称之为“思乡”。
“爸妈,我想外婆了,我想回家。”
也许正是我的一句话,撩动了全家人小心翼翼地不去触碰的弦,我们当天晚上就决定启程回家。透过车窗,我看见由无数车灯汇聚而成的长河,他们大概和我们一样,是漂泊在外的旅人,在这漫漫长夜里迫切地想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土,更想见到那个尤为想念的人。我又回想起外婆在冬至总爱和我念叨的话了,这回我总算是用心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