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评价_看一个都不能少有感
《一个都不能少》 讲述了我国西部某地的贫困村“焉支村”合并到本县最富裕的“丹霞村”后,两村村民逐步摒弃过往嫌隙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
由国务院扶贫办重点推荐、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甘肃省委宣传部指导支持的脱贫攻坚题材重点剧目,全程在甘肃张掖拍摄创作的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在央视一套首播,张掖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通过网络、电视、移动客户端等方式准时收看,反响强烈、好评如潮。
当天晚上,在电视剧拍摄地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党员干部早早来到村委会等着收看电视剧,看着剧中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老房子、熟悉的人物,大家很是激动。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的播出,让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村民贺有军一家深感荣幸,因为他家不仅是电视剧的取景地之一,他有幸成了该剧的群众演员。贺有军说道:“我们一家搬入梨园新村,这次剧中异地扶贫搬迁后的新居就是我们家拍摄的,这让我感到很自豪。现如今,我们既入住了新居,未来我们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像剧情里反映的那样,力争早日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我相信通过该剧的播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甘肃张掖,了解临泽南台。我们也将以此次电视剧播出为契机,进一步抓好南台村的发展,依托丹霞旅游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在奔向小康的路上力争一个也不掉队。” 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党总支书记武明说。
16日晚上9点钟还不到,高台县骆驼城镇的会议室里就已经坐得满满当当,电视剧开播后,党员干部们津津有味地看着。该镇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坚定信心、顽强奋斗,持续下足精准精细精微的“绣花”功夫,聚合各方资金和力量,着力培育富民增收产业,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作为一名扶贫干部,我要学习剧中党员干部怀有一颗‘责任之心’,主动问情于民、问意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用正确有效的思路和措施,扶真贫,真扶贫,帮助贫困群众共赴小康。”甘州区龙渠乡白城村驻村工作队队长任光在收看电视剧后信心满满的说。
临泽县政府办公室党支部以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形式,组织党员干部收看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苦干实干、奋勇争先,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该剧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故事展开,以真实而鲜活的内容表达,以丰富多彩的人物刻画,讲述了贫困村“焉支村”合并到同县最富裕的“丹霞村”后,两村干部、村民逐步摒弃过往嫌隙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现了国家脱贫攻坚大背景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这一主题,揭示了精准扶贫路上扶智、扶志以及提升广大农民精神文明程度的现实意义,描绘了一幅广大民众砥砺前行的历史画卷。
据了解,该剧全程在甘肃张掖七彩丹霞、冰沟丹霞、平山湖大峡谷、扁都口、甘州府城等景区景点取景,在平山湖村、速展村、梨园新村等地还原生产生活场景。不仅生动反映了西部地区特别是甘肃推进精准扶贫、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和实际成效,讲述了西部贫困地区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脱贫攻坚、致富奔小康的感人故事,而且同时也展现了甘肃张掖多彩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风土人情、浓郁的乡村气息。对于宣传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宣传西部地区推进精准脱贫的新举措好办法,宣传基层干部及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生动实践,鼓舞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篇2】
四十集大型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在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节点,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可谓意义重大,今年是完成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年份,尤其是在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效的重要关口,广大文艺工作者和电视艺术家要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一个都不能少》在阳春三月登陆央视,就是向脱贫攻坚发出的冲锋号。
用电视剧的形式表现时代主旋律是常用的手段,反映脱贫攻坚工作的影视剧很多,《苦乐村官》等都在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观众期待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文艺作品,尤其是对电视剧创作寄予了迫切的希望,《一个都不能少》正是契合了广大观众的热切期盼,在火热的生活中主创人员呕心沥血,创作了这部以西部脱贫攻坚工作为背景的长篇电视剧。
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世纪工程,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以此为宏大的叙事背景创作电视剧,切入点是关键,这部剧的主创团队将视线聚焦到脱贫任务艰巨的西部,拍摄团队又将拍摄地确定在甘肃张掖,因为张掖地形地貌奇幻,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这些都为全剧在张掖拍摄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后期制作节约了时间,同期录音更是省去了外景的搭设,所有这些都极大的节约了电视剧的成本,也有效的缩短了这部剧的生产周期,保证它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如约登场。
电视剧和电影创作的方式一样,由序幕、开断(发展)、高潮、结尾四部分组成。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才徐徐拉开了序幕,但是它的序幕设计却很巧妙突兀,电视剧一开始首先上场的是夏宝生,而按常规出现的人物应该是赵百川,导演高明之处就在这里,夏宝生一上场就是一副风风火火的样子,农民丰收节的开场戏是焉支村的太平鼓,就在赶往会场的路上,恰巧遇到了山体滑坡,一辆汽车被困,夏宝生义无反顾的去救人,注意:被救的人是什么身份,他将会在焉支村以后的整村脱贫中起到什么作用?导演已在这里埋下伏笔。那一边丰收节马上开始,电视台要现场直播,可是迟迟不见焉支村的太平鼓来,火急火燎时刻,丹霞村的村支书赵百川果断让本村的太平鼓救场,一个办事果断乐于助人的形象呼之欲出,鲜明的个性通过几个细节得到了展现。随后赶来的夏宝生和村民们不明真相,认为是丹霞村的人抢了他们的风头,两个主要人物的矛盾和两个村村民的冲突开始。一部耐看的戏应该是三分钟就有冲突、五分钟就有矛盾,这样才能牢牢的吸引观众,抓住观众的眼球,《一个都不能少》的导演正是遵循了这一创作原则,在看似平淡的戏里无时无刻不设计矛盾冲突,导演的设计思路很清晰,在四十集的大戏里如果序幕就平平淡淡,观众很有可能会调换频道,毕竟掌握遥控器的是观众。果然在随后的戏里,县委要看似水火不容的焉支村和丹霞村合并,焉支村的姜大嗓子偶然发现了丹霞村出售假冒有机蔬菜,赵梦和东桥的纠葛,赵百川和凤姨的人物关系,夏宝生女儿回娘家,序幕刚开始又扯出丹霞村挖了焉支村人的祖坟等等的戏剧冲突,短短的四十来分钟导演就设计了这么多的大小矛盾,埋下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伏笔,这些都为电视剧进一步展开作了非常到位的铺垫,也在观众心中留下了许多的悬念,由此看出脱贫攻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件耗费无数脱贫干部心血的复杂工程,《一个都不能少》开篇序幕就道出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工作的辛辛苦苦。
把好戏放在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下去表现,把精彩的剧情放在美妙的环境里去展示,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开篇就用电影的拍摄手法,表现了七彩丹霞和平山湖丹霞的壮美,其中的内涵很清楚,这里即交代了拍摄的环境,更深层次的意思是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奔向小康农民的生活今后一定绚丽美好。
《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篇3】
全程在甘肃张掖取景拍摄的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档正式与观众见面。
记者关注到,早在正式开播之前,已经有各类预告花絮资讯出现在微信群、朋友圈及其他媒体平台,人们争相转发,这足已表达出肃南县群众对于该剧的期待。
当晚,隆畅社区居民朵雪娟一家守候在电视机前观看这部期待已久的《一个都不能少》,故事从“贫困村”焉支村和“小康村”丹霞村展开,情节引人入胜,剧中人物平凡的喜怒哀乐以及各种张掖地区群众再熟悉不过的景观风貌,无一不拉近着剧中人和普通观众的距离。一家人看的津津有味,偶尔攀谈两句讨论剧情和熟悉的场景。朵雪娟告诉记者“好久没有和家人一起在电视机前收看电视剧了,看完这集感觉很不错,剧情演的好像就是身边发生的事,这些年来,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从维持温饱到现在的要吃得好穿的好,很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好时代。非常期待后面的剧情,我要把这部好剧追完。”
大河乡西岭村牧民安建国在观看了电视剧后深有感触的说:“这部电视剧让我回想起以前我们住在牧业点上,一大家子人挤在一顶帐篷里,用水用电都特别不方便。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游牧民定居楼里面,房子变大了,用水、用电都方便多了,孩子们也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了,家里的老人们看病也能实报实销,小广场的文化娱乐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我们的日子过的是红红火火。”在肃南县,城乡居民都不约而同的锁定央视一套,观看这部《一个都不能少》。可见观众的收视热情 “一个都没少”。
据了解,该剧以全国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时期为时代背景,从一名普通村支部书记的视角切入,围绕“异地搬迁”的故事展开,反映了西部地区特别是甘肃推进精准扶贫、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和实际成效,讲述了西部贫困地区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感人故事。
当晚,大河乡西岔河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安君和他的队员们围坐在一起观看了《一个都不能少》,他对记者说:“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是驻村帮扶工作队的职责所在。当前,西岔河村在抓好甘肃高山细毛羊养殖业的同时,我们将立足自身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着力培育壮大乡村旅游业,打造带动群众增收的新亮点,引导全村群众走好产业脱贫之路。”
一部剧能展现的虽只是一角,但连缀起来却是一幅恢弘长卷,当前正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关键时期,作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之一。近年来,肃南县牢固树立“抓好精准扶贫就是最大任务”的理念,以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集体经济发展为抓手,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实举措干出真业绩。
,肃南县成功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行列。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组织和个人,他们始终坚守在帮扶脱贫的第一线,时时刻刻为困难群众着想。从民生项目实施、村两委班子建设,到村民医疗救助、牲畜养殖出售……他们不是剧中人,却用实际行动谱写着新时代的伟大篇章。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愿我们所有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队员们一鼓作气,乘势而上,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篇4】
近日,大型脱贫攻坚题材重点剧目《一个都不能少》在央视一套开播,该剧全程在张掖完成拍摄。它以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实践为素材,展现了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道路上,西部农村面貌和农民精神风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反映了新时代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典型经验。
剧中,表演艺术家陈瑾饰演的凤凤是一位善良勇敢的民间剪纸艺人,她所呈现给观众栩栩如生的30多幅剪纸作品,均来自于甘州区文化馆精心组织创作并无偿为剧组提供的甘州区市级非遗项目《甘州剪纸》。
甘州非遗文化元素亮相央视大型电视连续剧,不仅为影视剧增光添彩,也对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甘州区省级非遗项目《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也全程参与了该剧的拍摄,将于后续的播放中亮相于电视荧屏。
《一个都不能少》读后感【篇5】
同属于西部地区培黎县,千人规模的丹霞村是全县的首富村,只有百十来人的焉支村,则是县里唯一等待“摘帽”的贫困村。相近的风土人情、巨大的贫富差距,故事就在这个不平衡发展的背景下开始了。
3月16日晚,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该剧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保奇影视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作为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的首发之作,同时也是国内第一部精准扶贫剧《苦乐村官》的姊妹篇,其叙事线紧随现实中的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讲述脱贫攻坚奔小康“最后一公里”的奋斗事。值得一提的是,该剧的主投资方来自上海。上海保奇影视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白永成生于甘肃,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在编导演。连续投资并创作两部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他说,这是主创团队从西部贫困地区走出的创作源动力使然,更是今天作为脱贫攻坚事业见证者的使命担当。
剧中,富裕的丹霞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脱贫攻坚已取得的成果,而焉支村则是如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必须要啃的“硬骨头”。“一肥一瘦”两村并一村,崭新的创作视角下,中国社会为“提升产业稳脱贫”“脱贫之后不返贫”提出的治本之策、做出的有效实践,在艺术化的呈现中得见一斑。
脱贫事业关键在人,借创作致敬脱贫攻坚路上前赴后继的人
新剧的开篇,县里先富起来的丹霞村与仍然贫困的焉支村,摩擦连着摩擦。然而磕磕碰碰的两个村子,却要在脱贫进程中合二为一。因焉支村饱受地质灾害威胁,大半村民脱贫难,县里决定将其整体搬迁,而全县唯一有能力接收的,便是丹霞村。
借着轻喜剧的壳,剧集的魅力就在两村村民捐弃前嫌、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渐渐释放。“把‘先富’与‘后富’的两拨人并置,制造出‘肥猫和瘦猫’的化学反应,能提升剧的可看性。”出品人兼导演白永成说,“当观众透过戏剧张力认识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他们看见的其实是脱贫路上前赴后继为之努力的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290多万扶贫干部奔赴战场,带领群众实干脱贫。他们中,还有700多名扶贫干部倒在了一线。主创表示,《一个都不能少》的创作就是向可爱可敬的扶贫大军致敬,让全国观众知道,他们已经为脱贫事业付出了多少,又正做着哪些事。
剧本从两个层面塑造人物。其一是两村合并后的村干部们。在这一端,观众能见到善于学习、勇于进取的退伍军人赵百川,成为村里脱贫攻坚“领头羊”式的人物;会见证朴实憨厚却有点固执守旧的夏宝生,通过学习渐渐更新观念;还会认同刘东桥身上踏实肯干、有毅力有耐心的品质;更会为付鹏、丁香、夏雪等投身家乡建设的青年代表动容。另一个层面是从等待脱贫的典型人物入手。焉支村何以落人之后,成了脱贫攻坚最后的“硬骨头”?编剧把“最后一公里”上的老大难人物具象化为姜大嗓、三不沾、贾吉祥等贫困户。他们身上,“懒汉”想要蹭扶贫的现象、扶贫不是养懒汉的观点,就是现实中脱贫工作的难点。如何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把“等靠要”的“救济经”念成自发自觉加油干的“致富经”,也是剧情重要线索。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剧里最终抵达“一个都不能少”,依凭的便是这些拥有筚路蓝缕奋斗精神的人,也是被激发出脱贫内生动力的人。
不为展示贫瘠,而是从批量的工作难点里挖掘脱贫攻坚战中的亮点
当《一个都不能少》完成荧屏初亮相,观众不乏诧异,因为想象中贫困村的一穷二白乃至脏乱差场景,并未得见。荧屏上铺开的反而是幅美卷:大场景选择甘肃张掖丹霞地貌、冰沟峡谷地貌、扁渡口万亩花海等,明显的河西走廊自然风光,让新剧兼具了地域特征,也在美术上突破了脱贫题材必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定向思维。拨开大地的褶皱,藏在喀斯特地貌里的小场景,才露出土墙陋室与智能化新农村小区“兼容”的画面。
这般“大胆”的调整,完全来自团队的底气。从三年前的《苦乐村官》到如今《一个都不能少》,接连打造两部相关题材作品,这支班底是扎扎实实“从西北贫困地区走出的创作者”。尤其是编剧曹锐,他不仅长期在甘肃工作,还曾在贫困县挂职,拥有真正的扶贫工作经历。
现实中来的创作根基,不仅赋予了他们对画面的呈现,更使得新剧的焦点发生了因时而动的迁移:不为展示贫瘠,而是从批量的工作难点里挖掘脱贫攻坚战中的亮点,以此反映现实中我们为了“提升产业稳脱贫”“脱贫之后不返贫”所做的努力。
以剧集的开篇为例,即便在仍有贫困户的地方,互联网也已走进村民们的生活。他们既能通过网络直播,展现吾土吾乡的风貌,也能善用网络助农方式,打通蔬菜从田间地头直送城里餐桌的渠道。对于剧里大多数村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已从简单的吃饱饭、穿暖衣,升级到了更高的精神层面——以知识改变命运,以文化重塑美丽乡村。
所以,剧情更多时候会体现在“生态移民”“生态旅游开发”“避免空心村”“加强教育”“提升产业”等时下热门的新农村建设话题上,体现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中国新农村的村民对创新、绿色、共享等新发展理念的逐步认知。
白永成说:“我们想做的,是让观众、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全新的中国新农村。它不再贫瘠又落后,它只差最后一公里,就能迈进小康社会;脱贫也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