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中学生读后感读书笔记
人生道路的荒谬和虚空,总以那样雅致而高雅的姿势,装修隔断了,他的望穿秋水。因此变成了一个局外之人。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局外人》中学生读后感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局外人》中学生读后感读书笔记(精选篇1)
加缪真是个伟大又非凡的人!有时读书感觉作者消失在书中,而这本书让一个才华横溢,敏感善思的作者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局外人某一刻让我无奈,甚至对其遭遇陷入麻木地观看,某一刻又让我心疼,当我突然意识到他作为局外人却比所有人更接近生活本质的时候。有时我甚至觉得这局外人有点像某一刻的自己。睡醒午觉昏昏沉沉没和任何人打交道时,因为当他人出现,我必然难做到置身事外。而主角做到了。
他不去欺骗,表达虚假的好感和忏悔,而是有多少感情抒发多少感情,决不撒谎。这让他在生活中并未少一点痛苦,因为总会有人在他身边喋喋不休,希望他扮演一个众人需要的角色。这对他个人来说,也带来清醒,确定的同时带来了虚无,他觉得一切都没有价值。一个清醒而陷入虚无的人是不可爱的,因为若一切都没有价值,人性也不再存在。但总有一些时刻,这个“局外人”让我动容,因为他从虚无中脱身,重新接近了生活。那一刻他的感受比所有人都要细腻温柔。最后加缪的讲话更让我对于真实、虚无、英雄主义的认识变得完整。加缪真是个了不起的人。保持真实,不要冷漠,追求真理和正义的道路是痛苦曲折的,但路上总有星星和海洋。
《局外人》中学生读后感读书笔记(精选篇2)
这是本使我的灵魂震颤的书。默尔索是我的同类,我对他的冷漠、他的委屈、他的'每一句心里话感同身受。他有错,错的是他出于自保杀了人,他甘愿为此付出代价毫无开罪的想法。他没想到人们会对他施以人性冤案——因为你和大家不一样,所以你是禽兽,所以你就是蓄意杀人你罪无可恕。
他从不会欺骗玛丽说我爱你,也许玛丽正是因此失望,也因此被打动。
他交朋友的时候,不会因为大家都说这是坏人就对此人全盘否定,所以他是接收到这个坏人最真挚的友情。
妈妈死了,他不会哭泣。别人说他残酷无情,却不知他早已参透向死而生。
淘宝上《局外人》有句宣传语,说如果你感到你感到格格不入,就看看这本书。但我相信默尔索的格格不入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共鸣,这就是这本书流传为经典的原因。
这就是我为一个没有悔恨的杀人犯哭泣的原因。
《局外人》中学生读后感读书笔记(精选篇3)
周末拜读了法国加缪的诺贝尔文学作品《局外人》。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却反映了整个社会的荒诞性。公司小职员默尔索,过失杀人被起诉,却因为在他在母亲的葬礼上表现冷漠而被判死刑。两者之间毫无因果关系,在一个法治社会里,却被检察官、陪审团、周边的群体从道德至高点上对嫌疑犯进行审判,可见这个社会是如何的缺乏理性和包容性。
默尔索是一个遵从内心活着的人,他与这个社会有着一定的抽离感,他不愿意虚伪地表现热情。他对社会的约定规则不敏感,是否结婚、升职,他都表现得不热衷,无可亦无不可,似乎是个局外人、旁观者。
他因身体疲乏,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恸哭;葬礼后他如往常般生活,没有沉浸在悲痛中。这些引起了周遭的人的不理解和反感,并成为他被指控杀人的依据。人们普遍认为亲人逝世后一定要哀痛,并且一定要表现出来,甚至还雇人来奔丧哭灵,这些行为表演得越到位,越能唤起别人的深切同情。
让我想起了古代庄子妻子病亡却鼓盆而歌,庄子认为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事,就如四季的交替,生前珍重彼此,死后坦然放下,这是一种安然的洒脱的人生选择。默尔索不装腔作势的行为违背了社会上的道德标准,他的生命,被社会道德观所绑架,已与他无关。
在法庭上,检察官说:“我控告这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理葬了一位母亲。”指控动机与杀人事实没有必然的联系,却迎合了法庭里看戏的群体和陪审员的情绪和心理,默尔索最终被送上断头台。
默尔索将真实本性贯彻到底。判决后,他拒绝神父为他祈祷,拒绝皈依上帝。与其相信彼岸与来世,让精神寄托于虚无,默尔索宁可真真切切地活在现实世界里。
这点我颇有同感。曾经挚友极力劝我修行学佛,去追求彼岸、追求阿罗汉的境界。我翻阅了许多大乘、小乘的书籍,走过一座座寺庙,见识得越多,信仰越淡薄,终究无法说服自己去相信一个虚幻飘渺的、颠倒的现实世界,我只汲取了其中有益的部分,即运用正念来生活和工作。直至翻阅了文学泰斗的书《季羡林谈佛》,我更加坚信了自己的看法:真实且热忱地生活在当下才是最好的修行。所以默尔索对神父的拒绝也是发自内心的真诚。
默尔索不懂人情世故,也许不屑于懂,他热爱阳光、大海,即使要被行刑,依然在感受世界的美好。
文章结束时一段描写自然而清新:“我觉得我是睡着了,因为醒来的时候,我发现漫天的星斗照在我的脸上,田野上的声响传到我的耳畔。夜晚的气味,泥土的气味,还有盐的气味,给我的太阳穴带来阵阵清凉。夏天睡着了,它那美妙的安宁宛若一阵潮水,涌入我的身体。此刻,长夜将尽,汽笛声鸣响起来,它们宣告着这个世上的一次次启程,而这个世界,已经永远地,与我无关了。”
这怎能说明他是一个冷漠的人呢?他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热爱去拥抱这个世界。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是坚持自我,还是违背内心曲意逢迎社会群体的需求?社会道德准则是怎么形成的呢?一定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吗?道德能否成为行为评判的唯一标准?信仰是个人的事还是社会的事?这个世界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值得思考。
法国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而群体的控制欲有时美其名曰“社会道德”。
《局外人》中学生读后感读书笔记(精选篇4)
这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在人世间飘荡直至陷入深渊的故事:在世俗的角度来看,默尔索是一个麻木冷血无情的人。面对母亲的过世,他没有留下一滴眼泪,甚至第二天就去游泳会女友。面对女友关于是否爱她的问询,他说这种问题毫无意义,或许不爱。面对滥情的邻居惩罚情妇的要求,他说没有理由拒绝。面对死亡审判,他像是一个旁观者,从容冷静,甚至是无所谓。临刑前,他想的甚至不是害怕,而是应该有人来谩骂他才好,以免死的太过安静……
正是这样一个不入世俗的灵魂,偏偏生活在世俗之中。所以周遭的人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样一个连母亲的死都无动于衷的人,这样一个与滥情之人为友的人,这样一个对情感漠然置之的人,预谋杀人岂不是都在情理之中?
于是本应该是自卫杀人的审判,竟不知不觉的变成了人性的审判,默尔索终究是沦为了约定俗成的世俗规则的牺牲品。
抛开道德和先入为主的世俗观点,默尔索有错么,或者说罪该致死么?没有规定说亲人逝世必须表现出沉痛,也没有规定说遇到危险不能反击,更没有规定说默尔索必须生着一副圆滑的嘴脸。
默尔索的死看起荒诞实则必然。杀死他的不是刑刀,是他自己,更是这个世界。
或许,这也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世界吧:世界是荒谬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独,没有意义。虽然有些悲观,但道理和意义却是深刻的。
《局外人》中学生读后感读书笔记(精选篇5)
局外人是由法国小说家阿尔贝.加缪在1940年5月份完成的一部小说,加缪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他在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中《局外人》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社会这个局里面,我们每个人都是局外人,对生活而言,我们每个人又都是自己局里面的.主角,可也有类人特立独行的活成了自己人生中的局外人,就如同男主默尔索一般。对默尔索而言,生活是索然无味的,什么事情都激不起他的兴趣,让他喜怒哀乐,即使是他的母亲去世,他的脸上也没有流露出任何不一样的表情,埋葬完他的母亲,他的生活还是老样子,一点都没变。
直到他在海边开枪杀死了那个阿拉伯人,他被捕了,被捕之后,依然是面部改色,毫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罪恶和内疚,也从不为自己辩解,似乎被捕的人不是他自己而是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陌生人。默尔索的人生他从始至终都没有参与过。现下,有很多的佛系青年,不知是否他们也在走着默尔索的路,对自己和身边的事情毫不感兴趣,把自己当成了生活中的局外人。
最后被砍头的那一刻,默尔索似乎有点醒来了,他说他想再活一次,他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心扉,不想那么孤独,是的,这一辈,他就没有认真活过。
人是社会型的,需要融入这个社会,才不会感觉孤单,人的成长轨迹就是不断的在与这个社会建立联系,不断的适应社会的规则,懂规则才能运用规则,才能更加过的自由。年少时,我们都曾轻狂过,试图反抗社会上的规则,被撞的遍体鳞伤,现在回想起来,也只剩下满屏的幼稚。
人这一辈子的敌人只有自己,与自己和解,做生活的局中人,珍惜每一天,今天与明天都是不一样的24小时。
《局外人》中学生读后感读书笔记(精选篇6)
纠缠与解脱,幻灭与真实,拘禁与自由,爱与救赎。于他,没有什么悲伤逆流成河,更没有什么思之如狂,因为已经做好觉悟的人,早已失去了人性的自由和广阔。深以为终有一日将会尘埃落定,却忘了思考自己是否还有时间去等待。
人生的荒诞和虚无,总以那般优雅而高贵的姿态,隔断了,他的望眼欲穿。于是变成了一个局外之人。
我甚至可以想象得到,莫尔索在最终的法庭上等待着判决的样子,没有彷徨,也没有畏惧,就那样淡然地环顾着四周,静静地听着律师和检察官激烈的言辞。曾相信自己的刑罚将被减至最低,但判决却是死亡,而其中心原因竟是在母亲遗体前未哭,抽烟,第二天陪女友等。确实,这是事实,但也早已脱离了原始的案件,唯一牵扯上的不过是说此为能证明他的残忍无情,因而能预谋好去杀人。
这就是法律,判决一个罪犯,一个只能称为局外人的罪犯?这就是现实,让一个真实的正直的人面对社会的讥讽?这就是一个人该有的权力,连死亡之前,还要受到神甫的精神压制?我尚记得莫尔索每一句“妈妈”,语气的亲昵,尚记得他从开始的正常不过,到最后承认自己是异类的无奈。但当他面对所有的痛苦时,却仍旧期望着,“我期待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这时已然只剩下了对社会的讽刺。
社会现实扭曲着一个原本完整的人,直到残缺不全,血肉模糊,却仍不放过,必须毁灭。正如书末说,生命接近死亡所感到的是解脱。只有死亡才能洗刷罪恶。问题是他到底有没有这般重的罪。罪恶至死刑,罪恶到一切的罪恶都只是强加上去的罪恶,罪恶到连想想都是罪恶。直到整个生命都只剩下了罪恶。唯有虚无与无尽的荒诞将随无辜生命的逝去得以永存,却死的毫无价值可言。哦!对报社也许能产生点微小的利益。
不论是女友玛丽,还是损友雷蒙,在检察官犀利的言辞面前所有的语言都只是苍白而无力的证词。他们是不同的人,却都在最后变成了同样的角色。比如说雷蒙惹到别人却把无关的好友主人翁莫尔索也拖下了水,玛丽深爱着莫尔索却在最后说着可以指认莫尔索残忍无情,道德败坏的言辞。他们都是无意的,但可以说是无辜吗?那莫尔索呢,同样的无辜,却因为糊涂而成了罪犯,且被判决以死刑。还有邻居沙拉玛诺老头与他那生了病的西班牙猎犬,老头在狗还跟着他的时候只懂打骂,丢了时,终于伤心。而事实是,在这样一个社会阶层中不论谁犯了错都是错并且是永远无法挽回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主角太笨,也同样不能抨击社会是有多么的虚假,因为没有了掩饰就不是一个完全的社会。只不过真正不幸的却是成为一个被社会所排斥的局外人。因为在那时,如同莫尔索,一个内向的人,因为内向的性格变成了冷酷无情,一个没有野心的人,因为随意的态度变成了残忍凶恶。设想,就算是法律不给他死亡的制裁,在不断承受双重精神暴力后也终将走上死亡的路途,一切不过是殊途同归。这个社会永远也容纳不下这样一个独特的,淡然的,对生活报以不在乎态度的人。世人所认可的不过是大众眼里的正常与自然。包括人本应有的欲望及自私。然后这样一批人组成了竞争的社会,而他们只认可和他们一类的人。
当他在逼仄的铁牢里看向黑暗的却无比广阔天际时,也许只剩下了被尘埃遮住了的唯一的眼,其实生命,早已一无所有。到最后的最后尘埃依旧以那般优雅而高贵的姿态,隔断了,他的望眼欲穿。这是社会的现实,也是现实的人生。
人何以无迹,眼前满是尘埃。局内的事实却尚未落定。
《局外人》中学生读后感读书笔记(精选篇7)
之所以会看起《局外人》这本书,是当时很要好的一个朋友提起的,她对于这本书的描述让我有一些动心,于是便在回家后去书城买了这么一本书。这本书的结局让人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她当时是这么对我讲的。
充满好奇心的我,再加上这位朋友推荐的基本不会坏到哪里去的信念,我便开开心心地翻起这本书了。
全书共197页,我的书是插图典藏版,在后面对于《局外人》一书的书评竟有21页之多。我首先没有去看书评,沉淀了一下自己,翻开第一页开始看正文的内容。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这是正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我朋友有给我看过第一页,于是我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情绪,不过在第一次看的时候还是为这句话写的大胆诚实而吃了一惊。竟然会有人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
主角这种似乎不大在于母亲的心态在后来她的葬礼上用行动和语言表达的清楚,但也能看出主角是遵从自己的想法,不习惯也不想去虚伪地对待别人。比如文中他与一个周围人似乎都不怎么喜欢的仓库管理员雷蒙·桑泰斯结交了朋友,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说实话,我很赞同主角这种性格,与他的人生态度,如果现实中有这么一个人,那与其相处应该蛮不错的。不过现实生活中最好还是具备一些亲情的好。
后来,在某些因素(朋友,天气等)下,主角过失杀人而被捕了,在这部分里主角接受了法庭的审讯,这其中再次刻画了主角的性格与其形象,审讯过程中还提及了主角对母亲冷漠的态度,等等等等。最后男主角的结局我就不知道该怎么描述了…似乎有人说男主角是冤的,说他是时代背景的浓缩。突出了当时的社会。
笔者文字上的枯燥没有办法完全描述出对此书的感觉与评论,请各位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