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伙人》观后感800字
《中国合伙人》该片把梦想、友谊、爱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不失青春活力,又不乏真诚励志,既贴合内地,又符合时代脉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中国合伙人》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800字【篇1】
寒假时,出于对于黄晓明的喜欢,我观看了《中国合伙人》这部影片。虽然这部影片片早在便已上映,朋友也向我推荐过,可是直到这个寒假我才观看了它。
电影开始于80年代,成东青,农村出身的土鳖,两次高考落败,眼看就要屈服于当农民的命运,他最后一搏,背下整本英文字典,从明眸变成近视眼,第三次试考,考上燕大;孟晓骏,精英知识分子,强烈自信,内心认定自己永远是最优秀的那个。八十年代的浪漫派,样子俊朗,热爱文学,一生梦想是当个诗人。这样三个各走极端的人在燕大相遇,戏剧性的建立友谊,共同走过人生的变化。他们跟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一样,都怀抱着一个美国梦。但是,他们签证的结果却是两个成功,一个失败。失败的就是成冬青,但最后,他们三个中只有孟晓骏去了美国。后来,成冬青和白手起家,办起了英语补习班,而孟晓骏也在美国遭受挫折后回国了。他们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建了新梦想,后来,他们却因为公司的是否上市产生了矛盾, 在自己的婚礼上说:“千万别跟丈母娘打麻将,千万别跟想法比你多的女人上床,千万别跟好朋友合伙开公司”。然而,在面对新梦想遇到的挑战时,他们又凝聚起来,共同面对挑战。
这部影片是一部励志影片,虽然里面的很多场景我从未经历过,可能也不会有机会去经历,但是当影片的结尾,一堆成功人士的照片放上来的时候,除了俞敏洪、徐小宁、王强,还有张朝阳、王石、杨澜,甚至还有老干妈,我还是震撼了,也产生了奇怪的共鸣。它里面的场景似乎离我很遥远,可是,青春是所有人都会经历的,我的青春没有他们那样轰轰烈烈,但是也有我自己的特点
看着这部电影,我又想到了我自己,和成冬青一样,我也来自农村,当然,现在比八十年代要好很多,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也在慢慢提高,农村的孩子上大学的机会大了很多。我现在是一名师范专业的学生,日后,我也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站上讲台,为学生讲授知识。现在我在学习时也会遇到困难,但是,当一想到成冬青能从一个对于不会说英语的土鳖成长到一个一口流利英语的精英,他付出的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那么,我现在为此付出的努力也会获得回报。 正如中国合伙人中的台词所说“我们只有在失败中寻找胜利,在绝望中寻求希望”。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800字【篇2】
估计在20-年的上半年电影里面,大都是怀旧的。比较典型的就是赵薇导演的《致青春》、还有就是我要说的《中国合伙人》。《致青春》主要讲的是八零后的回忆,而《中国合伙人》以六零后为主,就上七零后的观点。现在想想电影里面主人公所持有的想法和价值观还是挺诡异的,那到底能不能得到所有人认同呢?我不做任何的评论,因为我不是所有人。
据说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但这电影里面的价值观还是有点争议的。
嗯……根据这部电影和我国现在这状况提出的“中国梦”是吻合的。里面的“土鳖、海龟、愤青”实现他们的'梦想。那根据我国的状况还说,对于他们还说什么是梦想?要实现什么样的梦想?电影里面说的是“美国梦”,三人都想出国,最后梦想破灭了,去不了美国,他们就为了让更多的学子实现出国的“美国梦”来实现他们三人的中国梦。
我先说说里面有点诡异的价值观吧……看着电影让我想到中国的“新东方”。但俞敏洪否认了这电影和新东方创业事实的吻合。呵呵……也许也是不认同电影里面的某些价值观吧。
从电影里面的“抄袭”一事来说说。新梦想学校在英语考试试题上面抄袭了美国人的试题,在西方还是很重视知识产权的,我可以理解他们这样做的无奈,但他们的一些做法有点“流氓”。呵呵……可能那时候的人就是这样吧,有点鲁莽,在谈判时没有认识自己的错还据理力争。美国也只是维护他们的权利,要求赔偿,而他们的做法更让人哑口无言——“上市”。是的,最后是承认抄袭了,我们上市把盛世闹大,美国能怎么样?最后有美国人问其真正上市的理由是什么,他们给出的理由就是:我只有上市了,才会在美国引起重视和轰动,你们才能尊重我们。呵呵……这理由真让人哭笑不得,在西方的价值观里面,只要你遵纪守法,不做伤害别人事情,在道德的层面上你能安分点,你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赢得尊重和上市没有关系,难道你很有权有钱就能引起别人的尊重吗?这种价值观和中国融入世界主流的价值观是违背的。这可不是中国梦,是狭隘的民主主义。
这种狭隘的民主主义还体现在海龟的两次去美国,第二次去美国的那种心理,是不是带点“报复”,到西餐丁,当年海龟在那做兼职,第二次去了,让餐厅女雇主伺候他。还有买下实验室,以海龟的名字命名实验室的名字,只为了出气,这样就能得到美国人的尊重吗?只不过是用钱罢了。
还有个片段不长,但估计挺让人激动的,就是新梦想办成功了,钱是满屋子飞,“有钱啦!哦……有钱啦!哈哈……”这场景,原来评论是否成功就是有没有钱?我有钱就是成功?所以这价值观至少我是不认同的。
还有点就是他们成功了,有钱了,日子过得也好了。这是否吻合现实呢?比如:家庭、情感、精神世界……
嘻嘻……其实这电影还是有地方挺感人的,比如机场送别,海龟出国的生活,还有三人的情谊……机场送别的背景音乐挺不错的,那种大学同学友谊真挚,挺感人。还有演员的演技,散发的正能量,有点想成功学讲师哟……
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往往你们只看到好的,我只是点出不足一面。纯属个人观点……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800字【篇3】
电影《中国合伙人》故事的蓝本不言而喻,从剧作上来说,它通过抽丝剥茧的细节设置,还原了一个“中国梦”的实现过程:甘为人下的谦卑态度、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趋利避害的实用主义原则,以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终于换得扬眉吐气、衣锦还乡的成功,简而言之:鸡血加鸡贼,无限约等于鸡犬升天.过程的确很有意思,细想想有点儿没意思,但再琢磨,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梦好不好?中国梦对不对?这两个问题就没有办法,获得一个统一的答案.
我觉得世界人生最大的无趣在于,我们不认同别人认可的标准,却又渴望别人的认可,爱情如是、事业如是、生活亦如是.前者是我们渴望脱俗,后者是我们又未能免俗.当我们在对方的标准里做不到最好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怀疑自己的标准是否牢靠.所以,一辈子,我们都在征服对方和劝服自己之间不停徘徊纠结,大部分人,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度过了一生.
在这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个艰难的历史选择,说到底我们还是背负了历史的包袱.我们那么渴望坚持自我,又那么渴望他人的承认,而后者本身就是对前者最大的否定.所以我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不用继承某种屈辱、不用承担某种压力,不用奋力站起来证明我们能站起来,能想躺着就躺着,只因为我们真的喜欢躺着.总之一条,不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最后想说,成冬青诠释的中国式成功,充满了某种实用主义的得意.而王阳诠释的中国式幸福,则有自欺欺人的妥协.这种的态度,充满了某种无奈,也或者,才是我们每个人寻找答案的开始.
胡乱写了这些,再胡乱写个结尾.
风往哪里吹,树就往哪里倒正青春,我们以为我们是风,青春后,我们才知道我们是草.
没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800字【篇4】
共同体的运作不可能一帆风顺,危机总会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出现,不可避免,所以让共同体存续最重要的不是预防危机,而是让共同体有良好的自我修复能力。因此,如何提升共同体的修复能力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
传统的中国人讲城府,爱面子,不喜欢轻易讲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如果在合作前不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完全披露出来,那么共同体就会产生异化现象,从而使共同体的走向偏离成员的人生梦想。成东青、孟晓骏、王阳在合作新梦想时就是如此,他们相互之间根本不知道参与新梦想的真实动机和目标,三人直到决定分道扬镳时才说出实情,尤其是孟晓骏在美国的遭遇。设想如果他们在新梦想成立之初,就将这些真心话全部说出来,并作为制订政策的依据,我想要么没有新梦想,要么不会有危机。
王阳在其婚礼中告诫大家“不要和朋友开公司”,其实很有道理。中国是个熟人社会,朋友更是熟人中的熟人。所以朋友间的合作总是偏重描述愿景,而忽视规则。其实规则像蓝图一样,是促使共同体成员都朝着推动共同体目标实现的方向进行选择的机制。所以,规则必须事前制订,而不是在危机发生时。如果危机来临再去制订规则,那么规则不管如何制订都将使至少一方的预期受挫,从而破坏了共同体存续的根基。
当然即便合作之初有了规则,也未必总是相安无事,如果规则缺乏预见性和没有规则后果同样。所以,应当由精英成员作为规则的设计者,因为只有他们才有这样的能力。另外,有了好的规则,还要设法提高改变规则的成本,朝令夕改同样等同于没有规则。
不过,没有契约精神,再好的规则都形同虚设。
《中国合伙人》有点像当年的《非诚勿扰》(电影),故事虽然平凡,但涉及的问题深刻,因此能够引发大多数人思考,尽管一部电影不能给我们有效的方法,毕竟发现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伟大之处。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800字【篇5】
看《中国合伙人》我又几度落泪,不光是为了自己,更多的是为了创业者而流泪!
我给这个片子打80分,虽然内容有点虚假造作,毕竟它是对创业者的赞歌!
对于现实中的中国,这种赞歌确实是太少了!
没想到陈可辛的以新东方为原型的《中国合伙人》电影,受到票房追捧,几天内票房已经过亿元了。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不得不出来发言说:自己没有电影里描写的那么窝囊!
对俞敏洪的这句话,我作为创业者和曾经的新东方的学员(曾为考取北大国际MBA在北京新东方上过GMAT班)感同身受:俞敏洪的创业过程肯定是比电影里描写的精彩的多,但也更苦逼的多,否则,他绝对不会写出新东方的校训为: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电影毕竟是艺术和为了抓眼球,把新梦想(新东方原型)美国上市再创作成一个为了赢取中国人尊严的战斗未免太戏剧化,但符合中国人的心理需求,给人以类似霍元甲、叶问等打败东洋鬼子一样的假High和高潮。
看看片尾的令人感动的创业者群像:马云、王石等等,很多都是80、90年代的创业出来的,那时候,机会是挺多的。片尾的文字“他们的故事,也许会成为你们的故事”,我看了不是感觉励志,而是感觉有点悲催,因为,这种故事在当今社会,发生的概率不是越来越多了,而是越来越少了!那些创业者已经英雄迟暮,但由于社会阶层固化板结,官二代、富二代横行,还没看到新的、层出不穷的“自古英雄出少年!”
新东方的俞敏洪的创业是被现实逼出来的,我的创业是被自己逼出来的。我看了一本书,这本书里的一句话深深地刺激了我,让我义无反顾、一路坚持到今天。
这句话分享给大家,就是:过程的趣味重于结果的已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