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电影个人观后感
《唐山大地震》不是一部单纯的灾难片,更不是一部炫技的大场面特效片。尽管它的地震特效场面做得很震撼,但冯小刚导演的着力点显然并不在于此。从震前漫天飞舞的蜻蜓,到震后惨不忍睹的一片废墟,这一过程大约只有半个小时,此后两个小时心灵的“余震”才是影片重点要表现的内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唐山大地震电影个人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唐山大地震电影个人观后感篇1
“23秒,32年”,成为影片最刺痛人心的代名词。这部改编自张翎小说《余震》的电影,在冯小刚的演绎下,用最具情感人性的表达完美诠释了原著的深厚底蕴,成就了一部民族不朽的心灵史诗。下面不妨从以下角度初探电影《唐山大地震》的魅力。 深厚的文学底蕴。影片在汲取原著小说营养的基础上,借电影这种独具特色的第七艺术表现手法,讲述了一个地震灾难中关于灾难、亲情和忏悔的故事。沉婉哀痛的情绪基调,经由电影视听艺术手段的传达,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唐山大地震》中,恰到好处的细节俯拾皆是:一家四口的幸福生活,元妮对弟弟的偏爱,地震中元妮的情绪变化,方登被抛弃时的绝望……这些极富真实感的细节表现为情节的再续发展制造了故事悬念,渲染了地震及余震后惊心动魄的环境氛围,从而塑造了可触可感的人物性格,将人性的抒发上升到国家民族创伤与救赎的高度。电影与文学水乳交融,挖掘了故事深度,升华了整部影片的情感基调。 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这是一个听起来似乎略显俗套的故事,短暂的23秒地震造成了原本幸福的一家32年无法愈合的伤痛。然而或许正是这种最贴近生活的平淡无奇,才赚尽了无数观众的热泪。与其他炫技电影不同,冯小刚追求的是一种内容大于形式,建立在以超脱吸引大众眼球冲击观众视觉极限为目的电影技术基础之上的情感高度契合。
影片恰到好处地攫取了亲情这一契合点,亲情成为贯穿全片的线索。在灾难面前亲情如同救命草挽救了弟弟,也如同一把锐利无比的匕首扼杀了姐姐求生的欲望。无疑,面对生死抉择,元妮是痛苦的,也就是这种灾难中无奈的遗弃,改变了方登的人生轨迹,也让元妮背负了32年的疼痛。准确地把握中国老百姓的观影心理。抓住了亲情,抓住了人性,把故事用最简单朴素的笔触不加渲染地勾勒出来,情节细腻真实,演员表演到位,催人泪下。 特定时代背景下的题材的选择。随着各种题材电影的日臻成熟,任何一种电影的题材形式都不再像其诞生之初带给人无尽的新奇感。1976年的那场举世震惊的地震似乎离我们稍显久远,之所以选取这样的题材,首先是对那场灾难的哀悼和纪念,再次就是从08年开始,汶川地震、台湾水灾、舟曲泥石流……一系列自然灾害的陆续发生,让人们对灾难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尽管灾难渐远,余震留下的心理创伤依然存在,并可能从本质上微妙地改变某些东西。影片选材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从这一层面上看,影片便被赋予了强烈的时代感,有了特殊的意义,很容易引起有相同民族情结的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 跨越时空的情节建构。
影片在时空安排上选取了一个三十二年的时间跨度。从1976年的唐山地震到08年的汶川地震,两次空前的地震灾害很自然地被联系到了一起,丝毫不影响影片风格的极致简约。在方登自愿去汶川救灾的时候,出现了几乎是戏剧性的一幕,32年前母亲艰难抉择的一幕再次重演,这种首位相连,相互呼应的环形结构模式,是回忆也是升华。一场灾难,四口人的分分合合,不仅仅是个体家庭的磨难,也是整个国家民族32年在灾难中挣扎成长历史的缩影。元妮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对女儿的忏悔之中,从失去到重逢,跨时空情节的建构将人性情感的变迁嬗变毫无保留地清晰展现在观众面前,完全抛弃了电影惯用的陌生化效果,给人以细腻贴切的生活气息,发自肺腑的疼痛之感。在32年的时间跨度中,在事件选取上并不显得随意,所选用的都是最能表现这段特殊时期历史特征的情节,最典型的是毛主席的逝世,两种痛苦纠结交织在一起延伸悲剧的深度。从这些人们熟悉的事件入手,有利于更加直观的了解唐山地震后的历史变迁,加深对余震后痛的理解。 影片出色的电影配乐。电
影音乐作为影片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地震刚过,曾经的家园化为一片废墟,哀婉凄凉的音乐首次响起,哀鸿遍野的灾难场景触目惊心;当被抛弃的方登从尸体堆中站起来的时候,如泣如诉的音乐传达出女孩深深的绝望。这时,音乐已脱离了其本身的形式,而是化为一种绝望的情绪弥漫到电影的故事情节中,导演借助音乐婉转表达出怀念哀悼的意念,对人物命运的同情,更浸染了深切的人文关怀,体现出影片的艺术构思。
至于影片末处,汶川地震时的音乐则明显多了希望的元素,表现了在灾难面前永不言败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传达出笃定的人生信念,让沉浸在悲痛中的人们获得新生。 “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这是影片主人公元妮面对这场灾难意味深长的慨叹。幸福、爱情、亲情,也许,只有经历才更懂得珍惜。悲伤中带着欣慰,在哀悼过去的同时,教会我们懂得生活依然在继续……
唐山大地震电影个人观后感篇2
往事不堪回首,但在汶川、玉树的大地震后,我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了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
地震发生前,一切都是那么平静,可爱的姐弟俩正在家里睡觉,突然,地震发生了,姐姐从梦中惊醒,她赶忙叫起弟弟,他们的父母拼命回去救孩子,母亲被父亲拉回安全的地方,父亲刚进门,房子轰然倒塌,姐弟俩都被压在房梁下,母亲只能选择救姐弟之一。母亲最终选择救了弟弟,但姐姐却奇迹生还,后被解放军收养,弟弟在地震中失去了一只手臂,他也不愿读书,自我挣钱,成为了一个公司的老板,姐姐当英语家教养活自我和女儿。32年后一家人的意外重逢,让他们仿佛再次回到了震后的唐山……7。8级的大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好在顽强的唐山人能重建家园,让唐山更加繁荣。
“没了,才明白什么叫没了。”这句话是影片中的母亲(元妮)在地震之后的感悟,每次看到元妮孤独的身影,对于丈夫、女儿的怀念(她以为女儿也死于地震),对于外出儿子的思念……在32年后母亲与女儿的团聚,更是让人感到撕心裂肺的痛,看到这一幕,我心中涌起酸楚,当初元妮选择救儿子还是救女儿时该是多么痛苦的决定啊!意外的重逢,让这位母亲又想起了当时的场面,她对女儿的愧疚,毕竟是她自我抛弃了女儿啊!地震带给这位母亲的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她本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仅仅23秒,让她失去了丈夫,还以为失去了女儿……
做父母的,哪个不担心自我的儿女?元妮担心出门在外的儿子,年迈的养父应对着失散多年的女儿怒而激动的大喊:“我天天担心!”是啊,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只言片语所能表达的,这部影片更加深了我对父母爱的认识,它也让我明白了当我们应对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时,我们只能选择,选择舍弃!
如今的唐山已经成为了一座繁荣的城市,它不仅仅是唐山人奋斗的结果,更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援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唐山大地震电影个人观后感篇3
最近,我看了《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它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使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静。
《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4秒,唐山大地震,为了救妻子李元妮,丈夫方大强死了。孩子方登和方达都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下,如果救方登,弟弟方达就会被压到,如果救姐姐方登,方达就会被压到。周围余震不断,若再不下决定,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在万不得已的情景下,母亲做出了决定:“救弟弟吧……”两个神志清醒的孩子,清晰的听到了妈妈的话。震后,李元妮坚强地独自抚养着失去一只胳膊的儿子,而劫后余生的方登却被军人王德清收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直到32年后的汶川地震,他们才重新相逢。最终姐弟俩一同回家看母亲。老母亲洗好了西红柿,告诉女儿:西红柿洗好了,我没忘。老母亲给女儿跪下时候,我泪如滂沱。电影的最终,女儿最终宽恕了妈妈。
母亲李元妮在应对救援人员的问题:“到底救哪一个”的时候,泣不成声地说:“都救”。可是,如果再不忍痛放手,两个都会失去。女儿年纪虽然小,但也很懂事:弟弟被人欺负了,身为姐姐的要保护他;弟弟和自我都喜欢吃西红柿,只剩一个西红柿的时候,姐姐也要让给他吃。当方登听到“救弟弟”这三个字,她哭了,她恨、她委屈、她绝望,但自我却活了下来,于是她再也不要认这个救弟弟舍弃自我的妈妈。
母亲和父亲在灾难发生的一刻,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看到孩子无助的呼喊和求救,父母那种撕心裂肺的情感被二位演员演绎得丝丝入扣,丝毫看不出他们是在表演!在父亲抢救孩子无果遇难后,应对“救姐姐还是救弟弟”,母亲最终做出的痛苦抉择过程,被徐帆演绎得真实、感人!那是多么痛苦的选择啊,手心手背都是肉,作为母亲,任何一个人都很难抉择,那可是真真切切的生死抉择啊!震后奶奶、姑姑来唐山要带方达回济南,面临骨肉分离,母亲的无奈和大度,奶奶的思想矛盾和对母亲的理解,反映了感人的母爱之情!母亲一向都没有再嫁,是因为她的心里一向放不下方大强。她也没有离开唐山,因为她怕方大强和方登回家,会找不到,所以年年都要讲一次家的地址,讲了整整32年。母亲心里憋了32年的是对方登的愧疚,她这32年来,一向都在忍受着折磨。
养父母给予方登真实真挚的爱。陈道明、陈瑾饰演的养父、养母给了小方登第二次生命,对待方登视如己出,把她当做自我亲生的孩子,培养她长大成人考入大学,这种爱同样很感人!
《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表达了人性的关怀,拍得十分真实,十分震撼人心。
唐山大地震电影个人观后感篇4
与其说是唐山和汶川地震带来的震撼,倒不如说是那厚重的母爱感染了我。以前不懂事,总是和妈妈吵嘴,吵后就后悔,妈妈说没关系,天底下哪有母亲会对子女记仇的呢,我不信这句话,可是看了方凳和剧中母亲的情感之后我相信了,我也明白了这份真爱。
唐山大地震距离我们太远,因为那时还没我们的生命。只记得汶川地震时,我整整一个月都没精神,没和任何人争吵过半句,因为我觉得生命能得以延续,就已经是万幸了,还有什么好争好强的呢。感激那次地震给我带来的心灵洗礼。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更高的认识。
同时,也让我对自然灾害有了更多的惧怕感,不是怕对自我带来的什么,而是怕给自我的亲人、朋友、同学等等带来灾难,今年8月份又莫名的来了场泥石流灾害,夺去了上千人的生命,我为之伤悲。
地震,洪涝,泥石流等等,都是考验人民的经历,仅是经历而已,再大的灾难总将成为历史,大爱无疆,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以往我是不以为然的,以为是用来安慰人的话,而今我深信不疑。没有奉献和爱心,剧中的方登也不可能再汶川地震中碰到失散多年的弟弟,得以对母爱的重新认识的机会。
这部电影,同时在有限的生命这个课题上也充分表露,我不明白该如何写,可是明白我会更多的珍惜我的生命,和我对家人朋友的那份情。
唐山大地震电影个人观后感篇5
地震就好似是一个催泪弹。从一发生,就是那么强烈,那么震动人心。生与死的抉择,就好像是一把冰冷的匕首插入人心。这怎会是一个“痛”字所能表达的情感呢?《唐山大地震》中,讲述了一个家庭。这个渺小的家庭,却演绎了人生情感的百态。丈夫在生死关头的冒死,母亲对亲生骨肉的.割舍,对丈夫的忠贞,女儿对母亲的怨恨。解放军叔叔的爱更使我感动。
在众多台词中,我对于“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这句话体会到了,正当你真正体会到它的时候,你已经失去了她。与其生活在那种暗无天日的过去,倒不如好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才是最珍贵的。
这部影片,他告诉我们:我们不能改变过去所发生的一切,也不能预知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但是我们可以好好珍惜现在。
看完了这部影片,我也更加明白了一句话“在醒着的时间里,追求你认为最有意义的。生命短暂而又脆弱,我们又岂忍心虚度年华啊。”
让我们的每一天都活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