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教案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教案怎么写的呢?朋友们都知道吗?咱们一起来看看以及了解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教案2023,欢迎参阅呀!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教案2023【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
2、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喜欢“六、一”儿童节吗?(喜欢)六一儿童节是小朋友的节日,电视台的叔叔阿姨准备给小朋友送上一份节日礼物——动画片大餐,那么小朋友们都喜欢什么样的动画片呢?他们请老师帮忙调查一下。昨天老师对二(2)班的小朋友进行了调查。老师根据调查情况制作了一幅统计图
(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情况统计图)
二、活动探究,认读统计表
(一)认读纵向统计图表
1、先独立思考:请你仔细观察统计图,从统计图面,你知道了什么?想好的举手
2、同桌交流:有好多小朋友已经知道了,那么请你跟你的同桌说一说、比一比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多。
3、反馈交流:
师:谁愿意向大家说一说从统计图里,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人最多,喜欢看《西游记》的人最少。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看边上有24就是个人(喜欢《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这部分涂得)(实际上这种统计图我们可根据各种直条的高矮一眼看出喜欢什么节目的人最多、最少。我们来数一数各涂了几格)
师:这边上有哪些数?这些数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喜欢看的`人数《喜羊羊和灰太狼》。 师:从统计图里你还知道什么?
生2:喜欢《海绵宝宝》的小朋友有8人————————
师:(我们来数一数)谁还有补充吗?
生3:喜欢《海绵宝宝》的人数和喜欢《猫和老鼠》的人数一样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喜欢《海绵宝宝》的人数和喜欢《猫和老鼠》的人数一样多的?
生3:它们都是8人,
师:我们还可以从它们的高度上看出它们是一样高的。你还会去比较 想法跟别人不一样,谁还能像他这样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生4:喜欢———————比——多或少几人,一共有几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4、预测:根据这个调查结果,你认为电视台的叔叔阿姨在六一儿童节会播放什么动画片当作节日礼物送给大家呢?为什么?
过度:电视台的叔叔阿姨的想法也跟我们小朋友一样,会在六一儿童节那天为我们送上节日礼物,大家高兴吗?
(二)认读横向统计图
过渡:六一儿童节我们不仅能收到电视台叔叔阿姨的礼物,我们学校也要为大家庆祝节日,学校准备举行一些体育活动,由于学校学生有1000多个受场地限制,学校要求每个班只选一个体育项目,请你从下面四个体育项目中选一个喜欢的,想好举手
1、生成统计表
指名不同学生回答,意见产生分歧
师:要决定到底举行什么活动怎么办?
生:数一数,统计
生成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师:根据这个统计表我们能不能制成统计图呢?怎么制作?
生:在踢毽子那里画6格
师:怎么画?为了能让大家一眼看出6格我们可以想个什么办法?一般把数字写在下面
师:再怎么画?为了区别不同的项目,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
3、读统计图:
师:在这个统计图中,你又知道了哪些信息?
4、预测:根据这副统计图,你认为我们班组织哪项活动小朋友们的欢迎?为什么?(那么我们班就决定组织跳绳活动)
5、比较两幅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用直条表示人数,一格都表示一个人,都用不同的颜色
不同点:横、竖不同,说一说横竖都表示什么。
(三)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过渡: 有那么多的人要为我们庆祝节日,我们要精神饱满的玩一天,要有精神就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刚才我们都计算出了自已每天的睡眠时间我们把它做成一个统计表和统计图好吗?
1、做统计表:要统计一组同学的睡眠时间有什么方法?谁来说一说
(小组完成统计表、集体检查)
2、画统计图:请根据统计表中的结果画好统计图,比一比谁画得对又漂亮
3、评价统计图
4、全班汇总
5、读统计图
6、小秘密:10岁小朋友一般应保证每天10时的睡眠,知道这个小秘密和我们班小朋友睡眠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只有保证了充足的睡眠时间,我们才有健康的身体去学习、生活,希望小朋友能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三、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统计图表,你们见到过哪些的统计图表呢?
师:同学们见识可真广,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了一些统计图表。
课件展示各种统计图表:有折线形的、条形的、圆形的、地图形的。
统计图的花样可多了,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统计知识,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收集一些统计图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发现些什么,好吗?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教案2023【篇2】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 )厘米 1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200厘米=( )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课后小结: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教案2023【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生掌握用除、乘两步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乘、除两步运算的'方法。
2、理解数量关系。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例4主题图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出示例4。
儿童商店情景图
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指名)
12元可以买3辆小汽车。
2、合作探究。
小明说:“我想买5辆小汽车。”
小红问:“你应付多少钱?”
要求应付多少钱怎样来计算?小组讨论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列式计算:12÷3 =4(元)
4×5 =20(元)
做一做:
请学生说图意
每6盆花可以摆一个图案,用这些花可以摆多少个图案?
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说给别的小朋友听听,然后独立写出来。
二、巩固练习
1题:出示矿泉水图
指名说图意、提问题、列式计算。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题:说图意、列式计算、独立完成。
3题:气球图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
板书设计
12÷3=4(元) 4×5=20(元)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教案2023【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36—37页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也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分数量比较多的物体。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把20块糖果平均分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操作,感受大数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与合理性。
教学难点:
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在实践和交流中,培养优化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糖果一袋,糖果图片,小棒若干根,统计表若干根。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复—均分。
1、老师带来了8个糖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他俩都高兴?什么是平均分?
2、猜猜我用20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几位小朋友到乐乐家给乐乐过生日,乐乐拿出了一些糖果与大家分享。可是遇到难题了,他们不知怎么分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这节课我们和乐乐一起分糖果。(课件出示图片)
师: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获取信息。能够发现“有5个小朋友”和“20块糖果”。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可能会提出“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也可能是“分一样多,怎么分?”“够分吗?”“能正好分完吗?”等等。
教师接着学生说:“这正是乐乐遇到的难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思考:创设情境不但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更是为了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以帮助小朋友分糖果为情境,让学生本能产生互动,同时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参与。]
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示范分一分并记录。
教师提出,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可以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出示表格)
师:现在通过这个表格,你能了解老师分的过程和结果了吗?是不是看上去更方便,更清楚呢?
2、用学具代替糖果小组内分一分。
师:我们就用5个圆片代替5个小朋友,20个糖果图片代替20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然后,动手分一分。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之上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怎么解决,引发学生思考,使下面的活动为解决问题而进行。同时,用统一的学具代替实物分一分,为脱离一切物质属性,抽象出除法算式打下基础。]
师:同学们都很快地利用学具分一分,可是老师发现你们的分法并不一样,谁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组分的过程?
[设计意图:给每个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分法会不相同,正好可以从中体会分法的多样性及结果的一致性。对于记录这样复杂的活动过程,学生是有困难的。所以,先让学生感受到做记录在活动和交流中的优势。让所有学生试着记录自己的过程,既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有序,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枚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也为后续的小组活动打下重要基础。]
3、交流方法,比较、反思。
师:请观察不同分法,哪种方法和你的一样,你能来介绍一下吗?
生介绍分的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的分法不同,可能分的时候有一次分完的,有多次分完的,你更喜欢哪一种?
预测:更多的学生会喜欢一次分完。理由是简便快捷。也不排除会有喜欢多次分完的.,教师要给学生时间,等待学生从下面的大数目的分小棒活动中,自己发现用乘法口诀帮助平均分的好处。
师:那好,你能根据你所喜欢的分法,再分一次数目更大些的吗?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交流、倾听,体验分法的多样化与结果的一致性。及时表扬利用口诀一次平均分的学生,同时引导学生比较和反思,优化自己的策略,提升数学认知,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四、拓展活动,巩固提升。
1.提出问题。
要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怎么分呢?
2.活动准备。
(1)小组分工,明确要求。
师:一会儿大家要在小组内分一分,并把分的过程记录到这张表格上(出示表格)。
(2)小组商定方法。
师:请各小组先商量一下,想想怎么分,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每个人都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共同选择一个分法。动手分一分,做好记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有了分糖果活动的基础,学生会想到用口诀来平均分,但40根小棒相对于20块糖果,是一个大数目。让学生先商量一下分法,能够避免盲目、无效的活动。另外,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历不是很多,缺乏经验,需要教师引导分工和组织示范。]
3.小组活动
学生小组内分一分。
4.汇报交流。
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本组的学生做补充,其他组的学生做检查。
[设计意图:展示一些小组的记录,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同时,引导学生交流,意在让学生评价一下哪些分法更简便、更合理,给学生反思、调整的机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反思、优化自己的策略。]
五、数学游戏,活动延续。
师明确游戏规则。
抓一抓,分一分,算一算,比一比。
师:这个游戏有趣吗?课后可以和家长、同学继续进行。
[设计意图:此游戏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续进行平均分的活动。也是给学生一个自主经历不定的数目平均分的过程,为以后除法中有效试商打下坚实基础。]
六、总结收获,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进行了许多分一分的活动,都是怎样分的?从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小结:在分糖果和分小棒的活动中,都是平均分的;可以有多种方法,结果却是一致的;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帮助快捷地完成任务;有时会正好分完,也可能会有剩余……
七、布置作业
1、课后找一些大数目的物体分一分,利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
2、回去后和家长继续玩分糖果的游戏,可以自定游戏规则。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课的活动,说一说收获,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梳理,再次提升。实践性作业是与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联系起来,是对大数目的平均分活动的延伸。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亲身操作,完全能够获得最终结果,并记录下来,积累平均分的经验,为下节课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教案2023【篇5】
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①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铅笔长15米。()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用米量
1米=100厘米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教案2023【篇6】
《认识几百几十》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生活中几百几十的场景,比如:一本书一共有320页,会场中一共有920个人等,告诉学生几百几十的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作用可大了。
讲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几百几十的数。(板书课题:认识几百几十)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直观认识
出示4块方板。
提问:这4块方板里有多少个小方块?400里面有几个百?(板:4个百)
(出示5根木条)这里面有多少个小方块?五十里面有几个十?(板:5个十)
现在一共是多少个小方块?你是怎么知道的?
(2)用计数器表示。让学生都在计数器上拨珠,并指名演示。
(3)写数、读数
让学生对照计数器试着写数,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个位上为什么0?0可以不写吗?谁能把这个数读一读?
2、教学“试一试”
提问:你能一边拨珠子一边一十一十地数,从三百九十数到四百三十吗?
请把它们写下来。(要求学生相互给同学看)
提问:数到三百九十,接下来数什么?那么数到六百九十呢?数到八百九十呢?
不拨珠你能从890数到1000吗?(要求学生数给同桌听)
提问:数到九百九十,接下来数什么?追问:九百九十后面为什么时一千?
三、组织练习,加深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
独立看图填写,指名回答,共同订正。
提问:你怎么想到13个十是130?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填写,共同订正。
提问:360和630各是怎么组成的?
3、做“想想做做”第3、4题。
指名读数,共同写数。要求学生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订正后提问:做过这两道题后你有什么想法?教育学生保护植物和野生动物。
4、做“想想做做”第5、6题。
让学生独自填写得数或算式。
做完第5题后提问: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口算时可以利用几百几十的组成来思考,也可以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来思考。)
5、做“想想做做”第7、8题。
口算给同桌听。(每人一组)
6、做“想想做做”第9题。
独立列式计算。订正时追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小结:已经栽的棵数与还剩下的棵数相加,就是一共栽的棵数。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教案2023【篇7】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数据,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1格代表2个单位),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兴趣的事例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和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教学准备:统计表,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统计图。
同学们,在一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统计的一些知识,今天农老师来考考你们,看谁记得好?
二、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2、农老师也喜欢看动画片,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几位你们喜欢的朋友,一起来看看都有谁?(出示)你们喜欢它们吗?现在农老师非常想了解,在这四个动画人物里面,咱们班喜欢哪个动画人物多?喜欢哪个动画人物少?你们想不想知道?
师:那我们就来统计一下,咱们班喜欢这几个动画人物的情况。(板书课题)
三、自主探究,体验统计。
1、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数据。
在一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统计的一些知识,知道了收集、记录数据的一些方法。谁能说说都有些什么方法呢?(可以用画圆形、正方形、打勾,或是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
现在我们要统计全班同学喜欢动画人物的情况,选用哪种方法快,哪种方法好?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一种方法,统计到哪个动画人物,你喜欢你就站起来,坐着的同学数数一共有多少?一定要细心,不要多数、漏数。(全班讨论)
师:刚才记录喜欢动画人物情况的过程就叫“统计”(板书课题)我们把统计的数据填到表格中,这张表格就叫统计表,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知道喜欢各种动画人物的人数,如果想一眼看出喜欢哪个动画人物的。人数多,喜欢哪个动画人物的人数少,还可以整理成什么?
生:……统计图
2、引导学生通过生成的数据,让学生动手画统计图。
①请同学们先观察手上的表格,想一想,每格代表几?先标上数据。
②学生动手制作统计图。
3、小结:当统计的数据较大时,我们可以用1格表示2个单位。
4、根据画好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①从这个统计图,我们知道了什么?
②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③假如下次我们班要放动画片,我们应该选择放什么动画片?
四、应用实践,巩固新知。
①从这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②假如你是超市的经理,你打算怎样进货?
五、畅谈收获、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