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800字
《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执导的一部战争史诗电影,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金陵十三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800字【篇1】
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发生在1937年的南京。
这里的楼歪歪斜斜只剩框架,这里的街巷尘土飞扬尸横遍野,这里的空气充满着硝烟与血腥,流弹穿梭在烟尘之中。这里还有一座教堂,一群正值青春的女孩子,一个洋人神父。还有,一群秦淮河的女人。
她们身负骂名,被世人唾弃,却为了女学生们挺身而出。我想起豆蔻为了小男孩蒲生冒死回去取琴弦,甚至临死前手中还紧紧握着琵琶弦,想起豆蔻对蒲生纯纯的疼爱,想起这些秦淮河的女人们心底的善良,也痛心于豆蔻被侵略者用刺刀留下的触目惊心的伤痕。
长谷川大佐用不带一丝怜悯的口吻要求女孩子们去为他们的庆祝会助兴唱歌,而其实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绝不仅仅是唱歌,女孩子们的宁死不屈让让我担心。南京城已经尸横遍野,这些正值花季的女孩子不害怕吗?“我们替你们去。世人说我们无情,姐妹们就做些有情有义的事,来改改这千古骂名。”这是秦淮河的女人说出的话,也是这部电影中最让我震撼和难忘的话。
送死前夜,她们还是笑着。在身上藏着镜子做成的小刀,笑着说能赚鬼子一个眼珠子。剪去曾经打着卷的漂亮头发,和一个守护着女孩子们的神父养子陈乔治,来到了鬼子的庆功会。
南京的硝烟还在飘荡,盘旋在南京的上空,盘旋在我们的史书中,飘荡在我们的心中,永不消散。它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和平世界,是革命烈士的肉躯和鲜血,也是卑微的秦淮河女人的肉躯和鲜血一点一滴,一砖一瓦的建造出的。赴死前,十二个女人展示着她们的风采,唱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不屈。“秦淮缓缓流啊,盘古到如今,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啊。”
她们带来喧嚣、混乱、醉生梦死,大敌当前,她们还要吃要喝,嬉笑耍闹,卖弄风情。但她们的喧嚣透着生命活力,她们的调笑混杂着人性温暖。她们卑贱,却拯救了十二的女孩的生命。她们用自己薄弱的力量,为和平垒起一道墙。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800字【篇2】
国破家亡,商女当真只懂侬语唱后庭?
--------题记
1937年的南京,因日本的入侵很快就沦为一座死城。满眼望去,皆是死尸,生者像那无头苍蝇般乱窜,只求找到一栖之地以便保住性命。唯一仍拼死抵抗的,只有寥寥无几的中国士兵。
可是教堂外那些搔首弄姿的风尘女子在这个严肃甚至危险的时刻,却还是如往常那般轻慢嬉戏。这不禁让人唏嘘,她们真的是在向乔治求助吗?
电影伊始,无论是乔治还是女学生,没有人喜欢她们,更别妄提“尊重“,即使是看似热情的男主角,也只是冲着美色而去。她们粗俗、淫靡,与矜持、高贵的女学生简直是云泥之别,因此也不配踏入这片还残留这着的净土。
当仅存的洁净被污染,暂时的宁静被打破,谁又曾想到正是这些低贱的风尘女子散发出的人性之光保护了孩子们的纯洁。她们清楚日本军队的邀请没有想象的单纯,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也许当初一句“姐姐们替你们去”只是为挽救孩子们别做傻事所找的借口。可是回到地窖,谁也没有多少片刻的轻松。玉墨的提议有人犹豫,有人反驳,但最终这些女人的善良战胜了内心的恐惧。
在临走的前一天,她们高兴地让约翰为自己化妆,因自己从未试过的装扮而像个小女孩般雀跃不停。如此模样其实正是她们心中所真正渴求的,浓妆艳抹实属被迫无奈之举。最后送给妹妹们的一首《秦淮景》,又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或许被送上敌车回首的那一刹那,正是她们人生中最美的时刻。
最后电影的结局只讲述了约翰含泪开着载有学生的卡车逃出了南京,却并未交待女人们的下场。但谁都明白包括她们自己也心知肚明,前方等待她们的是死也不能轻易解决的可怖。
鲁迅曾言,真正的用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他为纪念并称颂刘和珍所写的。虽然这些风尘女子手无缚鸡之力,但在我看来“勇士”二字,她们当之无愧。或许这十二人在百年之后只化作一抔凄惨的黄土,永远无法摆脱那令人唾弃的卑贱身份。可我想她们并不会在意那所谓的身份与可笑的名誉,她们只是想做便做了。由此,才让我们真正看到污秽外表下,原来藏着的是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心。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800字【篇3】
最近《金陵十三钗》的电影正在上演,有幸在网上发现原作,就第一时间收藏,读《金陵十三钗》,泪纷纷如雨下,日本鬼子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人神共愤,血流成河的南京,血的教训,这只是南京城里小小的一隅——教堂,但战争中的教堂在铁蹄和淫威下风雨飘摇。唱诗班的女学生,从墙头爬进来的妓女们,还有死里逃生躲避追捕的中国伤兵,神父英格曼,阿多阿多,伙夫陈乔治,这些人物暂时被迫呆在一起,这十三个妓女,以出卖肉体为生,说话、做事、举手投足都表现出了她们那个圈子里的习气,英格曼神父反感她们,怕她们影响那些稚气未脱的女孩子,但又无法拒绝无路可逃的她们,勉强收留她们暂住教堂,豆蔻的凄惨遭遇,让这些风尘女子开始正视现实,,身边的姐妹惨遭,救过来后已疯疯癫癫,而那几个中国伤兵,下场更惨,连做了截肢手术的王蒲生也身首异处,妓女们冷静的埋葬他们,这些人没有前途和将来,死亡,是迟早要面对的事情。
玉墨随身多年的一把剪刀,该是一段预示,与其遭蹂躏惨死,不如拼死一搏。姨妈书娟幼小的心灵对玉墨充满仇恨,这个破坏自己家庭的名妓,她恨不得去毁了她的脸。然而,为了救唱诗班的这些女孩子,这些妓女,她们化装成女学生的样子,去替她们,日本兵带走了这些如花似玉的女子,她们义无返顾的带着剪刀,牛排刀、发钗,带着一切可以利用的利器走了。苟且偷安,何如轰轰烈烈的死?把生存的希望留给这些孩子们,妓女,这些最最下层的人身上,闪现着傲人的光辉。书娟忏悔了,玉墨再也回不来了,或许,她该早一些原谅她?
但是,今天的我们可以原谅一切,一切都被可笑的原谅了,去恨谁呢?军国主义?还是自己软弱的祖国?血淋淋的历史铭记在心,而惠特林女士,一个善良有正义感的美国人,在亲历和目睹了地狱般的南京城后,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后自杀。活人姑且做恶梦,宁可不活,禽兽的行径为人所不齿,但愿后代们都记住这段历史,南京——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金陵十三钗,只是这鲜血历史中的小小一段。
严歌苓女士笔触清新,细致感人,一口气读完,泣不成声,这就是我的祖国曾亲历的灾难,中国人是不会忘却这段历史的,十三钗也将和历史一样永存。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800字【篇4】
落座影院,犹如坐在灯光摇曳的一方四方桌前,听一个老人娓娓讲述一个惊心动魄而又美艳动人的悲惨故事。老人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于我,自然是托腮凝神,听者用心。
看他挥洒所有气力,泼墨挥毫,堆砌出一个多维度的废墟,最后,让一朵美艳不可方物的花朵在其顶上灿烂盛开!那如死灰般灰白的大地、那浸透鲜血的残垣、在他的指挥下,统统成为舞台的半尺背景。能够看出摄影出道的他仍然忠诚于画面镜像中巨大的视觉反差:行走于硝烟烽火中的女孩,炮火声中低吟浅唱的女子,还有一个维系于她们之间的异国男子。毫无疑问的是老谋子这次拿到了一个好剧本,想比之前的几部作品,这个故事更加撼动人心,情节也更加跌宕且符合逻辑。
观影完毕,感觉身边的人与我一样,沉重、悲愤的情绪犹如拥堵在喉,无法言语。纠结其中的,无非爱国情、民族恨之类的东西。但细细品味整个故事及其中的人物,却好似夜幕中的秦淮河水,薄雾蔼蔼,模糊难辨。手捧琵琶吴侬软语的绝色女子也好,血肉横飞的战场上智勇双全的狙击手也罢,清澈如水般的小女孩和英俊正义的假神父,人物一个个的都浓墨重彩一一呈现。就如张艺谋本人所说的,整个故事就是想要展现出战争中的一抹粉红,他最终做到了。但是,于我,也仅仅是这样一副精美画面,仅此而已。
想起同样战争题材的一部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让人在快乐中流泪、悲伤中微笑。人性的雕刻在最平凡的情感流露中打磨出深刻的印迹。此片曾囊括3 项奥斯卡大奖以及 6 项提名。老谋子这次也想要角逐奥斯卡,在我看来,似乎还有一段距离。姑且不论整个故事描绘的方式是否得当,众多初试演戏的演员肤浅的表演也会成为此片的一大致命伤。也许老谋子真的是距离平淡的生活太久远了,用尽各种雕刻的工艺技术、耗费巨资所雕琢出来的作品,外表炫目却无法触动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毕竟,既要注重每一个细节,又要对得起巨额的投资是很难兼顾到的。但愿如我这样的观众很少,毕竟太贪心了一些,也希望中国电影市场上少一些我这样的挑三拣四苛刻者,也许这样的话,中国电影人才会信心满满,走得更远。
之前看过纪录片《张艺谋和他的金陵十三钗》,这也是成为我走进影院的主要原因。幕后工作人员努力的工作、导演整夜整夜的讨论剧本、小演员们剪掉长发时的伤心哭泣、巨大的战场和气势恢宏的教堂从无到有。每一个镜头十几二十次的重复,所有这些背后的点点滴滴均因为真实、因为执着,所以美丽。于是,过程相比结果本身,更甚于深刻与动容,于我来讲,这份背后的真实才是真正的“秦淮美景”。
金陵十三钗电影观后感800字【篇5】
她们是南京城城最漂亮的一群“女学生”。这是我想象的,因为女学生对她们来说是个梦,她们是按梦想来着装扮演女学生的,因此就加上了梦的美化。
严歌岑大家耳熟能详,她的作品充满鲜活的生命力,极具故事性和画面感,也许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让你情有独钟,秦淮八艳让你记忆犹新,而她所塑造的金陵十三钗则更让你出乎意料。
这是一部在南京大屠杀的语境中,通过翻转“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传统妓女形象,结合了金陵十二钗的悲惨命运,融入秦淮八艳的悲欢离合,创造性的重写了一部“妓女从良”的故事。张艺谋导演的倾心力作便取材于它,它被定位为一部面向国际市场的战争史诗巨作!其英文名”The flower of war”即《金陵十三钗》为战争之花。
影片与原著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当妓女们兴高采烈地脱下一身俗艳性感的行头,换上女学生的素净蓝袍时,洗净铅华,返璞归真的她们干净了,也回归了!最后她们毅然踏上了不归路……这时作品的深沉意蕴一览无余,影片开放式的结局水到渠成!
周作人有言“女子之以花自命者,未脱依附之习”这些战争之花们是当代版的“羊脂球”鲁迅认为她们在当代具有悼念价值,她们全是可怜人,不幸地上了历史与数目的无意识圈套。她们由于悲惨,不但不被正视,反而被选择性遗忘,结局不了了之。故作了无名的牺牲者,成了历史上的失踪者。正如鲁迅所言:“其实他是生前死后,竟与社会不相关的。”
它成功的体现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无论真实与否,与历史的缝合有无折扣,作为中国人理当信以为真。因为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国格和人格已是最大限度地支持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立场。若战争也有性别,无论是金戈铁马还是枪林弹雨,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这本应是男儿的决斗场女性却从未缺席。在各色题材的作品中,女性是危险的物种,注定无处可逃。直面战争的血腥与残酷,这本应是蓬头垢面、狼狈不堪的妓女。却被严格岑另辟蹊径地塑造成烈焰红唇、浓妆艳抹。特别是在弹唱《秦淮景》的顾盼神飞与风情万种让人心醉神迷。尤其是集千娇百媚于一身的赵玉墨,让人一见倾心,神魂颠倒!尽显秦淮女子的绝代风华,这是场奢华的视觉盛宴,所以说她们是战争之花,是抹在战争黯淡背景上的一抹粉红。
结合电影拜读它之后,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我庆幸生于太平盛世,国富民安,没有战乱纷飞,不用担惊受怕。我深深的体会到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珍惜来之不易的青春与学习机会!回忆那段屈辱不堪的历史,今天我们更应理性爱国!虽不能战死沙场,但在捍卫钓鱼岛主权时应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同仇敌忾,爱我中华!
作为女性,我们更应该洁身自好,自尊自强!告别男尊女卑,展现新时代“巾帼不让须眉“的的凌云壮志与飒爽英姿!
同时对待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我们不能带上有色眼镜,认为她们低人一等,对她们不屑一顾。还记得汶川地震后慷慨解囊的乞丐们吗?还有那救起小悦悦的拾荒老人。对待失足女性我们不能全盘否定,不能像书中的女学生那样对她们冷嘲热讽,指桑骂槐。若我们如此,还能算的上是一个和谐社会一个泱泱大国礼仪之邦吗?
或许我们更应反省自我,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它都是相对成功的。正好给我们上了一堂道德课与政治课。它们是互补的,尤其是电影的结局。都值得每个人的深思,或许我们更应扪心自问,国难当头时,是否会挺身而出?在人性问题上,是否公平公正、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