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得文网 > 作文 > 读书笔记 >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领悟

时间: 小龙 读书笔记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文化苦旅》的读后感领悟,希望大家喜欢!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领悟精选篇1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出现,是我所处灰色时空里的一个惊叹号。尽管这里面有一些文史硬伤、生造词、欠斟酌等等小遗憾,总体是瑕不掩瑜的,我也是爱不释手。于是先从这本书开始我的征程。

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余秋雨《文化苦旅·青云谱随想》

(1)计成,西施却被家乡来的官员投沉江中,因为她已与“亡国”二字相连,霸主最为忌讳。

(2)苏州人甚至还不甘心于西施姑娘被人利用后又被沉死的悲剧。明代梁辰鱼作《浣纱记》,让西施完成任务后与原先的情人范蠡泛舟太湖而隐遁。——余秋雨《文化苦旅·白发苏州》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领悟精选篇2

刚开始翻开目录看到都是讲的国内或者国外的景点。自己也是爱旅游的人,所以抱着好奇的态度看完了整本书。

读完整本书回想起来,发现自己印象最深的只有两个地方。其一是刚开始的寺庙,“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蒂指教,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一首《送别》勾起了多少青春回忆,每每听到这首歌,总是有种莫名的心酸,好像就应该落泪才能对得起这首歌的意境。也是在此,我才知道这首诗是李叔同写的,人称弘一法师。

其二是在写苏东坡文字狱的时候,也就是乌台诗案。看完整个案件的过程,对苏东坡莫名的感到心疼。或许我们现在的人只记得苏东坡的诗,记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记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从早前意气风发的诗词风格到晚年诗词的粗犷,心酸,无奈。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一场莫须有的案件,削平了一个人多少的棱角。在那大漠孤烟直的地方,还会有人记得这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吗?这个故事也让我看到人性的邪恶,也是整个社会甚至是当代社会都存在的弊端。

社会上总有些人嫉妒那些才华比自己好,成就比自己高的人,总会想方设法捏造些罪名强加于他人身上。大部分分不清是非黑白的人,总喜欢跟风,认为反正不危及到我自身的利益,那么跟随大流踩一踩也是可以的。舆论的压力,社会的压力迫使当权者不得不流放自己看重的人,可想而知这个社会风气该是如何的令人悲伤。慎思,慎行,慎言,六个大字,应该学会如何做人。

整本书都在讲景点,也在讲文化,文化附着在这些建筑,这些风景里。文化的成败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真的很重要。文化的形成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积淀,但是毁灭往往在一瞬。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领悟精选篇3

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余秋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那些明丽堂皇的页篇亦免不了留下晦暗的阴影,所以我愿意选择走进文化本身。细细研读《文化苦旅》,静心浅品,了解文化苦旅及其存在的意义。

我想必每个人对旅程的感觉应该都是美好的,因为我们可以去一个自己不曾生活过的地方。穿过这个陌生地方的每一条街道,领略不一样的风景和风土人情。同样,这些也是我对旅程的一个想法。

当我第一眼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游记散文《文化苦旅》的时候我的心中不免有了疑问。旅程应该是享受的、快乐的,余秋雨先生为何要在“旅”这个字前面放一个“苦”字,他的旅程是不是和我们的旅程又有别样的不同。我们现在的旅游理念多为拍拍照,买买纪念品之类的,去的也大都是一些繁华城市,名胜古迹。这种旅行的方式反而使我们忘了一个地方它那从千古传递过来的文化底蕴。作者书中的足迹断不了一些诸如莫高窟、都江堰、武侯祠等著名景点,但也不少浓墨着笔于一些不为我们熟知的地方。一种把旅程赋以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文化苦旅》这本散文集中的文章,作者的修辞、语言都较现在流行的散文有着很大的区别。现在散文多是优美、细腻之词,读后让人联想到的是娇柔之美。但是在这本书中的散文,各个旅程的描写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多是朴实的文词。读起来让人感觉是那种肃穆的静谧的美感。

我想这本书中的每一处文化,每一位在文化这本厚厚的字典中留下过绰约身影的人,他们所存在的意义都是一样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当岁月在文化的眉间留下悠然的印记时,我想,那边是文化存在的最温暖的方式。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充斥着每一寸土地,每一颗炽热的心。

以前也曾听过对这本书不好的评价,把此书贬低的一无是处,自己也因此去和别人争执。现在想来却是没有意义,他人无法品味书中喜悲,又和我有几分关系呢?我只要默默品读书中精髓,淡然笑之就好。每个人的喜好不同,自己又有何资格去妄加评论呢?我想,书中的余秋雨先生,就是怀着一颗淡定却又正直的心,走遍大江南北,想着,念着,行着,写着……

文化苦旅,我想这大概就是生命的意义。正是因为有苦的打磨,有岁月留下的痕迹,它才显得如此珍贵。而文化,就存在于每个人的眉眼中,因而清浅,因而悠长。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和人群,每每,处处不在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我们真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己那涌动着满心,满眼,满脑的渴念……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领悟精选篇4

我抛弃了所有的忧伤与疑惑,去追逐那无家的潮水,因为那永恒的异乡人在召唤我,他正沿着这条路走来。——泰戈尔《采果集》

余秋雨就是怀着这样的信念,开启了“文化山水”的漂泊旅程。每一次留驻,冲击着他的不仅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更加深沉的历史文化、乃至一个华夏民族的文化。在阅读一字一行深沉的文字之时,一幅幅壮阔的景象在脑海中呈现,一条历史长河的光速向无限远处延伸。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伫立于古代先辈之旁,苍苍茫茫的大地之上,感受到了无数的失落、无奈、豪情、奔放……

我曾登上泰山,于泰山之巅,一览群山之渺小,天地间的浩渺、大自然的神功一一尽收眼底。我惊讶、感叹,闭上双目,仿佛天地间只有我一人,心灵被完全冲刷得一尘不染。但是,这种感觉仅仅停留在大自然山水景致上,是肤浅的,表面的。

在余秋雨《文化苦旅》的笔下,山水不仅仅是单纯的大自然造物,而是承载着一代代文人、学者的豪情壮志、萎靡柔弱……承载着一代代华夏民族的历史文化,是真正的“文化山水”。

我仿佛在文字间看到了目光呆滞的王圆箓,他手持少许钱币目送外国学者远去,不时露出虔诚的微笑。我恨他!这句话说得很无力。对于他而言,他甚至不解地一脸疑惑面对外人的唾骂。深想一层,恨他什么?恨他只为让自己生活过得好一点而把一堆堆文物交到外国学者手上?这难免是可笑的。可笑的是,他,根本没有足够的伟大承载起一个民族的巨大悲哀。他,渺小得像浩瀚海洋中的一滴水滴,不,污水滴!倘若,历史上没有王圆箓这个道士,还会有千千万万个“他”,终究,他只是这场悲剧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穿越时空,到了莫高窟,跟着作者的脚步,我仿佛走过了横跨千年的历史,仿佛看到了北魏强悍与苦难的汇合,隋代轻松与欢畅,盛唐之世的雄风与繁华,五代的温煦和沉着……莫高窟中的壁画,用线条、颜色的变幻为后人诉说着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变迁。一切强权与斗争,一切繁盛与衰落,在这里,都深深地充斥着你的视觉与灵魂。

余秋雨的文字,让我对都江堰有了另一种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而且承载着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它的历史超乎寻常的格调,李冰的精神一代代永不消散地传下去。

山水大自然背后的文化,在余秋雨笔下用深沉的文字,一字一句刻入读者的心底。我真切的感受到山水、文化、作者的灵魂。在惨白的历史下,山水负载多一份凝重,引导着我,从更深的角度了解它。山水不仅仅是景致,而是历史的承载体,文化的承载体。至此,我萌生了一个想法:一个人,背着包,开启一个人的旅程,去感受这片华夏大地中的文化山水……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领悟精选篇5

读完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放下书闭上眼睛仔细回想,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场景涌入脑海。

令我感到惊奇的是一位叫王圆箓的道士居然发现了敦煌莫高窟里的藏经洞,不仅如此,还有一位叫蒋孝琬的学者,仅用30英镑,把这些宝贵的经卷都卖到了地球的另一端。我的脑海中顿时思潮起伏,眼前出现了王道士将大片壁刷白,外国人疯狂抢劫藏经洞,蒋孝琬出卖祖国文物的场景。

王道士破坏、出卖藏经洞。无知的他被蒋孝琬所利用,把这些宝贵的经卷卖到了地球的另一端。这个王道是不明白他卖出的是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无知的他不明白卖出的是这个民族几千多年的历史,无知的他不可能明白卖出的是这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当他打开藏经洞的大门的那一刻,他并不明白,自己已经打开了一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瑰宝。不过这个王道士也够可怜的,如果说他是可恶的,那么蒋孝琬便是无耻到了极点。他明白这些东西是有多么重要的历史价值,然而他却明知故犯损害国家,不分善恶。没有民族意识没有良知,无耻到了极点。他把中国最重要的文物出卖到了地球的另一端。他出卖的不仅仅是这些文物,他出卖的更是一个国家,更是他自己的良心。用我们的话来说,他简直就是一个是非不明的无耻之徒,罪恶行径千古唾弃,就连外国人也告诉斯坦因只要你带上他,敦煌的事情,一定成功,可见蒋孝琬到底有多么的无耻啊!

我恨,我真恨,我恨外国人将我们中国的历史洗劫一空。我恨王道士的无知,打开了藏经洞。我恨蒋孝琬的阴险狡诈。更恨我自己,恨我没有出生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不能阻止他们将这些宝贵的文物运向地球的另一端。如今我悲愤的跺脚,但是只能无奈的叹气,留下的只是遗憾。

6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