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电影观后感600字
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被灌注着这样的鸡汤: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伙子对某种事物拥有着疯狂的热爱,却因为自身的天赋制约而被所有人所轻视,然而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这个小伙子一直都没有放弃这份热爱,最后凭借着勤奋和对这件事物的执着取得了成功。这个经久不衰的梗直到现在也依然很有市场。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爆裂鼓手电影,供大家参考。
爆裂鼓手电影观后感600字(精选篇1)
《爆裂鼓手》看之前以为是一个励志故事 ,一个少年在魔鬼老师的带领下,最终成才。但是看完之后,特别是电影在高潮中戛然而止时,我的思绪停了十几秒才反应出电影结束。
可以说电影非常真实,也非常夸张。看到鼓手在刚进乐队被魔鬼老师打耳光,摔东西发泄,语言羞辱时,同情的流泪了。但是电影不是讲一个小白兔的故事。鼓手在成为core drumer后,渐渐自大,以需要更多时间练鼓从而成为伟大的音乐家为由甩了女友;在因比赛迟到,不得已出了车祸影响比赛而被退学后,出卖了魔鬼老师从而使老师被开除;到后来遇到老师却不道歉也不觉得羞愧,都表现出鼓手心理一点点的变化。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看其他影评说鼓手最后被老师逼出极限,魔化,才会有最后的爆发。在老师的影响下,变成了和老师一样的人。其实我想说,鼓手当时未必是被魔化,因为鼓手在演出前得知想要挽回的前女友又有了新的男朋友,而自己在当时这场纽约十分重要的演出中,由于老师的陷害,彻底毁了,根本毫无前途可言。在这样的极限下,做出最后的爆发也可以理解。毕竟最后魔鬼老师眼中也有了肯定,鼓手最后的发挥和老师最后的指挥共同呈现了完美的爆发。这本来可以理解是一个happy ending,鼓手用自己的努力征服了老师,从而一释前嫌。
是不是这样呢?导演给出了他的解释,他认为电影是一个悲剧结尾。
那就很清楚了,鼓手终于从一个小白兔,变成了和魔鬼老师一样的,打着艺术的名头,不顾旁人感受,疯狂追求自己认为对的事上。老师认为现在的学生被鼓励的太多,从而不会一直进步,所以人们才会总是叫jazz退步了。所以他的魔鬼教学,就算导致学生自杀也没有什么不对。鼓手认为就算背叛了老师,但是也没什么不对,老师对不起他在先,无需道歉就可以参加演出。。。。。。这样发展下去,鼓手最终会成为和老师一样的人,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这也是影片想要传达出的背后的意义吧。
爆裂鼓手电影观后感600字(精选篇2)
剧情简介:以传奇乐手查理·帕克为目标的音乐学院新生安德烈,在加入竞争激烈的校爵士乐队之后,面对魔鬼导师弗莱彻近乎地狱般的训练,凭借对"伟大"的坚定追求和对音乐的无上热爱,刻苦坚持追求音乐乃至不疯魔不成活。
在这学期的电影鉴赏课上,我看到了一部让人不禁深思的电影《爆裂鼓手》,一部贴着励志片的标签的电影。看完后我一直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究竟这是一部励志片还是一个悲剧。在经过了长久地思考之后,我想这部电影只是表现了对极致的一种追求。
电影讲述了以传奇乐手查理·帕克为目标的音乐学院新生安德烈,在加入竞争激烈的校爵士乐队之后,面对魔鬼导师弗莱彻近乎地狱般的训练,凭借对"伟大"的坚定追求和对音乐的无上热爱,刻苦坚持追求音乐乃至不疯魔不成活这样的一个故事。诚然,我是羡慕安德烈的,因为他有梦想,并且一直为之奋斗着。
但是,在我的生活里,我并不愿意成为安德烈。
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说是为了追求那个极致,他可以抛弃一切,他可以不择手段。于是我发现安德烈的性格一点点变得扭曲,他可以对家人冷嘲热讽,可以对女友恶言相向,可以在舞台上暴打自己的导师,甚至在自己出了车祸满身流血的情况下还要爬出来不顾一切地奔向舞台。他只想要成为伟大的鼓手,其他的都不重要,他要打鼓,满身是汗要打鼓,满身是血也要打鼓。我想,他所为实现梦想而做的一切已经远远超出了实现梦想,已经完完全全成为了追求极致,或者说他已经变成了大众眼里的变态学生。
当然,我想它变成这样的原因除了他自身还有他遇到的变态导师,弗莱切,这个身上几乎没有一丝人性的导师,他可以不顾一切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打造一个自己的查理帕克。为了这个梦想他也可以不择手段,他可以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自己的学生,他可以拿椅子向学生身上打去。他不在乎是不是会有人因为他的教学方式而放弃,因为他认为放弃了的就一定不是查理帕克,他的教学就像练一把宝剑一般,费了多少原料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后那把宝剑。
我完全不能赞同弗莱切,因为他的追求极致是视他人如草芥的。他在拿别人的人生甚至生命去做他自己的关于伯乐与天才的梦。曾经的学生自杀他用一句车祸来自欺欺人,这种病态的执着已经不能冠以“严师”和“追求艺术的至高境界”这样的名义了。
我想,为了一个天才而而不惜摧毁那么多“庸才”,这种价值观我非常不认同。
安德烈曾经在离查理帕克只有一步之遥时险些放弃,就是影片最后,安德烈被弗莱切算计后,台下响起淅淅沥沥的掌声,他黯然走下舞台。这是他离放弃最近的一刻,甚至比上一次出了车祸毁了演出还要近。他可能会在与父亲拥抱后回家,然后改行,从此庸碌一生。但他没有,他是永远都不会放弃那种人,无论遭到怎样的挫折都不会,于是他转生重新走上舞台,对老师比了一个骂人的嘴型,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开始打鼓,整场演出变成了他一个人的drum solo,将全片推向高潮。
弗莱彻的眼神,从嘲弄、疑惑,变成了鼓励、欣慰,他知道,他成功了,他终于有了自己的查理帕克。整篇以最后一个尾音结尾,没有想象中台下观众掌声雷动和大公司的签约。在极致的大门前,只有师徒二人,不需要旁人的认可,影片一下就脱离励志青春期电影的范畴了。
我认为这部电影与上映不太久的《穿普拉达的女魔头》十分相似,事实上,剥离开时尚和音乐的背景,忽视角色性别,《爆裂鼓手》就是《穿普达拉的女魔头》的男版。音乐与时尚同样充斥着艺术理想和物质利益的交织,而JK西蒙斯的魔鬼光头导师压迫力丝毫不亚于梅丽尔·斯特里普的高冷女主编,他们一个追求极致的爵士乐,一个追求极致的时尚。但《爆裂鼓手》在故事和剪辑上更紧凑,更暴烈,更直接,110分钟的片长,几乎没有温情时刻,一场对抗接着另一场,一个失败接着另一个,鲜血、痉挛、殴打、怒骂比比皆是,相比之下安妮·海瑟薇面对的刁难简直是小儿科。直到最后,区别来了:安妮·海瑟薇主演的女实习生扔掉了电话,放弃了时尚行业五光十色的诱惑,去追寻自己的真正理想。而迈尔斯·特勒主演的安德烈却已经无法摆脱魔鬼导师的阴影,两人在舞台上对视一笑,却让人在心底更加战栗。这个结局让《爆裂鼓手》显得更加富有现实意义,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和安德烈一样,或许还带着自己的一点点理想,没能在这场对抗中幸存下来,不知不觉被同化。
在最后,弗莱彻是真心笑了,高兴了,有人理解为他得逞了。但我认为或许他那是他是满足于极致的表现。这是他的人生哲学。而安德烈也是真心地笑了,高兴了,他达成了自认为的成功,它实现了他对极致的追求,事实上,安德鲁内心早就有着这种追求极致的小小种子。在餐桌上他就表示过宁愿早死,也要出名的想法。这就是偏执精神。只不过弗莱彻把它扩大化了。
于是,这对变态师徒两个人都达成了自己对极致的追求,只是他们在追求的这条道路上或许失去了同行的伙伴,失去了未来的爱人,失去了那些原本应该快乐轻松的生活,我想如果没有这种对极致的追求,只是抱着超越自我的心态,或许安德烈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他一定会有一种更开心快乐的生活。
所以,我们究竟应该超越自我还是追求极致?
爆裂鼓手电影观后感600字(精选篇3)
电影看得不少,但这部电影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了,结合近期自身的经历和感悟,真的很振奋人心,以下摘录一段网友的评论:
你不是要整我么,那我就灿烂给你看!
这才是真正有出息的人与众不同的地方——越挫越勇!于危难之处绝地反击!
所以,少年郎,不要害怕失败,不要抱怨小人,在我们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正是这些小人、砸碎、变态、坏蛋激励了我们,也最终成就了我们。
所以永远要心怀感激,勇往直前,你若认定了目标,就要披荆斩棘,无所畏惧!
没有谁能打败你,真正打败你的,只有你自己!
最近的心态不好,看到的大多是一些不好的事和人,影响自己心境的因素很多,渐渐也让自己迷失了自我的一些判断力。我容易受影响,这是好事但也有不足的地方,事物总是有两面性,我们看到的一些负面信息,但同时也有积极一面,我们如何转换这些信息才是至关重要的,以上是我感悟之一。
感悟之二让我想到了我的外婆,外婆是信仰教的,有段话是这么说的,我们要心怀感恩之心,要爱自己身边的人,无论是谁,哪怕是你的敌人、仇人,正是有了他们,在你的前进道路上给你这些挫折,才让你变得更加强大,倘若一切都顺风顺水,哪来苦尽甘来,哪有机会享受风雨过后阳光的美好?我能做的改变是自己,什么环境都没关系,看我如何改变而已,方法是靠我自己想的,做到最好,那就成功了。有些观点我没否认过,就是关于追求卓越,成功自然向你靠拢,我坚信这个理念,这也是我心里常念的一句话,有这样的心态,任何事情我都会做得更好。
我难以用文字描述更多我心中的感悟,我想让自己慢慢领悟,在后面的日子里逐渐消化吸收,让自己更强大,在新的一年里做得更出色,廿四桥,你一定行的!你的责任越来越大,再也不是小孩子了,很多事情需要你渐渐承担起来!好的,没问题!哦也,洗洗睡觉。
爆裂鼓手电影观后感600字(精选篇4)
《爆裂鼓手》讲述一名少年在严师督教下,以非常规手段挑战自己的极限、追逐爵士乐鼓手梦的热血故事。主人公热爱打鼓,但过度的投入让他失去对音乐的初衷,进而演变为生命的负荷以及师徒间近乎疯魔的对决。电影不只有音乐人的苦痛,更让人看到传统励志背后的残酷真相。
Andy打爵士鼓
影片开头第一次约姑娘时被对方拒绝,一句话不多就败退。影片结束试图与姑娘重修旧好对方拒绝,也是一句话不多就放弃。这就是一个稳定的不变的节奏。但他对Fletcher就不这样。从影片开始被动地等待对方「临幸」,发展到争取,争吵,斗气,撞车,推倒,节奏越来越凌厉。被退学后那一段音量放到最小,等待最后的solo。这两件乐器,在影片前90分钟极偶尔才能合上拍子,但大部分时间是强弱分明,而且鼓抓不到钢琴的节奏在哪里。Fletcher对Andy说的最多的一句台词就是「不是我的tempo」。到最后二十分钟,在利用Fletcher的性格造成最大落差,一个长休止之后,Andy终于掌握到了主动,两个人完全合上了tempo,最后双双脱去上衣,在(音乐的)高潮之后,相视而笑,达成了生命的大和谐。
人物、台词、镜头、剪辑,一个节奏都没有错。把枝枝蔓蔓拖泥带水的东西都剔得干干净净
因为是音乐题材,自然就有主题重现段落。
第一天去乐团训练,早上Andy迟到了,因赶得太匆忙从楼梯上摔了下去。Any终于坐稳正选鼓手的位置,那天早上他因意外又迟到了,后来赶得太匆忙被车撞了。Fletcher的羊车经过Andy的练习室门口,少年终于得到进入乐(后)团(宫)的机会。后来同样的故事再次发生,带来了另一枚少年Connelly来争正选鼓手的位置。
后一次重现总是对前一次的发展或交待。车祸的情节就交待了Andy第一天训练迟到也是因为闹钟故障。Connelly入团时,Fletcher一句「我早上就把谱子给他」的细节则则交待了第一天训练日他要Andy早上六点到并特意叮嘱「不要迟到」并非故意耍人玩。
这样的回文形式,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口舌之外,也暗示了结局。
影片嘎然而止在solo结束之后,乐队将进——也即是下一首曲子正式展开前——的那一刻。其实已经说得很清楚,少年Andy在这一刻虽生犹死——虽然表面上还是正常人的样子,但是已经疯了。我仍旧觉得这才是最正统最严肃最认真的励志剧。
Andy在重回舞台前拥抱了自己的老父,他也心知这就是绝别了。「与其平庸地活到90岁,我宁愿成为结束在35岁的传奇」。即使他最终成不了21世纪的Charlie Parker,就凭在JVC上这惊天一solo,他至少会有一个辉煌的职业开端——即便像Sean那样短暂。在Sean死后,至少有Fletcher还会谈论他。能在死后,因生前的才华与成就而被亲朋之外的人缅怀追念,这就是Andy的人生理想,他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设定。
求仁而能得仁。这世上还有比这更励志的么?
太多的励志电影拿主角金手指煲鸡汤。黑马通过短时间的努力撞上大运就能干翻竞争者同时还得回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其实就跟「傻白甜圣母系灰姑娘在神仙教母的帮助上遇到王子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是一个类型的故事——那叫做童话。
童话在真实的成人的世界里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美丽的谎言」。这些谎言励的不是志而是「梦」。
这部电影血淋淋(字面意义上)的告诉观众说「光有天份不够,有天份也学霸也不够,有天份的学霸进了最高学府也不够,有天份的学霸在最高学府里跟了最牛的老师还是不够」。因为就在最高学府的最牛逼老师手下有天份的学霸每年都有上百,十年就有上千,满足于此的话,你就随时可以被别的学霸替换并被遗忘。
成为the great one,就是一条至死方休没有极限的进击之路,就只有不断更强更强再更强,没有退路没有捷径没有金手指也没有神仙教母。即使遭遇意外,即使受到磨难,即使面临绝境,宁可不要性命也毅不回头决不放弃誓不认输。
这样的精神(病)才配称为「志」——心上立士。
Be great跟「做人嘛,开心最重要了」是不兼容的。我给你10分钟的时间你都google不到一个在本行业可被称为great的人物是每天睡足八个小时肢体健全精神健康家庭圆满母慈子孝高朋满座左右逢源的。
贝多芬,又穷又聋头发又篷,一辈子恋爱失败没讨上老婆,脾气暴躁没有密友,长期处在愤怒偏执的不健康情绪中。所以他的一生就算是个悲剧么?
对音乐史来说当然不是。对全人类来说也不是。对我来说当然更不是了。只有对那些把「老婆孩子热炕头」视为「成功」的唯一标准答案的人来说,那老贝的确是挺悲催。
亚里士多德说「没有疯狂性格的人,绝没有庞大的天才」个人是认同这种说法。 Good和Great的区别在于前者适用于「平庸者」——意指「你在碌碌众生中算得不错的」,而后者只有在突破「平庸」才能达成。
Andy和Fletcher都在追逐great。于是Andy和二十四孝贴心男友就不兼容。Fletcher和作育英才的鸡汤导师就不兼容。先舍而后得,这是宇宙恒理。假使忍不了孤独受不辛苦突破不了自身的极限,那充其量就只能达到good job的水平,而已。
Fletcher的乐团并不是真·全金属外壳,脱团是不会受到军法处置的,如果受不了随时可以走。但是有那么多学员战战兢兢却赖着不走,甚至仇视威胁到他们在乐团中位置的人。可是他们却又不能像Andy那样心无旁顾勇往无前。做人既不开心,又不可能成就great。
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或者知道了却无法全心全意奋不顾身地去争取,这才是悲剧了。
而导演,在得到了Any和Fletcher这样两个因为薄而锋利因为纯而坚脆的角色后,却试图以光线的变化去铺衬一种更迎合主流情趣的「悲情」。做了这样的尝试,却又不敢像隔壁Nightcrawler那样索性亮明立场一黑到底。也是被生生的夹在了中间。
有这样的音乐,有这样的角色,有这样的剪辑师傅,有这样的演员,却不能完全冲破常规思维的绊扯,去到更远更极限的地方,做得更纯粹更激烈,这也是可惜了。
音乐,并不是「令人愉快」这样肤浅的东西。「今天真高兴,我们来放段马(勒)一(交响曲)放松一下吧」类似这种台词,应该只有在荒诞剧里才会出现。音乐,是一种数学的语言。地球万物中唯人类能创造能享受。巴赫坚信它能通神。
只有在理性地控制之后,只有在完美的技巧之上,才有「感受」和「性情」的存在。如果唱歌跑调,再是用灵魂唱也徒然自爽。如果打鼓离奏,再是打得高兴得乐只空然沉醉。
Fletcher对Andy说「爵士已死」当然不是在说这种音乐形式消失——这该是各种音乐类型当中最旁流纷杂的一支——而是在说这种音乐的灵魂:从苦痛中得取力量,在欢愉中感受忧愁,永远在路上,没有脚的鸟永不停歇,这样的灵魂在现代的主流价值观中惜已不到立足之地。
作为今年圣丹斯的获奖影片和奥斯卡热门,影片的上佳口碑主要来自于紧凑的剪辑、优质的表演和对于师徒关系非常规的刻画。诚然,影片的剪辑凌厉而准确,除结尾处有少许松懈,整部电影更像是一部动作悬疑片,节奏一再加快,冲突一再升级,影片结束,107分钟不知不觉中过去。影片对于音乐的处理也相当不马虎,体现了对于细节的重视和专业精神。
然而,如果将电影解读为描绘师徒关系,以及少年经历魔鬼训练,超越极限,从而实现自我的励志电影,大概是个误会。片中鼓手和指挥从始至终是纯粹的互相利用关系。鼓手其实从未得到特殊待遇——他始终是乐队中和其他乐手一样微不足道的一员,随时被指挥予取予求,玩弄于鼓掌之间。在鼓手坦陈指挥对于乐队的虐待,间接导致指挥离职之后,酒吧相遇,看似一番肺腑之言,实际上指挥已暗暗设计陷害,如若没有鼓手最后的破釜沉舟,一个乐手的生涯就要万劫不复(影片一再强调在卡内基演出对于音乐生涯的决定性作用)。即使仇人之间,若有一丁点原则和不忍,做事尚不会如此残忍,何况师徒。
鼓手本身也并非传统的善良天才少年。一定的才华和逼迫自己到极限的决心也许天才少年皆有,但是本片主角个性中的偏执和阴暗才是他一直被指挥吸引,也是指挥最后透露出欣赏的主因——鼓手一定程度是年轻版本的指挥,同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影片中有诸多巧合,其中鼓手丢失首席鼓手让他代为保管的乐谱一节,其实颇值得思量。鼓手是否真的如观众期待那样无辜?未必。台词给出许多暗示:首席为自己辩解时说自己因身体有恙不能记谱,指挥早就知晓(那么其他乐手自然也知道)。鼓手在事发之后毫无愧疚,也从未想过补偿。键盘手似开玩笑让鼓手不要动自己的谱子,未必不是防人之心,等等。鼓手在争夺首席位置、与女友分手和佯作无辜答应指挥帮助演出时也同样毫无愧怍。因为同样认同追求卓越就要牺牲自我、他人,以至阻碍道路的一切,鼓手才会被指挥一番话吸引从而上钩,因为指挥的人生哲学实际道出了鼓手的心声。
本片导演说结尾实际是悲剧,主要媒体的影评也多少在这一点达到共识,大概正是为此。片中固然有励志的成分,但是成功的代价是少年纯真的丧失,如果本来尚有纯真的话。结尾高潮处影院中的观众畅然拊掌,其实是庆祝这种扭曲哲学的胜利——鼓手大概经此洗礼,从此更加坚定目标,不顾旁人,不择手段,从而一帆风顺。更可怕的是,等他自己成为别人的老师,恐怕也要把这样的哲学传递下去了。
爆裂鼓手电影观后感600字(精选篇5)
主角安德鲁·内曼曾无数次聆听偶像巴迪·里奇的《鸟乐园》,渴望成为他那样的一流鼓手。他的渴望正是这部电影的精神源泉。看到男主安德鲁练鼓手磨破出血,敷冰继续苦练时,我在想换成是我能不能做到?之后因巴士爆胎,租车赶演出把鼓槌忘在了租车店,后急赶回取时出车祸,满身鲜血参加演出,我又在想如果此时是我,我肯定是放弃,身体要紧!最后弗莱彻设局要将他打入尘埃,他在拥抱父亲之后,像着魔一样重回舞台,引领乐队,疯狂打鼓,我在想换成是我,我有没有勇气?又有没有实力?
再说到安德鲁的导师弗莱彻,他剥夺了学生正常的生活,温和的情绪,把他们的自尊摔在地上,竭尽所能的侮辱他们。因为弗莱彻非常清楚,这是有史以来效率最高的方法,它能最快的逼出一个人的上限,并检验他是不是真的是干这一行的料筛选出真正能承受摧残的料子,把他们逼成大师。
还有对于复仇的感触,复仇分两种,第一种是曾经拥有什么,结果被人无情的夺去,你为了把它抢回来,涌起滔天的怒火,奋起滔天的干劲,力量之大,且绵绵不休。第二种,是需要去证明什么。证明自己不是怪胎,证明自己并不无能,证明自己有价值,证明自己不该被无视。力量之强,能逼出人的极限!就像电影的主角一样,他没有办法放弃靠音乐出人头地的愿望,家人对他的嘲笑,女友对他的不解,父亲的摇摆不定,同辈的竞争压力这些都想让他证明自己。他要成为这个圈子里最顶尖的人。他要被人记住。他宁愿吸毒酗酒,34岁就家破人亡,成为美国人晚餐上的话题。也不愿意腰缠万贯红光满面的活到90岁,死后没人记得。
为了练琴,不在乎身体健康,练到满手是血,放弃爱情,放弃所有的空闲时间,这就是练得比别人好的代价,这就是成功的代价。在传统励志片中,似乎总是宣传着一种思想,只要努力,只要用心,就什么都可以做好,就可以办到。但是有些时候,成功并不是只要你努力,用心就可以做到的,你必须要放弃些什么,这样你才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到最好。你不想碌碌无为一生,你想被世人记住,你就必须要付出比常人艰苦上千上百倍的努力,这才是残酷的真相。
追求音乐,不疯狂不成魔,是不能成为大师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事业上成功的人,在感情上都没有好的结局,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好,人生是没有十全十美的。很多的天才都是疯子,我觉得这是必须的,追求艺术,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必须要有一种大家都没有的毅力,冲劲,闯劲。天才永远是孤独的。不被人理解的。对待事业,不能有满足的想法,有时需要别人逼你一把,需要精益求精,永远往最好的方向发展,才能得到最好的,这是培养天才的方法,培养顶尖人物的方法,如果你真的要成为顶尖人物,就必须承担这些,唯有全力前进,才有可能达到你所预想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