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得文网 > 教案 > 小学教案 >

数学小学教案三年级

时间: 新华 小学教案

数学小学教案三年级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数学小学教案三年级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数学小学教案三年级(通用8篇)】,供你选择借鉴。

数学小学教案三年级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5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一第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会辩认地图上的方向(四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解决简单的路线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同一路线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进一步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方位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方位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的方位知识(四个方向),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学具:

把第5页例3的图,制成“人物”可以灵活摆放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第5页例3的图(删去图中的人物及话语)

(1)谁能在图上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说一说,体育场、电影院在少年宫的什么方向?

(3)说一说,医院在商店的什么方向?商店在医院的什么方向?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别人向我们问路或我们向别人问路的问题,怎样描述行走的路线,才不会让人走错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路线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感悟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

(1)小明的妈妈生病住院了,他想到商店为妈妈买些东西。从医院出来后,向北走到第1个十字路口时(教师边用人物图片演示边讲述,最后把小明的人物图片放在医院旁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该怎么走了,你们能告诉他怎么走吗?

(2)请一名学生描述行走路线,教师在图上根据他的描述移动小明的人物图片,当学生的描述不明确时,教师就故意走错,迫使学生调整描述的方法和语言,逐步让学生感悟到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最后把小明放在商店的位置。

(3)谁能再说一说小明从医院旁的十字路口到商店的行走路线?

2.体会同一路线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走法

(1)小明买完东西,准备回医院,他可以怎样走呢?……还有别的路线吗?

(2)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路线在图上演示一下?仍然可以采用“根据描述演示的方式”,让学生领悟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

(3)如果你是小明,你会选择哪一条路线?为什么?

3.学生自己提出路线问题自己解决路线问题

(1)小明选择了沿原路返回的路线,途中遇到一位叔叔向他问路(教师边用人物图片演示边讲述,最后把小明和叔叔的人物图片放在例3的图中的位置),你们猜猜这位叔叔会怎么问?学生可能会猜:

请问去电影院怎么走?

请问去少年宫怎么走?

请问去体育场怎么走?

……

(2)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人扮演叔叔问路,一人扮演小明回答,扮演叔叔的同学根据扮演小明的同学的回答,在图上演示行走路线。

三、巩固练习。

1.第5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第(1)题,然后在图中画出小红从家到游泳馆的路线。

(2)说一说,小红、小兰、小明上学的路线。

(3)说一说,小红、小兰、小明放学的路线。

(4)先男生提出问题女生解决问题,再女生提出问题男生解决问题。

2.练习一第3题。

(1)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

(2)第(2)题,同桌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会了什么?描述路线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数学小学教案三年级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教学竖式计算表内除法,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各部分含义。

2、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4、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和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

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老师说算式,学生抢答。

54÷6=42÷6=72÷9=

2、最大能填几?

()×4<25()×7<60()×4<10

二、情境探究,感受新知

数学小学教案三年级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认识对称图形,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

2.逐步培养主动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图案、物体的欣赏,培养审美情趣,培养想像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对称是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一课时的内容是认识对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了解“对称”“对称轴”等概念,并且初步体会对称图形的性质。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家庭给孩子创造的学习机会也比较多。学生的知识背景良好,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我校1年加入课改试验,三年级学生是我校第一批参与课改实验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好奇,思维活跃,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而直观的教学容易被他们所接受。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入:猜图游戏

师:我这儿有几张漂亮的图片想要作为礼物送,待会儿我们玩一个猜图游戏。我出示图片的一半,谁先猜出完整的图片是什么,我们就把图片送给他,好吗?

(将一幅完整的对称图形对折后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到原图形的一半,并结合生活经验猜完整的图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剪花瓶图

1.出其不意

最后一次猜图游戏,出示教材第12页花瓶图的一半,让学生猜。

师:这是什么?(学生能够回答出这是一个花瓶。)

师:是不是花瓶呢?我们一一看。(图展开后就只是半个花瓶,打破原有定式思维,学生很诧异。)

2.提出问题

师:大家想一想,另一半的形状、大小应该是什么样呢?你们能想办法把这个完整的花瓶剪出来吗?

3.探索发现

(1)师:先想一想该怎样剪,想好了再动手。

(每人一份学具:半个花瓶图。让学生动手尝试剪出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花瓶。)

(2)小组交流剪花瓶的方法。

(3)展示作品,比较各种剪花瓶的方法。

(4)发现:通过各种方法的比较,发现用对折剪的方法,就能剪出两边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

4.实践认识

(1)实践――尝试对折剪法。

师:我们都用对折的方法剪一剪图2,看看是什么好吗?

(2)认识――观察比较揭示概念:“对称图形”“对称轴”。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看,刚才我们用对折的方法剪出来的这些图形都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观察,发现折痕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像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对称图形”;而这条折痕就叫“对称轴”,对称轴用虚线表示。(教师示范画出对称轴。)

(3)画出前面剪好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归纳巩固

师:大家再观察一下我们前面猜图游戏中的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它们对折后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因此,我们说这些图形也都属于“对称图形”。(揭示课题)

(三)应用拓展

1.判断对称图形。

2.根据给出的对称轴将对称图形补充完整,体会:对称轴的位置不同,画出来的对称图形可能就不一样。

3.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对称的?

(欣赏录像,发现生活中的对称,体会对称在生活中的作用;观察雪花图,小组讨论其是否对称。)

师:在不对称中蕴含着对称,其实也是一种美。生活中还有很多不对称的图形,它们也是很美的。

(四)课外延伸――寻找五角星有几条对称轴

师:老师给每一位同学都送一份礼物。这份礼物,蕴藏着一些小秘密,课后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这颗聪明星有多少条对称轴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五)全课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对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只要大家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教学反思

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和小学二年级的剪纸课上,就已经会用对折的方法剪出左右两边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形。因此,现实中一些对称的图形学生在课前早已接触过,然而何谓“对称”,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却是新鲜的。由此可见,如何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并建立“对称”的概念是我这节课要达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我设计“在猜图游戏中出现半个花瓶,激发学生想办法剪出一个完整的花瓶”的这样一个活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对称”概念,抓住对称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对“对称”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也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断对称现象方法。

案例点评

本课教学活动有以下特点。

1.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开课伊始开展猜图游戏,用精美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好奇。整个游戏既富有童趣又有挑战性,尤其是最后出现的半个花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2.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数学交流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教师自始至终都让学生在愉快、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认识对称图形,课堂上开展了观察发现、操作探索、欣赏运用等一系列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例如:先独立尝试探究对称图形的剪法,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方法,最后又在观察讨论中揭示对称的概念,整个过程将观察、思考、操作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感知对称图形的性质,树立学习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3.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欣赏数学美的条件,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师抓住对称图形特有的美感,设计了师生共同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的活动,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课件动态演示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同时,由一幅特殊的工艺品图,让学生发现不对称中又蕴含着对称,其实也是一种美。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体验数学的价值。

数学小学教案三年级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活动,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2、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和分数大小比较的算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计算下面各题:

2/5+1/5=3/8+5/8=7/9-4/9=1-1/3=4/6+5/6=

7/8-7/8=10-4/4=14/30+5/30=12/28+16/28=

二、新授

1、涂色部分是几分之几?

2、涂一涂,比一比。

3、爸爸吃了六分之二,妈妈吃了六分之一。

(1)他们一共吃了这张饼的几分之几?

(2)还剩下几分之几?

4、分数计算

5、一个月饼平均分成8块,两个共吃了这个饼的几分之几?

6、有三个苹果四个梨

苹果占全部水果的几分之几?

梨占全部水果的几分之几?

苹果占的分数比梨少几分之几?

7、阴影部分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8、(1)参加跳绳活动的共有几人?

(2)男同学占总人数几分之几,女同学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9、数学故事

10、实践活动:制作七巧板。

这是个具有实践性和挑战性的活动。“想一想”中要用到分数的知识。七巧板又变成了研究分数加减法的学具了。

一定要鼓励学生亲手制作七巧板,这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更能使他们借助操作完成“想一想”中的问题。

11、做一做

(1)拿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的正方形,并剪下来。

(2)用剪下的正方形纸,按下面的顺序制作七巧板,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11、想一想

(1)1号图形是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2号呢?它们共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2)3号、4号、5号、6号、7号图形分别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3)用七巧板中的图形拼出长方形或正方形,估一估,量一量,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大约是多少?

三、小结

课后反思:通过练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实际实际问题。

数学小学教案三年级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谈话引入:今天天气真热,童童想到冷饮店买些冷饮。请大家观察价目表,看看这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学生看图,教师指名说说每种冷饮的名称和价钱。

教师整理板书: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砖1.5元,蛋筒2.2元。

提问:通过这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谈话:童童想买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个贵一些,你能帮她比一比吗?揭题: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提问:如何比较0.8和0.6的大小?

课件出示:0.8○0.6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8686,0.6=,>,所以0.8>0.6。10101010

出示两个正方形,让学生在正方形中分别涂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小结:两个小数都是零点几的,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小数部分,十分位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2.试一试。

提出问题:比一比雪糕和冰砖的价格,并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出示:0.8○1.5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数部分是0,1.5的整数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写成分数是88,<1,而1<1.5,所以0.8<1.5,雪糕便宜。1010

想法三:因为8比15小,所以0.8<1.5,雪糕便宜。

(2)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多,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两个数。

(出示数轴图)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0.8和1.5的位置吗?

学生在教材中的数轴上标出两个小数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3)引导:在数轴上标出0.6,比较0.6、0.8和1.5这三个数哪个,哪个最小。学生独立标出位置,并比较大小。

(4)任意选两种冷饮,比一比价格,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主要比较以下四种情况:

0.8○2.20.6○2.21.5○2.2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讲评。

比一比:四种饮品,哪种冷饮最贵,哪种,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提问: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1)采用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小的单位。

(2)数轴比较法,先把这些数依次在数轴上标出,然后比较其大小。

(3)整体比较法,即位数相同,从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时候,就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6厘米和9厘米)

再问:用分米作单位,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

再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吗?(0.6分米<0.9分米)

(2)要求: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然后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回顾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汇报。

4.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在数轴上标出数,然后按顺序把三个数填入括号内,最后集体交流,说说比较的过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数学小学教案三年级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2、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简单的转化。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操作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

4、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在教学了克、千克、吨这三个重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的探索教学。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第一个环节:教学1吨有多重,特别是"1吨"的现实意义是教学的难点。如果没有相应的经验支撑,纯粹记忆1吨的概念是无意义的。因此本节课设计了一个学生乐于参与,容易参与的活动。全体学生在经历了470克——1千克200克千克——5千克——10千克(1吨)的感受过程(很轻——轻——重——很重)。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从游戏中感受。通过用吨作单位的物品的展示和为什么不能带这样的物品到现场的提问,以及与带来的物品比较初步感受到用"吨"作单位的物体是很重,很大的。

第二个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践作业《一吨有多重》在合作者用到了推算,精算,和估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三个环节:小组汇报合作结果,让学生用准确、完整的语言来汇报小组推算的过程。用课件出示给学生从视觉上带来更大的冲击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推算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激发求知欲。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感受

师:我们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老师准备了四样物品,分别是一袋大米、一盆花,一个篮球、一个铅球。它们的重分别是470克、1千克200克、10千克、5千克,谁能来拎一拎,猜一猜给他们找出对应是物品。

师:你能来说说你是怎么猜的

师:一吨的物品你能拎起来吗,

生1:太重了,拎不动

师:那么一吨有多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一吨有多重?》(出示课题)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实践

二、小组合作、探究实践

(1)、实践

师:老师这里有四样物品,请同学们选择一样物品的重量进行推算,算一算多少个这样的物品的重量大约是一吨,也就是1000千克。并在课堂上完成这张实践作业。

师:小组内先商量一下,你们选择哪个物品的重量?

生:10千克、5千克

师:为什么不选这两个?470克和1千克200克

生:不好算。

师:办法总比困难多,想一想怎样把它变成容易算的?哪个小组愿意来挑战困难?

师:鼓励表扬

师:出示小组合作要求,请同学上前大声阅读并逐一解释要求

生:小组合作

(2)交流感受

小组合作完毕

师:那组愿意上来交流你们的想法?

生1:10千克10个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个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师:我们来看大屏幕,(出示动画演示)

10个10千克就是100千克,100个10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2:2个5千克时10千克,20个5千克就是100千克,200个5千克就是1000千克就是1吨。

生3:1千克200克看成1千克,10个一千克就是10千克,100个1千克就是100千克,1000个1千克就是1000千克。

生4:470克约是500克2个500克是1千克,20个500克是10千克,200个500克是100千克,20____个500克就是1000千克。

活动3【练习】练习

师:出示课件动画演示如果老师把20个篮球装一筐,能装多少筐呢?

活动4【讲授】小结

师:今天我们通过掂一掂。算一算感受了一吨的重量,在生活中还有更多有趣的数学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

数学小学教案三年级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加法的理解。

重点:掌握小数的加法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列竖式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做整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74+2851+62

(小结时,突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新课:

1、设计购物情景图。学习小数的加法计算。

从画面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你想购买哪些商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元?

你最少选择购买两种商品,请你计算一下你一共用去了多少元钱?

计算结束之后说给同桌的小伙伴,你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给出活动时间)

学生活动后汇报归总。得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板书)

教师补充讲清,直接用小数计算的书写格式。(强调格式)

2、试一试(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2.30.9+6.214.1+3.62.08+0.49

3、师生小结,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形成文字。计算小数加法时,要使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要把小数点对齐,从低位加起,加得的结果要对齐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三、实践活动:

1、把自己的语文、数学课本的单价找出来,计算一下语文、数学两本书一共用多少元钱?

2、看够物信息,帮小强计算一共用去多少元钱。

面条一包食盐一袋火腿肠味精一袋

1.86元1.00元5.06元9.47元

四、巩固练习

1、判断正、误(并说出错误的原因)

2、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相应的括号里。

3、摘果游戏

说明(果树图上有小数的加法算式,谁计算结果正确,摘下的果子归谁。)

五、全课归结

1、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2、你在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4课时

课题:笔算小数的减法。

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96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小数加法

0.37+0.5810.9+7.8

2、重点复习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二、新课:

1、组织学生自学P96页例4。从例4中你学到了什么?从1.2-0.6=0.6的竖式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它与小数加法比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能说一说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留时间让学生议论。)

2、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略)

3、设计情景,提出问题,巩固小数减法的计算。

出数据信息

尺子铅笔作文本图画本笔盒彩色笔

0.80元0.50元1.20元0.60元9.67元12.40元师:根据以上的商品价格,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它。

4、回顾对比:

小数减法计算与整数减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小数减法计算与小数加法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什么不同点?

三、小组活动,巩固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说明:1、两人一组。每人说出一个小数。两人同时写竖式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在规定的时间内,计算题目多者为胜。

四、练习作业。

1、完成课本P97页第1、2题

2、课后实践作业:P97页第3题。

第5课时

课题:小数加、减法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P97~~P98第4~~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会计算比较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2、使学生能形成比较正确、熟练的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熟练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4.6+5.40.6+0.80.36+0.4

0.9–0.70.8–0.41–0.6

老师小结口算情况。

二、练习笔算小数加、减法。

1、完成P97第4题和P98第6题。

2、评讲时突出两个带小数相减,且小数部分只有一位,十分位上的数不够减,要从整数部分的个位退一的计算方法,作为重点评讲。(学生如出现错误,结合评讲)

三、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文字题。

1、讨论:以下两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1)0.95比0.58多多少?

(2)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几?

学生列式计算后,老师进行简单小结:第(1)小题是比较两数大小,相差多少?可用减法计算,列式计算0.95-0.58=0.37;第(2)小题已知甲数是7.4,它比乙数多1.3,乙数是多少?(也就是乙数比甲数少1.3,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是多少?)用减法计算:即7.4–1.3=6.1,做这类文字题一定要弄清楚谁与谁比,谁大谁小,求大数还是求小数,要分析题中两数关系,然后选择正确的算法进行解答。

四、练习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应用题。(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加深练习,补充题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对比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小数减法的理解。

重点:掌握小数的减法计算方法

数学小学教案三年级篇8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单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题

(1)、17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盘,还剩()个。

(2)、每盒饮料4元,19元能买()盒,还剩()元。

看来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例5)

师:同学们,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划船

师: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师: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点不明白,谁能帮帮老师?

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师:哦,谢谢你,解释的很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

师:那这里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找到了吗?

生:问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你找的很对,你能帮老师解释一下这里的至少吗?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师:哦,就是最少要租几条船?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道题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如果有6人去划船,每条船安排1人,需要几条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条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师:那我们这里每条船上应该安排几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满,也就是坐4人

现在请你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展示:我用了4个圆来代替4个人,共用了5条船还余两个人。

生2展示:我用一个大圆代替一条船,直接往里面写4,就代表坐了4人,还余下2人。

生3展示:我用竖式算的,22个人,每条船坐5人,坐了20人,还余下2人。

师:谢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现在你们能根据她的方法来列算式吗?

生:22÷4=5(条)……2(人)师:为什么用除法?生:因为四个四个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四,所以用除法?

现在我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至少要租几条船?生1:5条生2:6条

师: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那么余下的2人应该怎么办?

生1:余下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生2:我也认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条船!

师小结: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让你去,你乐意吗?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条船!所以我们要用5+1=6(条)

2、运菠萝

师:划船划累了,你口渴了吗?王叔叔为我们准备了菠萝,谁能读一下?

生读题。

生自由列算式!

学生展示:27÷8=3(次)……3(箱)3+1=4(次)

师:为什么要加1?生:因为剩下的3箱还得单独再运一次。

师小结:像这种处理余数时,给商加1,我们称为进一法。

3、买面包

师:同学们,王叔叔还给我们准备了肉松面包。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个。

师:出示问题。我拿10元钱最多能买几个?请你列出算式并说说理由

生:10÷3=3(个)……1(元)因为剩下的1元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像这样余数对商没有影响,直接去掉了,我们称为去尾法。

4、对比总结

划船和买面包这两种情况对余数的处理相同吗?为什么?

生:因为划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却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小结:也就是这两个是不同的实际问题,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处理余数。

三、巩固练习

1、判断(说明理由)

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

38÷7=5(件)……3(个)

5+1=6(件)

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

2、下面各题是选“去尾法”还是“进一法”

(1)做一张床单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几张床单?()

(2)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3、旋转木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几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对余数的处理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生2:我知道了处理余数时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

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