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影片中小学观后感
可以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涉及了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孟买极端的富裕和贫穷,城市贫民窟的恐怖悲惨,宗教信仰的矛盾杀戮,赤裸裸的阶级歧视,但也拥有充满希望的坚持前行。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影片中小学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影片中小学观后感(篇1)
昨晚看了这部电影,个人感觉很好,不愧是获奖作品。情节跌宕起伏,悬念迭出,环环相扣。尤其是细节处的刻画,无一不让人感叹。
就像一位影迷说的,经典就是经典!不管过去多长时间,每次看来都有不一样的感受,那些情节和故事好像深深地烙在大脑里一样,挥之不去,耐人寻味。
剧中马利克和拉媞卡之间的感情是那么地纯粹!那么地纯洁!尤其是拉媞卡,她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之后,并没有拥有一个清白的身子......而深爱她的马利克并没有因为她不是__而嫌弃她,也没有因为自我变成富翁之后而小瞧她,相反还一向在苦苦的追寻她,不畏艰险,不顾一切,他的爱是那么的坚持,以至于最终最终实现了自我的目标,在拉媞卡脸上伤疤处深情的一吻,是最最最令人感动的地方!
再想想我们这些生活在当下的人,试问,我们有多少人愿意为了心爱的那个他(她)而这样不顾一切的坚持?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在什么都要求效率的时代,有多人又愿意在自我像马利克一样有钱的时候去找寻最初的,此刻又遍体鳞伤的真爱呢?又有多少人愿意去花费一生用爱抚平她的伤口呢?现如今,在我们听到好多因为种种原因而导致分手的情侣中,又有多少人愿意为自我的真爱去努力奋斗,去包容他(她)的一切......难道真的就让细节打败了自我的感情吗?
我想,真正的感情是能包容对方的一切,优点也好,缺点也罢,高兴时与他(她)一齐分享,受伤时,用心的替他(她)疗伤。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亲爱的朋友们,既然选择了自我的爱人,就别轻易说放弃!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影片中小学观后感(篇2)
看完这部电影,由心的发出一句感叹:“WOW”!
很特别的电影,特别的、特别的印度。电影不是来自“宝莱坞”,而是出自《猜火车》的导演丹尼·博伊尔之手。
选择这部电影的理由很肤浅,因为影片介绍中加注了“在第33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该片夺得最高奖‘人民选择奖’;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英国独立电影、最佳导演以及最佳新人奖;20__美国国家影评协会最佳影片、最佳新人和最佳改编剧本奖”等诸多奖项。
虽然对这些奖项了解并不深入,但是在印象中都是一些很讲究的电影节,离美国奥斯卡的铜臭味比较远。选择这些电影节的获奖作品观赏,或许会找到不少艺术含量高很多的影片。
看完整部电影后,感觉还是不错的。我想用一种东西来形容它,想了许久,觉得黑咖啡是对它最为贴切的表达。有苦涩,却苦涩得浪漫;有情调,却情调得灰暗。不管用怎样的眼光看,电影的上上下下都充满了梦想与现实的冲撞。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影片中小学观后感(篇3)
我承认自我是追奖的人,尤其是全球瞩目的奥斯卡奖,不管人家怎样异议,还是认为能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是值得一看的。曾获得奥斯卡音乐奖的《贫民富翁》,令我一向忍着不去下载来看的,有时我甚至会过于喜欢听电影主题音乐而忽略电影本身。带着欣赏电影、欣赏音乐的心态,走进了电影院。
在看这部电影前,我拒绝看网上任何的影评,甚至不看简介,想完全以自我的眼睛和心灵去看、去想,以获得“自我的观感”。
一部电影有没美感取决于镜头的切入角,从拍摄角度来看,杂乱的人群、疯跑的脚步、晃动的村落快速掠过眼前,节奏之快、画面之乱,与之后男主角端坐答题台前的冷静构成强烈的比较。动、静相融,以动托静,这拍摄手法极富立体感。能够说,比较感贯穿全片:贫穷如洗与一夜成富翁的比较、人性的善与恶的比较、对待感情怜护与占有的比较、“屑小”的茶水工与“光辉”的主持人的比较……凡事物,有比较就有结论,有些结论没必要立说陈辞,比较本身就是答案,这部片如是。
一部电影的成功与演员恰如其分的表演有莫大关系,片中的演员都算是本色表演,孩子的戏份更是真实,仿佛就像是现实生活中的偷拍一样。我承认男主角很帅气,他的表演也算到位,但过于优雅的神情、过于规范的言行举止,令我怀疑这是个从哪个富人家偷跑出来的受过高等考试的孩子,而不是那个生活在底层的“小混混”。也许,该主角需要多一点粗线条、多一点随意、多一点“贫民意识”,否则就成了“表演”。没错,男主角的表演带有很重的“表演成份”,而表演成份过重又是演员的大忌。
我说过,我会因为喜欢音乐而喜欢上电影本身,这部片也是。片中音乐带有浓重的印度音乐元素,但又比单一的、强调欢快的印度音乐有所不一样,时而交响乐般的沉浑、时而小提琴般的低鸣,配着印度音乐独特的女声吟唱,令影片增色不少。音乐为情节服务,情节因音乐而流畅自然,这润滑作用恰到好处。
一部电影的得奖绝对不会单纯因大主题大旋律有关,就如小说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怎样好看而是怎样写,同样,这部电影的主题架构、铺设也是很独特的,我想,这可能也是得奖的一大要素吧。其实,这部片的主题不算新颖,如果按时间顺序或是故事情节的发展来铺设剧情,这部片肯定是平凡的庸俗的。妙就妙在一个原本简单的从贫民变富翁的故事,用倒叙的方式、答题的形式一题一个片断地呈现出来,最终串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一部电影的核心当然是其主题意义了,把电影拍得唯美、大气、热烈、壮观不少人做得到,但若看后不能令人回味、共鸣、深思,也是不足的。而《贫民富翁》留给观众的是揪心的回味、痛彻心肺的共鸣以及设身处地的深思。人生就是由一道道的选择题构成的,每次人生的转折点都会遇上难于选择的境况,人常常徘徊在A、B、C、D的选择中左右为难,无从下手。是根据自我的切身经历而选,还是根据周围社会环境而选?是完全按自我的心思而选,还是会受外界的干扰而为难?是坚定自我的信念而选,还是盲从别人甚至是别有用心的意见?人生的选择得到的可能不是百万、千万金钱而是别人看来一无是处的自尊和人格,选择错误失去的可能是生命的尊严及生存的意义,其价值无法用千万金钱来衡量。就如片中主持人故意迷惑男主角一样,那一刻,作为观者的你,你会上当吗?你会盲从吗?你能看透人心的险恶反其道而行吗?那一刻的我若选择,会跟男主角一样答对,因为结果已经在主诗人口出早就说出来了,他说一向来能答对题的仅有他,男主角若全答对那是创历史记录。人都有“唯我独秀”的劣根性,主持人一是不想别人超越他,二是作为主持人要顾及千万金钱的损失,所以无可置疑的,主持人给的答案肯定是错的。
看过电影的人,对电影好坏的评价心里自有一杆秤,画面的大气精美、故事的曲折诱人、场景的逼真立体、表演的自然到位,都是构成好片的重要元素,《贫民富翁》在留给我精彩电影的享受之余,还给了我对自我人生选择方式的回顾、深思、后虑……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影片中小学观后感(篇4)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获得奥斯卡大奖很显然不是偶然,绝对有着必然的因素。那就是金融危机拯救了这部影片,让它顺利在美国达到2亿多票房。一无是处的贫民居然成就百万富翁,这让人如同相信真有天上掉馅饼的惊喜,尽管故事中贾马尔很巧合的摸到答案,但梦想成真仍然让美国民众乃至全世界饱受金融危机洗劫的贫民们充满无限憧憬。
故事落墨发展中的印度,贫民艰难的生活环境作为故事的源点,应该是吸引人的关键所在。镜头捕捉的贫民窟让人很心寒,这样的生存环境恶劣到如此地步,应该是西方文明所震惊和无法面对的。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之优点就是没有回避和掩饰恶劣生存环境,并没有高唱赞歌,而是近乎残酷和无情的披露主人公和哥哥如何延续生命,如何在挣扎中寻找生活的幸福和光明。对于手无寸铁的贫民,他们的生存工具就是偷抢和欺骗,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不能被抛尸荒郊,才能见到每天的阳光和笑脸。
毫无疑问,影片导演非常敏感和尖锐的提出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那就是贫民是不是永远居无定所,是不是永远无法成为百万富翁?当然主人公回答问题成功受到警察的严刑考问也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假想如果是一个本身富有的人完全回答了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会遭到拷打和逼供呢?
觉得最让人悲凉的不是爱情的权力被掠夺,而是贾马尔能够顺利回答主持人提问的质疑,一个识字不多的倒茶生为什么能够懂那么多?而这些答案却是主人公在颠沛流离中点滴的学习积累,而不是象许多进入正规学校学习的学生那样掌握知识。这样的答案让人无法抹去心中涌出的哀伤,更多体会到人的存在却埋伏那么多的不幸和艰难。
生存下来已经很不容易,爱情之梦被粉碎以及心爱的人被侵占,这就更不足为奇,为了生存,为了享乐,为了自己能够保护自己,有些东西总要失去。贾马尔和哥哥不同的处境就充分说明这样的现状并没有被改变,只有成为富有的人,才能拥有梦想的一切,所以他们选择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很幸运的是贾马尔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百万富翁,全民狂欢的结果表明,只有自己拯救自己,只有自己是自己的英雄,世界本没有救世主。不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点中不平等贫穷原因的要穴,那就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仍然比较迟缓,人权的被尊重仍然是比较渺茫的问题。
当贾马尔幸福的和恋人相拥在一起,这样的结局不正是很多贫民的希望吗?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影片中小学观后感(篇5)
看完这部电影没有喜悦,没有感动,没有痛苦,没有悲伤,仅有类似记录片带来的震撼!
拥挤不堪的棚户区,肮脏的污水,生存的打斗,这些都是贫穷的表象。贫穷到底意味着什么
贫穷意味着能够没有道德底线。在影片中,没有父母可依靠的孩子,欺骗,贪婪,敲诈,偷盗……可这些在以"生存"为目的的现实面前不值一提。扒火车,偷鞋子,装作导游等等,男主角和伙伴们做的那些事,不仅仅没有让人指责他们,反而为他们坚强的生存毅力叫好。贫穷让人成了本能恢复的动物。
贫穷意味着没有尊严。就因为男主角出身贫民窟,答对了问题,就会被怀疑,被审问,拷打。拉提卡就因为穷,被男人当成玩物,身不由己。没人问过她的意见。中国有句古话"人微言轻"。在那里,甚至没有"微"人,没有"轻"言。贫穷让人成了装饰品。
贫穷意味着对生命的不尊重。影片中似乎是宗教冲突杀死了主角的妈妈,其实不然。在贫民窟里,争取更多的利益,空间才是目的。还是因为贫穷。在那里,生命如同草芥,几十个活生生的人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转瞬没了踪迹。小孩子的眼睛被人弄瞎,没人在乎。贫穷让那里的人们穿上了隐身衣。
可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男主角艰难长大了,贫穷并没有让他放弃所追寻的友情,感情。这给影片沉重中带来了一抹亮色,让人充满期望。他真的贫穷吗
恰好今日的报纸上有一则关于女大学生承受不住找工作的压力而自杀的消息:她没有生存的压力,没有尊严丧失的危险,没有生命的威胁,她只是觉得找工作太难了。好的工作,人家不要我;不好的,我还不想去。这让她了无生趣,于是自杀了。她真的不穷吗
物质的贫穷,精神的贫穷,到底那一种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