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死亡圣器电影观后感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主要讲述了十七岁的哈利本应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继续最后一年的学业,但为了完成己故魔法学校前任校长邓布利多留给他消灭伏地魔的任务,哈利和好友历经艰险,最终销毁多个魂器并战胜伏地魔,取得魔法世界伟大胜利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哈利波特死亡圣器电影观后感篇1
昨天,我去影院看了期待了大半年的影片:《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说是期待,影片真正上映了我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勇气去面对:终结了,一切都要结束了。
影片以哈利三人想方设法在拉环的帮助下进入了古灵阁中莱斯特兰奇的金库开始,哈利在霍格沃茨与伏地魔决战结束。那无与伦比的情节、牢不可破的情谊、三位主人公成熟的演技,还有那恰到好处的配音,都给这部跨越了十年的魔幻巨片画上了一个极其完美的句号。其中有无数的惊险,可是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位哈利整整讨厌了七年的西弗勒斯·斯内普。
斯内普教授在少年时期与哈利的父亲詹姆似乎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他们俩看对方都特别不顺眼。詹姆曾经在许多同学面前羞辱斯内普,后来发生了一件让斯内普永远也不能原谅詹姆的事情--詹姆救了他的命。是的,许多时候事情就是这样让人不可理喻。所以斯内普教授后来在霍格沃茨处处给哈利找麻烦,成了哈利在最讨厌的老师。
他亲手杀死了阿不思·邓布利多后,大家都认为他是个臭名昭着的食死徒,邓布利多错信了他。后来伏地魔控制了魔法部、预言家日报和半个巫师界,斯内普当上了霍格沃茨的校长,原来d。a。的成员还是天天给他找麻烦。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中,导演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斯内普之死。真相被完全揭开了:斯内普爱了哈利的母亲一辈子--从他孩提时代到死亡,他一直都没有改变。莉莉死后,他一直给邓布利多当间谍,暗中保护哈利。最后自己马上就要离开人世,还要看着哈利的眼睛--那双绿眼睛跟莉莉的一模一样。他要看着自己深爱的人的眼睛离去。这才是真正的爱啊!我又想起了现在周围同学所谓的恋爱。跟斯内普相比,就是可笑的儿戏!
130分钟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结束了,一切都结束了。
过去的三年,总是认为哈利的故事还很长很长,这时猛然意识到真正终结了,简直是天方夜谭。难道我们真的再也不能期待着《哈利波特8》问世了?不可能,这,不可能……
还记得三年前,在广州的一家新华书店,仅仅是为了消遣,我看了哈利波特第一部的电影,又买下了一本《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当时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想到:简简单单无聊中的消遣,后来竟然陪伴着我一直成长。
那一年,哈利十一岁,我也十一岁。还记得十一岁生日的那一天,明明知道不可能,在内心一个小小的角落还是满怀期待。整整一天,我不停地朝窗外眺望,似乎期望看到天空中出现一个黑色的小点,越来越近,是一只猫头鹰,越来越近,最后从敞开的窗户中闯进来,带给我来自霍格沃茨的入学通知书。
就像用了赫敏曾经的时间转换器,时光一弹就过去了。哈利已成为我生活中完全不可分割的最最重要的一部分。整整七本书,从第一部的不到两百页到最后一部的五百多页,我看了不知道多少个n遍。伴着哈利,我哭过、笑过、思考过、感动过……
上完了初一,我惊奇的发现:哈利波特中的世界,不仅是那奇特的魔法令人向往,更重要的是比魔法更为真实的感情。哈利、罗恩、赫敏之间牢不可破,相濡以沫的情谊;还有斯内普对莉莉的那份执着的追求……
哈利的故事走到了终点,在过去的十年里无论他们的演技有过多少瑕疵,十年来巨大的进步有目共睹。丹尼尔、鲁伯特、艾玛变得更加成熟,越是到了旅程的尽头,他们之间的友谊便越加深厚。丹尼尔即哈利波特,哈利波特即丹尼尔--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
一切都终结了,一切也并未终结。哈利,还将陪伴着我们一直都下去--直到最后的最后。或许,唯一缺少的就是大银幕上一句例行的官方告别:“本剧终”。
哈利波特死亡圣器电影观后感篇2
雄雄的战火正剧烈地燃烧着,黑暗与光明的激烈交锋正进入高潮。黑暗似乎占据了上风,它咆哮着,想要肆掠整个世界,但光明挺身而出,它的力量似乎并没有黑暗那么强大,但它的身上有一个天下无敌的武器,也正是黑暗所不曾拥有的,那就是爱。战火纷飞,无数光明中正直、勇敢的英雄在战斗中倒下,为光明献出了自己的热血。黑暗在狂笑着,世界似乎将被吞没,但爱的洪流终于得到了回应,一名少年临危受命,勇敢地挺身而出,他用心中的爱和丧亲的仇恨,带领着光明一派,将那个最强大的魔鬼制服。
黑暗逐渐退出,光明笼罩了整个世界,蓦然回首,这里血流成河,成千上万的勇士为光明抛洒热血,光明伤痕累累。但这场大规模战争告诉了我们,无论黑暗有多么强大,无论与黑暗斗争要付出多少代价,要流多少鲜血,最终胜利的永远者都是光明!这也就是中国古代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邪不胜正。
“黑暗的最大的威胁,它们并不知道,其实,那就是爱。”
黑色的迷雾正席卷着整个世界,黑魔法与善良的巫师们的斗争正进入高潮。
黑暗渐渐笼罩了大地,伏地魔的崛起已成不可挽回之势,它的实力着实十分强大。那个救世之星——哈利波特率领着凤凰社,与伏地魔殊死搏斗,然而,想要彻底地击败伏地魔,就必须先找到伏地魔保存灵魂的死亡圣器。为此,哈利波特肩负着无数人的希望,踏上了漫漫征程。在寻找和摧毁魂器的路上,无数人为了保护哈利,挥洒了自己的鲜血,无私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阿拉斯托·穆迪,莱姆斯·卢平,尼法朵拉·唐克斯……每一次,哈利都是强忍着悲痛,踏上了新的征程。
终于,魂器被全部摧毁了,哈利也站在了伏地魔面前。伏地魔使用了世界上最狠毒的,杀人于无形之中的阿瓦达索命咒。但奇迹这时发生了,哈利波特竟死而复生,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心中有看似强大的伏地魔所没有的,也是被伏地魔所轻视的,那就是爱,爱的力量,促使伏地魔暴毙身亡,也使光明重新挥洒在人间。
残阳如血,蓦然回首,无数英灵正闪耀在空中……
我认为《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它告诉了世界上千千万万青少年读者,正义永远存在,有时,为了正义的存在,我们不得不付出惨重的代价,流尽无数英雄的鲜血。要敢于与黑暗斗争。也许,黑暗有时会非常强大,遮天蔽日,看不到一丝阳光,也许,为了正义,我们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挥洒鲜血,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但是,正义总会在最后赢得胜利,邪不压正的古话在最后总会被诠释。
在当今这个龙蛇混杂的社会,很多人为了追名逐利不择手段,许多人看到了这一幕,都会感叹社会的黑暗,社会不给人以公平的竞争条件,根本没有正义的黑暗。但读过《哈利·波特》之后,我发现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什么黑暗是不重要的,正义的存在,并且自始至终坚定地支持正义,不能认为黑暗给我们一时的名利亦或是荣华富贵就去投奔它,我们要坚信,不论黑暗有多么庞大,多么可怕,那终归是一时的,取得胜利的永远是正义,是光明。同时,当我们周围已经被黑暗所包围时,我们应该洁身自好,勇敢地与黑暗作斗争,这是这本书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一点。
贯穿整个系列的一条重要思想也同样让我颇有感触,记得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有这样一条发人深省的话,哈利在被老校长阿不思·邓布利多从伏地魔手中救回,并听完那个“救世之星”的预言后,曾不解地问过邓布利多“我既没有强大的魔法,也没有伏地魔所没有的武器,我怎么可能击败他?”邓布利多答道“你有,哈利,它是伏地魔所没有的,也是他所忽视的,那就是爱啊!只有爱才能战胜灵魂破碎的他。
这里的“爱”,并不是我们青春期中男女生口中所谓情爱,而是一种人文的关怀。我们都在抱怨中国的人口素质过低,好心扶一个跌倒的老人却被素质低下的对方诬陷,以至于现在没有勇气去帮助那些不幸跌倒的老人,只好做一个路人甲,冷眼旁观,其实这素质低下,无论在两方的任何一方去看,根本在于我们的国民缺少“爱”。试想若老人心中有一种博爱的成分,别人将他扶起,他想到的只会有感谢对方,从何谈起诬陷他人的想法?再想,作为一个正当中年的人,如果心中充满无私的爱,即使在已经有好人被冤屈的背景下,心中的爱也会油然而生,会立刻冲去搀扶。再举一例,据一份调查显示,有超过85%的少年犯的家庭都并不是和睦的,如果他们的父母能少一些争吵,多关心他们的孩子,多给一些爱给他们,他们还会走上不归之路吗?所以,通过对这句话的理解,我认为在教育中家长和老师应该多培养我们善良友好关心他人的品质,而这些都是爱的集中体现,我坚信,如果人人心中都能够拥有一颗充满爱的心,《礼记》中的大道就一定会施行,大同社会就一定会被建立。
《哈利·波特》同样也告诉我们朋友的重要性,哈迷们都很熟悉罗恩和赫敏这两个在哈利的成功路上最重要的朋友,每当哈利遇到危难,他们总会第一时间拔刀相助,为哈利排忧解难,可以说,哈利最后得以击败伏地魔,离不开赫敏高超的法术以及罗恩的帮助,透过罗恩和赫敏,我真正的理解了政治课本中的一句话“朋友带给我们温暖,给我们支持与力量,得以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虽然,《哈利·波特》中的一切都是虚构的,但J.K.罗琳透过文字所隐射出的哲理,着实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哈利波特死亡圣器电影观后感篇3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这本书的作者是J.K.罗琳,她一共写了七本哈利波特系列的书,这本死亡圣器是最后一部。我觉得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
这本书主要是写哈利波特为了打败伏地魔不惜被驱逐出校,而在外流浪。还好几次被抓住,历经千辛万苦就出了魔杖制作人,知道了一个故事。就是死亡圣器的故事,死亡圣器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隐形衣,复活石和永远不会被打败的魔杖(也称作死亡棒命运棒和老魔杖),他们虽然是故事,但是在近年的历史里确实有老魔杖的出现,而哈里却正好有一件隐形衣,所以哈利认为邓布利多是想让他去收集死亡圣器来打败伏地魔,哈里的同伴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坚持要摧毁所有的魂器(伏地魔的灵魂依附),而不去收集那些可能是假的圣器,最终哈里妥协了,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圣器的寻找,最后,当哈里回到学校寻找魂器时,受到了D·A(邓布利多军)的欢迎和帮助,而伏地魔大军的逼近使得哈里不得不加快寻找魂器的速度,当他们找到魂器时,却被拦住了,马尔福(伏地魔的小手下,哈里的同学)用邪火封住了,最后当哈里逃出去时顺便把马尔福也救了出来,却丢了圣器,但邪火可以摧毁一切,这个魂器也被摧毁了,而最后一个魂器却是被伏地魔保护起来的一条大蛇,当学校快要被攻破时,哈里选择了出去。因为这样,伏地魔才会停止对学校的进攻。最后,伏地魔的咒语击中了哈里,但是哈里也是魂器的一部份,所以没死。当哈利理清了事情的经过,最后知道老魔杖的主人是他,所以他和伏地魔同时发出了咒语,哈里轻松的打败了伏地魔。因为老魔杖是不会伤害主人的,最后哈里想让老魔杖永远没有主人,这样就不会出现哪些想获得老魔杖而企图不轨的坏蛋。所以只要哈里自然死亡,不是死在别人的手里就可以了。
从哈利波特系列丛书中我学到了勇敢的面对事实,当哈利波特眼睁睁的看着邓布利多被杀死时,虽然很伤心但是没有耽误正事。毅然决然的继续寻找魂器。我还学到了坚持不懈,哈里波特在寻找魂器是不但要四处走访,还要时刻提防伏地魔的手下。我还学到了做事要做好就要有精心的准备,哈利波特想要闯进古灵阁(防守最坚固的魔法银行)时,经过了三个月的精心准备和侦查,最后终于成功了。
一本好书,谁不爱看呢?
哈利波特死亡圣器电影观后感篇4
怀着期待的心情,我一口气看完了《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大快人心的故事结局是意料之中的--我自始至终认为正义终将战胜邪恶。伏地魔死了,而哈利还活着。
哈利在罗恩和赫敏的陪伴下,不得不逃亡在外,躲避伏地魔的追击。他们意外得知如果能拥有传说中的三件死亡圣器,伏地魔将必死无疑。但是,伏地魔也早已开始了寻找死亡圣器的行动,并布下天罗地网追捕哈利。
逃亡途中,哈利经历了友谊的考验,了解了邓不利多的生平和谎言,遭受了战友的背叛……哈利学会了很多,懂得了很多。
在最后的一次较量中,伏地魔提出,用哈利的死,来换取巫师界的和平,哈利从冥想盆里得知只有自己死去,伏地魔才能被消灭,便义无反顾的走向死亡。
尽管哈利的魔法远不及伏地魔高强,可才刚刚成年的哈利却胜利了,这是为什么呢?邓布利多对哈利说过:“如果你肯为世界上无辜的人民而死,你就一定能够活下来。”而伏地魔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他只知道让别人为他而死。可哈利做到了,于是他成了最后的赢家。
掩卷长思,哈利这个机智、勇敢、善良的男孩形象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从哈利身上,我明白了,一个人如果有人性美好的一面,就必须有爱,而真正的爱,不仅是索取,还有奉献。
哈利波特死亡圣器电影观后感篇5
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正义与自由背后的牺牲--《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观后感。"死亡无疑令人痛苦和悲伤,然而如果死亡是一种必要的牺牲,就有了"舍生取义"的光耀。在《哈7》中诠释了两种程度的牺牲,一类是一个人的生命被赋予了象征性,承载着人类的许多信念和追求,"集体为个人牺牲";一类是"以天下为重"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因而"个人为集体而牺牲"。虽然悲壮,但却诠释了东方哲学,与共产主义的精神不谋而合,尤其是其目的性:正义驱除邪恶,为了世界的和平、平等和自由而战,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惊人相似。
在影片的开场,虽然没有几句台词,确实最大的亮点,通过分别展现三人组踏上征途前的准备营造了压抑的基调。哈利波特、赫敏、罗恩都用各自的方式与自己充满回忆的过去道别,并且投身于一场生死未卜的战斗。赫敏给麻瓜父母修改记忆的片段令人震动,当她用留恋和不舍的眼神迟缓但坚定的对在看电视的父母说出:"一忘皆空"的时候,她的勇敢与献身精神呼之欲出,要知道从洛哈特教授的各种经历来看,这个咒语的效果是不能被修复的,也就是说赫敏的父母再也不会知道有赫敏这个女儿,而从影片的后续,抹去食死徒的记忆后,赫敏对父母的回忆看,赫敏的家庭观念和对双亲的爱是真挚且强烈的。在这种情形下,重新回想影片十几秒内一张张相片上逐一失去的赫敏的身影,最后形单影只的赫敏独自一人含泪走出家门,走上空无一人的街道,让人不由得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古人有言,"忠孝"不能两全,在大义面前,霍格沃兹学校最优秀的学生拿起魔法棒去保卫人民的安全,她的舍弃也是千万共产党员曾经做过的舍弃,对于地下党员而言更是如此。也许终其一生都不能以真面目示人,即使他客死他乡都不会有亲友记得他们,但无论是《亮剑》《黎明之前》中的地下党员都是骄傲且满足的,他们的坚持与博爱是对人情社会中利己主义关系的蔑视,他们有着以己度人的心境,不问结果,不求回报,观后感《正义与自由背后的牺牲--《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观后感》。
为了保护主人公哈利波特,凤凰社的成员们也为哈利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影片中穆迪带人来保护哈利,撞开他们进屋的孩子气举动惹得大家一起哄笑,但是这个身经百战的傲罗就要牺牲,还记得他殒身前最后的场景是这样的"穆迪咆哮着瞪着哈利,他的魔法眼在眼窝里也有一点颤抖,'这里的人都是成年人了,他们都准备好了为你而冒险。'"不光是穆迪,还有六个喝了复方汤剂变成哈利的人来迷惑敌人的视线,七个哈利波特飞过天空,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被当做真正的哈利波特而遭到毒手,事实证明,经过激烈的打斗后,乔治失去了一只耳朵,躺在沙发上流血不止的他仍对自己长相相似的兄弟笑道:"这次我不会跟你一样了…就像个英雄,我是英雄!"英雄色彩与悲剧色彩相叠加,将影片推上了一个小高潮,也让人们开始思考"牺牲"的意义,这点罗恩在劝阻哈利独自战斗时有所阐明,"你认为大家是为了你而死去的么?"紧接着他又说:"你是救世之星,只有你才能与他(伏地魔)战斗。"在《辛德勒的名单》中有这样一句话:"拯救一个人,就是拯救全世界。"就像是《拯救大兵瑞恩》中对个体价值的肯定与尊重,就像《十月围城》中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对孙中山的保护,与保护位高权重的"官本位"的错误思潮不同,集体的牺牲是源自于内心的良知、人性的美好和对信仰不顾一切的守护。
家养小精灵多比的出场是最后的高潮,透过教父小天狼星留下的魔镜碎片,多比听到了哈利波特的召唤。多比被众人环绕在中央,站在场景的中心点,大声的说着:"多比没有主人!"小妖精发出尖锐的叫声,"多比是一个自由的小精灵。多比回来解救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们!"那一瞬间我强烈地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友情、爱情、亲情、对信念与理想的热情以及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纠缠在一起。不考虑原因,不计较得失,我就愿意为你付出,我就愿意跟你并肩站在一起,我就愿意和你一起分享种种面对一切。在多比的身上,影片宏大的主题终于有了合适的依托,家养小精灵在魔法师的家中本来是奴隶一样的存在,但一旦有人给予他关心照顾,付出真正的感情,他就愿意为了谁粉身碎骨再所不辞,活着的尊严被认可就有了活着的价值和动力。所以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人民都愿意为了本民族的尊严、生存空间和光荣而战,因为他们是在为自己,和每一个跟自己一样的人而战!
电影结束以多比的葬礼作为结束,赫敏替多比合上了他饱含深情的大眼睛,哈利决定用一个普通人的方式亲自挖一个坟墓纪念多比,那句画龙点睛的墓志铭写着:这里安葬着多比--一个自由的家养小精灵。多比以一个英雄的方式离去了,但是他的朋友们会替他实现心愿,争取自由和正义,创造一个麻瓜、家养小精灵、魔法师都可以和谐共处的魔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