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得文网 > 作文 > 观后感 >

孔子电影观后感1000字

时间: 小龙 观后感

电影《孔子》以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我国春秋时期鲁人孔丘跌宕起伏的一生。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孔子电影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电影观后感1000字(精选篇1)

据说《孔子》卷入了一起政治阴谋论事件之中,网络上几近兵戎相见,蔚为壮观 。我带着轻易被舆论影响的,那种不怀好意的批评心态走进影院,看完电影我才发现,自己终究是小人之心了,电 影中的孔子原来在现实中遭遇了戏中一样的局面——不过成为了若干人泄愤的手段与工具,“被误解”的局面无法避免。而戏中他尚且能够“改变内心”,用于应对世界的不公与纷乱;而对于电影外的遭遇,他就真的阳痿了——“老二无力”。

但这种境遇却出奇得与电影本身互相照应,因为电影中的孔子虽然一直寻觅“知音”,但结局却知音寥寥。《孔子》的故事不是一部圣人传记,说到底是一部关于自我认同的故事。“孔子众门徒与孔子的关系”和“子见南子”是《孔子》的两大部分,无论是众门生还是南子,都是在彼时为数不多的孔子“知音”。而惨烈的不止是知音者寥寥,而是知音们的结局死的死,伤的伤,无一不以怅然落幕。所以本片着墨于“子见南子”与“颜回救书简”,孔子明知南子赏识他,亦无法留在卫国;明知颜回落水性命堪舆,亦无法营救——通篇其实是在制造一种关于人物的“无力感”:既无法改变时局,亦无法改变身边人的命运。

这也是电影的另一个主题,就是孔子“无为”的由来。电影中年轻的孔子有一身鸿图抱负,不认同老子的“无为而治”,而希望能够凭借一己之力改变时局。但迎接他的却是其后的风餐露宿,颠沛流离,几近丧家之犬,理想主义要被挖空殆尽。在电影结尾,孔子的背影一袭白衣,与老子相若无几,他最终领会到“不参政事”以及“无为而治”,“改变不了世界,只能改变自己的内心。”电影看似描摹了一个理想主义失败者的落魄与无奈,实际上是叙述了另外的一番“豁然开朗”:以“传道授业解惑”来终其一生,用“无为”来“有为”,结尾孔子死后鲍德熹的镜头探到窗外,一片淡定从容的画卷,正与此心态相得益彰。

电影讲到尾巴的时候已经立意鲜明,《孔子》从入世到出世,最后希望逃避政治与争端。“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戏中的孔子领悟到生命中弥足珍贵东西相当多:师生之情,知音之情,家园之情……而那些党同伐异的斗争并无意义。这也是这部电影为什么显得相当“中庸”的原因,因为他要表达的本身就是“无为”的价值观。因为缺失激烈的矛盾与可看性强的戏剧性斗争,所以电影节奏显得相当缓慢。不过原本希望“逃避政治”的《孔子》,却因循坠入戏外的“舆论口角”之中,这岂非另外一种黑色幽默?

《孔子》表面上竭力依葫芦画瓢照足历史,事实上不过是借古喻今,依旧是近来影视剧题材不变的主题:对于信仰缺失,丧失“坚持”品质的主流社会,《孔子》依旧是在宣道。所以电影中的孔子即便颠沛流离无处遁藏,也依然坚持“岁寒而知松柏。”人只能在历练中变得顽强,在风霜后看出本质。只可惜这部电影描摹出了孔子的“本质”,但却对那些“风霜”和“历练”没有深入叙述,以至于电影主题先行而细节稀缺。

但这也是关于电影本身的缺陷而已,至于那些阴谋论的攻击者,当然他们不会关心电影本身是什么。

孔子电影观后感1000字(精选篇2)

看完周润发出演的《孔子》这部电影后,我深有感触。

不止对孔子,更是对鲁国国君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乱世中,身为一国之君,当自己将领所掌握兵权远大于自己时,到底应该“聪明”还是“装傻”。

我至今对这部电影记忆犹新的一句台词---------“孔丘啊,你应该学学寡人,装点呆,卖点傻。”

这是在孔子触犯到贵族利益被朝廷排挤时,鲁君对孔子的劝言。

试问:“鲁君真是昏庸无能之人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在他上台时大权已经被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家所控制,他变成了傀儡。如果此时他强行夺权而无人才帮他,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但在这种情形下他并没放弃,他听说孔丘开堂讲学,所以他请孔丘帮他,希望能挽回局势,在早期他对孔子所作所为可以称得上大力扶持。随后鲁国蒸蒸日上,民富国强。这足以告诉我们,他并不是昏庸之人。

但当真正有危险降临于他时,他也会怕,当强国威胁他时,终于那个聪明的鲁君又变回任人宰割的傀儡,昏庸无能之人。

可是这恰恰说明他是聪明的,他知道凭借他自己与孔丘是无法与贵族和楚国相抗衡的,于是他放弃了,他终于选择了“装傻”安享晚年...

颜回对孔子说:“你错就错在把希望寄托于鲁君之上。”我认为这并非真正的错误,在我看来,孔子的错误是在权衡权力时不顾季孙斯等权贵的利益,将权力全权交于自己的弟子。也许这些弟子是非常出色,但这引起权贵的极其不满。

他变法一方面削弱权贵势力堕三都,一方面使得鲁国强盛起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他这样虽然加强了中央权力,但影响贵族利益,从而在朝廷上孤立孔子。他这样虽然使鲁国强大起来,但这引起了强国的担忧。所以大概率国内外呼应,将一举攻下鲁国。

我认为,他在堕三都削弱贵族势力时,理应给予贵族补偿,安抚贵族。在鲁国强大起来时,理应拉拢弱国,形成结盟,在统一战线,抗衡强国,这样既稳定国内贵族也制衡了国外势力。大概这样才会和平。

所以错并非将希望寄托于鲁君之上,不仅这样,在我看来,鲁君是十分支持孔子,错大概是孔子本身的错吧。而且我认为鲁君是十分聪明,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后代三国时期中有位蜀君刘禅与他十分相似。

大家对刘禅的评价是:“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也是出自于此。在孔明去世后,魏国势力早已远远强于蜀国。此时,刘禅是奋起反抗拒不投降,被魏国攻破城池血流成河呢还是应该被魏国当成一个昏庸之人,对魏国威胁不大的人从而保护蜀国呢?他选择了后者。在孔明去世后,刘禅保了蜀国29年,试问如果当真昏庸,还会保蜀国29年吗?如若反抗的话,大概蜀地应是血流成河吧。

与之相对选择前者的是燕太子丹,燕国被秦国攻陷的一个原因便是荆轲刺秦。燕太子丹在赵政还没想好是否要攻打燕国时,他早已不知所措。于是派荆轲刺杀秦王。结果并非是好的,这个决策使秦国直接将矛头对准了燕国,直逼燕国都成,此时太子丹求和,可早已为时已晚。最终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刘禅不痴也不傻,如果必须有一个人要为蜀亡负责的话,他希望是自己。

鲁君不痴也不傻,大概他是想让鲁国更久些不被攻占

孔子电影观后感1000字(精选篇3)

“人们很容易理解夫子的艰辛痛苦,却很少有人能理解先生这痛苦背后的内心至高境界。”

今天观看了电影《孔子》,影片中讲述到东周末年,诸侯割据,相互征战,而孔子心怀仁爱,一心想要救济众生,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希望能够实现“仁爱”的核心思想,但政治理想最终破灭于现实之前。

孔子失败了,他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不过另一方面,孔子成功了,他的思想,成功的流传了下来,影响着我们乃至全世界。

“仁以为己任”也许是孔子一生的写照了。

虽然孔子一生不得志但他从不惧怕,从不逃避,从不屈服,以一种乐达的态度面对人生。

为了就下一个陪葬的小奴而向鲁君请命,向惨绝人寰的殉葬制度发出挑战,以一己之力保护这个小奴,我想这就是孔子口中的“仁”吧,为国为民为天下,济人济世济众生,仁者之心,如此珍贵。

在影片中,在子贡私下寻找孔子的片段时,说有一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瘦弱疲惫的样子好像丧家之犬。”

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段话告诉了孔子,孔子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啊!是啊!”引得一阵笑声。

这就是孔子,一个浑身真实坦率,充满幽默的人儿,这对我以前对画中端端正正的坐在画像中的孔子相差甚远,但也更加使我了解喜爱孔子了。

在这乱世之中,孔子还能保持一颗幽默的心,处变不惊丝毫未被这世俗沾染半分,在他眼中,想要真正的不朽,真正要保留的是文明,是思想,即使再苦再累他都始终坚持。

在被蔡人逼近山谷中,他以琴声为食,连最后一碗马肉汤,也让着大家分着喝,自己并不在意,最后自己却倒在琴弦上,多么令人心疼啊!

在那个远久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智慧与文化并不受大群众的欢迎,但在孔子落魄流亡时,他的学生依旧紧紧追随,伴其左右。

子路至死不忘老师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保护书籍,为之献身,他们尊师敬师爱师,我想尊师重道的风尚,在艰难时刻表现的淋漓尽致。

回到故土后,孔子回故土便是一拜,拜祖上之邦,拜养育之地,可他却不愿在理政事,一心只想教书传道,多么令人可惜啊!

其实无论古代还是在今天,没有人能够像孔子一样,但他的精神却与我们相融,成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所追求的大同世界也是我们想要的,那是根源这片土地的精神家园,我们共同的家园。

孔子电影观后感3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

孔子电影观后感1000字(精选篇5)

为了更早体验开年大片《孔子》,前天我独自一人走进了电影院,在四周黑暗的氛围中,我静寂的看到了思想的光芒。

《孔子》比我预想的效果还要好,著名女导演胡玫是我十分欣赏的女强人,他的作品《忠诚》、《汉武大帝》、《芬尼的微笑》、《乔家大院》等都是我非常喜欢看的。刚开始在得知周润发要扮演孔子时,我半信半疑:发哥能演好一代圣人吗?不过现在还是被发哥的演技所征服,他演的很出彩!彷佛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回到东周时期那段战乱频仍的多事之秋;另外陈建斌、任泉的表演也相当出色,加之影后周迅的加盟,更使本片流光溢彩。

在网上有人大致对“颜回之死”和“子见南子”“老子孔子对话”三段颇多非议,但依鄙人看来,这正是本片的精彩之处,当我看到作为代国相的孔子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不惜一个人在高台上奋力击鼓,而胜利后却无比伤心时,我感受到孔子仁者爱人的矛盾心理,这时我的眼中强忍泪水,进而看到了编剧虚构的颜回之死,颜回为了保全儒家经典流传后世,不惜一次次从冰窟窿中把竹简扔上岸,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呀,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的留下了泪。

关于子见南子一段,尽管篇幅不长,但却是本片画龙点睛之笔,周迅也很符合卫国夫人南子的角色,当妩媚的南子试图挑逗孔子时,孔子却表现出谦谦君子坐怀不乱的气概,而心里也很感激南子的知遇之恩,遂说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是呀,男人好色,自古皆然,孔子首先是个凡人,只有经历女色的诱惑而岿然不动才磨练成为圣人,而孔子并不反对男人好色,他是教人“好色而不淫”,这是儒家“人道思想”的体现,比起佛家“不近女色”和道家的“天道思想”,儒家思想是适合在人间推行的,试想如果男人不好色,成为了性冷淡甚至性无能,这时女人们就会以轻蔑的口吻说:“你不是个男人!”或者抱怨道:“你还是个男人吗你?老娘要你何用?呜呜呜呜我的命好苦呀!”所以男人不可不好色,但也不能纵横色欲,孔夫子教给我们的是:君子好色,取之有道。好色要建立在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之上,不可逾越这两道鸿沟。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本片前半段紧凑有加,后半段却略有缓慢,这应该算一个不大不小的毛病吧,结尾处胡玫导演用类似她执导的《汉武大帝》开头时武帝说司马迁的话语做结: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1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