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得文网 > 作文 > 观后感 >

红河谷电影观后感高中生作文

时间: 小龙 观后感

《红河谷》这部影片经过扣人心弦的人物命运和凄美的故事,表现汉族和藏族人民之间的浓厚的深情厚谊,展示藏族人鲜为人知的勇敢无畏的品质,赞颂了中华民族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向人们描述了不一样的民族,虽然礼貌进程不一样,但都应当平等对待,互相尊重,才能得到幸福与安宁。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红河谷电影观后感高中生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

红河谷电影观后感高中生作文(篇1)

电影《红河谷》站在历史和民族的高度,经过描绘我藏族儿女同英殖民主义者展开的一场场敢爱敢恨、敢死敢活的反侵略战争,为国人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在我国西北藏区树起一块中华民族英勇顽强、不可欺侮的历史丰碑;观后给人强烈的心理震撼。无疑,电影《红河谷》是一部起到爱国主义和民族英雄主义教育作用的优秀影片。

影片《红河谷》的成功,除了编、导、演及电影制作者们采取各种艺术手法竭力引导观众进入对民族历史、民族心理、民族传统的深沉反思外,其道具的运用颇具哲理,灌注了特殊的意义,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留给观众许多思索和启示。请看一一侵略成性的英殖民主义者(以下简称“洋人”),派出先遣摸底的军事侦察人员以旅游考察等名义置伏我边疆藏区,企图研究出征服我边疆少数民族的战略战术,以到达再次侵略我中华的罪恶目的。然而,这一阴谋,被我中华儿女识破,为告诫世人,藏族同胞将两个洋人捆绑在火罐上,点燃导火线,想用中华民族四大发明成果之一的火药结束英殖民主义者的妄想,正当火线徐徐燃至火罐,洋人发出声嘶力竭的恐叫时,编导设置的悬念被影片中的主人翁化险为夷,用中华绝技功夫将火线打灭。洋人为报答不杀且相救之恩,拿出随身携带的洋玩艺——打火机相赠。从此,这一精致小巧的打火机成为《红》片最明显的道具贯穿始终。被好奇的藏民时而翻来复去左观右察,时而又似乎为显示神气地点烟点火,更为趣味的是把它捧为至宝时时挂于胸前,用“心”贴护。

然而洋人毕竟不像我中华民族憨厚纯朴,通情达理,英国佬抓住中华民族天性仁慈、宽厚善良的“弱点”,认为这个民族是可欺、可侮、可宰可割的,于是就出兵侵华,迫使我边疆藏族人民不得不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广漠旷野中,在奔腾博大、气象万千的黄河岸边同洋人展开斗智斗勇的殊死决战,一场场壮丽的场面流光溢彩。然而,《红》片的编导总立意寻找一种民族精神,一种对社会、生命的思索,粗旷中蕴含着细腻,异常是影片结尾的最终一场戏:战火纷纷,狼烟四起,一个个中华藏族儿女被洋枪洋炮肆无忌惮的疯狂杀戮,眼看藏民们即将陷人灭顶之灾,忽然,主人公看到了挂于胸前的打火机,于是用打火机点爆了敌人附近的火罐、土雷、油罐……所有能爆炸的物品,与侵略者同归于尽。此时,银幕上升起一团团滚滚浓烟和一串串灿烂的火光,如此惊天动地、气壮河山的场面,怎不使每位观众为借洋人的火焚烧洋人肮脏的灵魂而感到无限的快慰。这又何偿不是编导特意安排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创作意蕴和玩火者终将自焚的深沉哲理,留给观众更多启迪。

道具打火机在《红》片中的巧妙运用,使《红》片一改同类题材的常规制作手法和风格,使影片表现得不光为写战争而写战争,而是力求经过打火机这一颇富象征意义的道具竭力表达出了一个民族惊觉反抗的深层内蕴:闭关锁国,贫穷落后,愚味无知者必将遭到侵略和奴役。而仅有自强自立,紧密团结,坚如磐石地给侵略者以十倍百倍的有力回击,我中华民族才会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红河谷电影观后感高中生作文(篇2)

影片揭示了殖民主义的无耻嘴脸,让人们去思索文明的霸权与生存问题。英帝国主义殖民者妄图用他们的工业文明来取代一切,用他们的船坚炮利来征服世界,他们企图把西藏作为侵吞东方古国的跳板,对这里伸出了罪恶之手。罗克曼是这部影片里我最痛恨的角色,这个曾在圆明园里纵过罪恶的火的强盗,又假扮成科学家,窜入神圣的青藏地区刺探地形,如果不是被耿直善良的藏族小伙子两次搭救,这个家伙早已死于非命。可是他恩将仇报,很快就带领他的殖民军重新来到,用欺诈手段和火枪大炮对藏族兵民展开了血腥的屠杀。

他满口要给异国的人民带来他的“文明”,实际上就是用他的帝国主义来侵吞、掠夺所有可利用的资源,不惜残害所有可贵的生命,其无耻嘴脸代表了帝国主义的特征,令人切齿痛恨。他看到格桑点燃他赠送的打火机准备点燃火药库同归于尽时,居然还一字一顿地说“Why shuld you and I have been friends?”最终自食其果粉身碎骨。

影片最使人震撼的是藏汉两族人民面对残酷的侵略毫不退缩,舍生忘死与凶残的敌人血战到底的精神,他们的血肉填满了苍茫的红河谷,他们用生命谱写的这一曲壮歌,让我们感受了藏汉一家的深厚感情,还有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满腔热血。当看到无数的藏汉儿女在疯狂喷射的枪炮面前倒下时,当看到一个个穿着血红僧袍的僧徒在冒险给战士递送军火的悬崖上饮弹坠落时,不由得为他们可歌可泣的牺牲而崇敬感动。当最后只剩老阿妈和她的小孙子走在高原间,诉说着古老的传说时,我们可以看到藏族同胞顽强坚韧的生命力。

红河谷电影观后感高中生作文(篇3)

中国电影很少有让人不看了堵得慌的,这部是例外。

十多年前学校集体组织看这个电影时,很有点年少无知的感觉,故事里谁爱谁当时还看不懂,但是仍然感动得数次落泪;宁静纯真野性的美让人难以忘怀,直到现在她都是我心目中内地最美的女人之一;初见邵兵是那般地惊艳;还有就是那首叫人回忆起草原和蓝天的钢琴曲《雪儿达娃》,这首曲子在我脑子里萦绕了有十几年,直到两个月前,很偶然地在网上发现这首曲子,而在此之前的十几年间我都能唱出它开头几节的旋律……

《红河谷》是部让人看了很难忘记的电影。同样是原始与所谓的现代文明的冲突,同样是侵略与反抗,同样是有教养的屠夫和未开化的善良人之间的强烈对比,它让我想起《最后的莫西干人》;后者是好莱坞90年代初经典电影的代表作,可是却让我觉得并不及《红河谷》来得优美和深刻,可能它身上好莱坞的印记过于明显了,确实是典型美国大片之中的佳作,可是除了比较显眼的印法之战的背景,并没有太多值得一提的独到之处。

《红河谷》的成功,原因有很多,比如青藏高原神圣又浪漫的至美,宁静洒脱的大笑,邵兵的腱子肉(……),还有迷人的藏文化。台词很少,除了叙述者和宁静老公扮演的善良活泼的老外,其他人说的话简直到了屈指可数的地步,但也因为如此少了很多内地影视片中常见的琐碎拖沓;另一个原因,也是是因为西藏实在是美到了语言显得苍白的地步,索性就配上大段大段优美的音乐(电影原声绝对震撼),让观者自己去体会。

电影里的红河谷是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人民善良淳朴,没有太多残酷的规则,生活简单,爱恨鲜明,在战乱的背景下这一些特质显得尤为弥足珍贵。差一点被扔进大河祭河神的汉族姑娘雪儿达娃两度死里逃生来到了红河谷,最后她哥哥来接她时,她终于在最后一刻放弃了和哥哥团聚的愿望,策马奔回,我想不仅是因为她的爱人在这里,而且还是因为这里自然轻松的生活,和她在汉族里受到的截然相反的待遇。

最后谈一谈这部电影的表现手法。这一切让人不忍心去惊动的单纯和原始,却被残酷的侵略者被破坏了。我对影片的后半段不太满意,瑕疵也在这里。电影涉及了很多因素,爱情、战争、汉藏二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中西方文明发展的不同程度:要处理这样多的线索实在是对制作者极大的考验。

首先,电影很工整地做到了“首尾呼应”,一开始出现的人和事,到电影的后半段一定会有一个交代,或者说是作了铺垫。比如雪儿达娃陷进去差点淹死的泥潭子,最后成为了好几个英国兵的葬身之处;多次提到哈达:头人与雪儿的哥哥交换哈达,哥哥和格桑在雪儿离开之前互换哈达,罗曼克走前与格桑互赠,充分展示了哈达对这个民族表示友好的重要性,所以最后罗曼克和格桑救过的上校带领着英国大兵回来时,质朴的格桑手捧哈达微笑着向他们走去,换来的却是家被炸毁,同胞被杀,两个民族之间的友谊就像格桑手中的被炮灰熏成黑色的哈达一样,变成了浓烈的仇恨;还有上校第一次离开西藏时送给格桑的打火机,最后成为了格桑杀死他和他部下的武器……在掠夺和战争的前提下,情谊变得如此不值一提。这些是我比较喜欢的部分。

其次,说一下瑕疵。人物性格还欠丰满。电影努力地描述了很多不同的人:骄傲任性但是善良潇洒的丹珠(宁静),沉默寡言男人味十足的格桑(邵兵),美丽多情却身背惨痛往事的雪儿达娃(应真),视女儿为掌上民族的精明的头人,慈祥虔诚的奶奶,沉湎于西藏文化的罗曼克,认为藏族是不可理喻的蛮荒部族的上校,甚至还有邻部落头人的儿子(想娶宁静来着),样貌猥琐却才高八斗。个个都很出彩。可是到了后半部分,所有的人就分成了两种:好人和坏人。头人、邻部落的头人之子、雪儿的哥哥、格桑,全都成了大义凛然的斗士;之前真诚地向格桑表示感谢的上校,却能直接无视他的示好,当着他的面轰炸他的同胞,到影片最后来了句莫名其妙的"we could've been friends."宁静邵兵依然出彩,可是除此之外好像其他人都没有自己的性格了,说话形式都如出一辙。当然啦,也可以理解为大家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或者大敌当前不拘个人小节,只是我个人觉得略有些牵强而已。

另一个瑕疵,是说有些地方欠真实了。一头发疯的牛,居然就可以让被逮捕羞辱的丹珠有机会引爆一堆炸弹;英国大兵们眼阵阵看着抱着雪儿尸首的格桑放火燃烧汽油也没有人阻止,关键时刻上校居然置所有人生命不顾,对着格桑表衷情;小孩儿给鬼子们带路,把他们骗到了泥潭里淹死,只有走在最前面的罗曼克活了下来;大爆炸过后,丹珠戴着的望远镜还完整;大火烧死了无数鬼子,上校送给格桑的打火机却还像新的一样。

如果可以再做得精致一点,《红河谷》不比任何一部世界级大片差。

红河谷电影观后感高中生作文(篇4)

电影是一门多功能的立体艺术,它追求的是逼真性、趣味性、哲理性、娱乐性和自然美等等较高的艺术价值。影片《红河谷》在被国内许多人看好的同时,笔者却要泼些“冷水”,认为《红河谷》片存在着致命点:政治占据主流,细节缺乏逼真。从而形响了影片的整体艺术价值。

《红河谷》片屮,编导徘徊在表层和直观上的描述,赤裸裸运用政治性强的情节和语言来阐明自我的主观意识。如罗克曼研究人侵西藏地图和他多次要求代本及头人“西藏要独立自由”等的前后经过,还有琼斯阻止罗克曼杀人时,罗克曼说:“是政治要发动这场战争的”。当发现无法征服西藏时,罗克曼又说:“有时一个国家也_犯错误这些平谈的情节、语言、画面的处理,犹如纪录片和科教书一样,毫不遮掩地应用於电影这门艺术性较高的“学科”上,好像观众在看某两国代表在进行针锋相对的政治纷争的录像似的,产生不了一种令人深思的艺术效果,无形之中暴露出了影片政治性占主导地位的特点。

同时,片中一些细节亦漏洞百出。雪儿掉进汹涌澎湃的江水中却还能生存?罗克曼和琼斯被震天动地的雪崩覆盖却不被吞噬?血与火的战斗中,白牦牛却能“半路杀进”战场与英军剧烈冲突,这些细节的虚假,令粗心的观众亦能看出,大失所望。

还有快速燃烧的导火绳眼看就要引爆炸死罗克曼和琼斯,但又会被远在几十里外的格桑用石子打灭;两军对垒,战斗一触即发,代本怎能听从罗克曼的劝说撤掉山上的伏兵任英军屠杀藏军;激烈的战斗,藏军的城堡被炸掉一大截,而露出城堡上的许多酒罐怎能安然无损?等等细节的破绽,均让细心的观众一一看出,怎不叫人哭笑不得,倍加惋惜?电影中的细节既动中有静,也静中有动,但无论如何具体细节和画面都必须有逼真感。它应是历史事实和原本场景的真切再现。正由于《红河谷》片中编导在着眼’大”的整体布局和事件的演绎忽略了分部组合及细节描述的微观效果,而导致了一连串的人和事的失真,以至影响了一部爱国主义的史诗巨片。

电影既是一门综合性的立体艺术和大众性的艺术,编导在尊重历史事实和生活的必然规律的同时,应“尽精微、致广大”,即兼顾细节与整体的完美统一。同时,编导还应超越历史文化意识导引,摆脱政治主流的匡束和制约,很好透视和挖掘历史上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寓巧于真,让真实成为艺术通往人类灵魂的桥梁;成为艺术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体,这才能产生出震憾人们灵魂的艺术功力。

红河谷电影观后感高中生作文(篇5)

再一次观看《红河谷》,我再一次落泪……辽阔的西藏大草原上,一个藏族老阿妈背着一裹在破氆氇中的孩子,手中不停地摇着玛尼轮,艰难地走着,雄鹰在高空自由飞翔,人们安详地生活着。这是最早印如我眼境的。但提笔《红河谷》里的血流成河却总时刻浮现在我脑海,那里记载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帝国主义的残忍;记载了当侵略者带着洋枪大炮入侵我们的国家,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们的先辈们毫不退缩,和可恶的侵略者进行的一场英勇顽强的殊死斗争;记载了扣人心弦的人物命运和凄美的爱情故事,表现的汉藏深情;记载了鲜为人知的藏族文化和壮丽的西藏风光;记载了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

1951年5月23日,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十七条协议》,西藏宣布和平解放。从此,西藏人民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羁绊,现在的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人民从黑暗走向了光明,从贫困走向了富裕,从封闭落后旧西藏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即使这样,我们却也用不会忘记那些历史上犯下滔天大罪的侵略者和分裂祖国的历史罪人。英国科考队来到雪山,表面上是来探险科考,实际是为英军进攻西藏打前站。他们不在乎善良的西藏人民救了他们,不在乎这一片处女地上的宁静与安详,和谐与美丽,不在乎生命……

他们使成千上万的藏民倒下了,整个山谷遍布着藏族人民的尸体,血流成河,他们,用他们肮脏的手使这一块纯洁白净的布从此沾满可耻可鄙的污垢.虽然烽火狼烟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战场上的厮杀声还在我们的耳边回荡,也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史为镜,我们才能同今天的分裂集团作斗争,才能更加努力地学习,将来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使祖国永远屹立于世界!

还记得那一个穿着白色藏服美丽纯真而又任性的贵族小姐吗?为了激励同胞,鼓舞士气,在被英军俘虏后,仍然面戴从容掸定的微笑唱着千万年的藏民流行曲,藏民也唱起来了,他们合奏着一曲壮丽的生命交响曲!她倒下了,与敌人同归于尽!格桑和雪儿也倒下了!成千上万的藏民倒下了!他们的精神不倒,中华民族的脊梁不歪!我们要继承革命先辈英勇不屈的精神,要珍惜现在的和平快乐的生活,奋发图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1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