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得文网 > 作文 > 读书笔记 >

教师读书笔记及随笔

时间: 新华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中涉及到引用其他作者的文献,需要在笔记中添加注释和引用信息,方便以后查阅和引用。优秀的教师读书笔记及随笔应该是怎样的?快来学习教师读书笔记及随笔的撰写技巧,跟着小编一起来参考!

教师读书笔记及随笔

教师读书笔记及随笔篇1

心得体会唐巨南是湖南省语文特级教师、炎陵县第一中学副校长。在近三十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生涯中,他积极尝试“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教学改革,做出了很有价值的探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唐巨南和我经由博客相识,平时常有针对博文的留言或者评论。前些日子,他的著作《优秀教师的必备要素》一书正式出版,唐老师特地邮寄一本给我学习。这本书从教师专业成长的五个关键词:本分、压力、交流、反思、激情;教师提升自己教研能力的五个关键词:定位、琢磨、坚守、求实、淡定;成为优秀教师的必备要素:学好专业、检视硬伤、创新思维、潜心研读、重视学习;教育写作助推教师专业成长的七中途径:教育叙事、教育随笔、学习心得、教学后记、个性小结、会议报告、主题演讲;提高育人实效性的德育创新;让教师轻松驾驭课堂的教学智慧等六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要做好的相关工作,展示了唐老师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风采。

根据唐老师的著述,结合我的一些思考,觉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实践。

第一,学科素养要厚实

学科素养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决定性因素,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一是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基本结构等。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有广泛而准确的掌握,能熟练运用基本技能,对学科的基本结构有深入的理解。

二是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这是学科自身的特征,也是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是必须具备的素养。同时要熟悉学科内科学家创造发明的过程及成功的原因,理解科学家身上展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

三是学科知识的阶段性呈现特征。所有的学科知识,都不是一下子全交给学生的,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螺旋递进的方式让学生逐渐掌握。举例来说,物理学科中力的概念,初中的定义非常简单: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个定义本身就是不严谨的。到了高中,进一步将力定义为“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这样的定义较好地揭示了力的实质。

四是学科的发展脉络。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动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推动学科发展的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态。所有的学科,都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特别是最近这些年,学科发展的速度都非常快,新的学科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出来。作为教师,对此要有非常高的敏感度,努力将这些最新的成果融入到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科的发展永葆青春活力。

五是学科的好奇之心。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一个教师,当对所从事的事业始终保持好奇之心和探究之欲时,就不会产生职业倦怠,也会将这种心理倾向传递给学生,让孩子对学科充满好奇。

六是丰富的跨学科知识。学科之间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有宽阔的知识视野,不仅要涉猎那些与自己所任教的学科相关的知识,也要了解看上去和学科无关的知识,让多元化的知识滋养自己的心田,为教育教学活动增添厚实的底色。

第二,认准方向勤探索

学校所讲述的学科内容,仅仅是某一科学门类中的一小部分,甚至相对于该科学体系来说可能是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的。在选择这些内容的时候,一方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另一方面要考虑到知识的容量,再一方面还要符合教育规律。所以仅能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捡取一些“贝壳”,供孩子们学习,希望孩子们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

即便如此,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些学科内容,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

一是学科的内容知识,即学科的事实、概念、学科的程式及相互联系、学科中产生和确立命题知识的方式和方法、学科知识的信念,形成学科的知识理念等知识。

二是教学法的知识,由一般教学法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组成。学科教学知识是指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的特殊整合,但并不是简单的叠加,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

三是关于学生的知识。这是关于学习者的认知、年龄、发展特点和个别差异等的知识。它包括学生的经验知识和学生的.认知知识。

四是教育情境的知识。这是与学习有关的各种情境知识,包括课堂、学校、家庭、社区、社会教育情境等。

五是课程知识。是指关于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方案的整体框架知识,包括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课程开发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课程材料的使用、编排等实践知识。

六是教育目标及价值知识。是有关教育宗旨、目的、价值与哲学、历史背景等的知识。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对上述这些知识有相当的了解和体认,并将这些知识综合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最大可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但并不是说要在上述的每个方面都有非常高深的造诣,这既不可能也不现实。一名优秀的教师,善于在了解上述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特长和研究方向,潜心下去开展研究,在某些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就拿语文学科来说,李吉林老师就是在上述的这些内容中,选择了“情境”这个切入点,从情境教学、情境课程一直研究到情境教育,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唐巨南老师也将研究的方向确定为“阅读和写作”,在这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被大家所认可,成为了湖南上的语文特级教师。

选准了方向之后,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探索,是优秀教师的一个共同品质。在学科的某一领域探索实践一番,很快又转向学科的其它领域的人,除非具有高深的学科素养和洞察力,大都不会有大的成就。因为浅尝辄止的研究,不可能触及到核心的问题和难点,也就很难形成突破。教育虽然是一门科学,但还是一门科学化程度不高的科学,在学科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突破的空间和可能,但这需要探究者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去探索和研究。没有一件事情是轻轻松松就可以成功的,端正态度很重要。

教师读书笔记及随笔篇2

偶然得到了这本《走在教育的边缘》,因为成为了自己的书,所以也没急着去看,反而将它搁置一边任其生灰尘。直到一天翻开,我就觉得非要看完不可了。这本书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教育,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教育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全书以一个"教育"字贯穿始终,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吗?

刘铁芳先生对于目前教育改革现状并不乐观。他认为,世纪之交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形式层面的改革,而不是教育内涵本身的深化。深度体制化之中的教育日渐成为一种越来越精致的技术,而不关心这种实践样式本身的教育价值与意义,教育缺少了内在的灵魂。认为,在一个话语时尚、口号迭出的时代,应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基本问题,如,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应关注每一个教育行为的价值意义,以期在观念层次面逐步超越教育的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从而努力提升教育的品格。同时,他还主张,教育改革步子要稳,脚踏实地,反对过于理想化、急功近利,应以平和的心态审视教育。虽然刘铁芳先生被世人称作“现代教育家”,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儿,喜欢在时下流行的教育观点之中来一点反向的思考,是个“独守在寂寞的书橱边,秉持心中那一脉细细燃烧的理想之火踯躅而行”的人。

以上是我对此书作者观点和心态的一个大致的理解。结合成人高校教育,我有言想发的有三点:

一、尊重、审慎对待传统教育

作者首先在《“靠”教育生存与“为”教育生存》一文中提出了教师教育创新的三个内容:

第一,教育观念的创新。教师一方面立足自身生活经验积累的同时,要积极接纳外在优秀教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识的不断交流碰撞之中,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长生成。第二,个人知识的创新。包括知识的更新,知识结构的更新。第三,教育行为的创新。教师的教育创新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之中。

这三个创新内容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有理论有实践。教育观念的创新与个人知识的创新,需要教师以开放的胸怀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吐故纳新”。缺少这方面的创新,教师可以一时稳稳地站在讲台上,但缺少后劲,他的教育生命只能是昙花一现。真正难的还是教育行为的创新,即如何把“鲜活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取得有效的教育成果。

教育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深厚积累的基础上勇于开拓,也需要理性思考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有时候,我们的一种创新似乎很“时尚”,但往往忽略了传统教学的某些合理的成分,似乎反传统的就是创新,这是一个思想误区。例如,我们讲,教师不能“满堂贯”,要把学生看成是社会独立的个体,强调尊重、民主、平等、交流、教学相长,有些教师就不顾课型一味地“师生互动”,一问一答,把个课堂搞成聊天室,表面上看,课堂很活跃,但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的就很难说了。其实,“互动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前对所教内容、教法的精心设计,课上通过引导、提问与倾听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不能变的。被实践证明好的传统教学经验是不能丢的,知识还是要通过教师系统的传递,只不过在在讲述、提问、倾听等环节更强调技巧和灵活运用。课堂该“热闹”的时候就“热闹”,该“安静”的时候也要安静。课型不同,考试方式也是有区别的,如果是“史”、“概论”等类课程,原理、概念、基础知识是主要内容,闭卷考试是传统的也是比较好的一种考试方式,通过客观题与主观题、难易程度的合理配置,可以达到督促学生全面复习、检查、提高所学课程的目的。如果一味地强调考试制度的创新,一定要做反传统的创新,把个闭卷考试改为开卷或是“答辩”式的考试,似乎不如此就不是创新,我想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也反映了某些教学管理干部改革内涵认识的浅薄。

总之,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固守旧的教育传统,停滞不前,是不可取的,因为教育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同时,教育要有符合教学实际的创新,任何激进的、反传统的未必就是好的、对的。正如作者在《质疑创新教育》一文所说的,“任何教学都是一定历史传统中的教学,尽管现实中的教学有许多不足,但它们也是在教育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起来的……要想通过我们的理想设计,构造一套完全取代现实教学的方案,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缺乏冷静、客观、辨证的心态,一味地强调创新,很容易导致走极端,导致对历史传统价值的漠视。过多地渲染创新,也不利于在年轻一代教师培养审慎的历史观和对教学传统历应有的尊重。”而“在教育与现实之间,审慎是一种十分必要美德。”

二、“敬业”是师德的起点,“乐业”是师德修养的根本与归宿

“靠”教育生存与“为”教育生存》一文,作者提出教师职业道德选择有两种基本模式:“为”教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教师职业为教师提供人生的基本保障;为教育而生存,教育事业成为教师人生的基本内涵。在社会日益走向职化的今天,靠教育而生存实际上是大多数教师的基本生存姿态,把教师看成一种职业,踏实工作,履行教师职责,从中获取正常的回报。当一个教师能从教育活动中找到人生的快乐,并逐渐把个人生命融入其中,把教师实践看成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的舞台,在用个人生命充实教育实践的同时,教育本身也成了充实个人生命内涵的基本形式,教师生命与教育实践逐步融合,靠教育生存逐步转向为教育而生存。

“靠”教育而生存,教师可能很“敬业”,但未必会“乐业”;为教育而生存,在“敬业”的同时,也必然是“乐业”的。

教师读书笔记及随笔篇3

《教师的20项修炼》一书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元祥的著作,本书主要通过“修炼教师形象、精炼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三大方面阐述了教师应该不断完善的20项修炼。所谓修炼是一种对完美的追求,是一种对卓越境界的追求;修炼是一种自我提升的策略,是教育之真、之善、之美的内在的要求,是领悟“教育人生”的必由之路。

本书的一大亮点就是作者率先提出了“教育人生”这一术语。“教育人生”就是要求教育中的人和教育相关的人,特别是教师自己,不再把教育仅仅作为一个职业、一个手段、一项工作、一件事情来看待,来处理,而是当作自己人生的一部分,来体验,来充实,来完善;“教育人生”需要生命的活力,需要生命的激情,需要生命的灵动,要用目标去激励学生,用活力去感染学生,用激情去感动学生,用美德去感化学生,用创新去吸引学生,用智慧去启迪学生,用文化去丰富学生用良知去引导学生;“教育人生”需要感动,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感动家长、感动社会、感动中国、感动未来;“教育人生”需要理想,更需要信念,要有追求卓越、反对平庸的理想和信念,要有使每一个孩子都得到良好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还需要责任,需要体验教育的快乐,感受教育的幸福。

本书作者从三大方面作了详细地阐述,有“修炼教师形象”、“精炼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等三方面的内容。其中“修炼教师形象”共有8项内容,有“教师的服饰——服饰是信任的外衣,有调查研究表明60%的人认为得体漂亮的服装能够增加自信;教师的微笑——身体的教育意义,我们何不对学生多一点微笑,对同事多一点微笑,对家长对一点微笑呢;教师的语言——沟通无限,教师的语言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教师的习惯——习惯成就人生,无论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需要改良与更新、发展和进步;教师的宽容——用德性育人,教育中没有了关爱、挚爱、热爱,便没有了教育激情;教师的智慧——成为一个大智的人,教师工作是充满创造的劳动;教师的情感——做一个多情善感的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是一种等待的艺术。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本书的第二部分“精炼教师生活”,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君子之乐”。乐从何来呢?从有魅力的教育中来。教育是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是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一种人生的样式;教育就是教师的专业生活。因为,教师的成就感来源于教育,教师的幸福体验产生于教育。精炼教师的专业生活,乃教师修炼必需。教师要学会自主思考并规划教育人生,要通过阅读来拯救自己,要学会表达教育生活体验,要反思教育生活,要追求成就体验,要学会释放压力,要从教育中寻找快乐,要珍爱身体,要真正成为人师。

教师的规划——自主思考并规划教育人生,缺少生涯规划的教师,极容易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教师的阅读——所谓阅读就是过一种阅读的生活,因为阅读不只是去读,更重要的是自我觉醒。无论我们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通过阅读来开拓胸襟,拓展思路,都可以用阅读来拯救自己。教师的研究——专业发展必经之路,“在研究的状态下工作”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一种境界。教师的写作——教育生活体验的表达,写作即教育生活体验的表达,必须写自己看到的,感觉到的,而且要写得真确、诚恳才成。

教师的反思——新型教师的必备能力,盲目的反思不可能有什么好的启发,教师反思的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所谓理念就是理想和信念,就是理论和观念。理想地说,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都应该建立在一定理念基础之上,所谓有理念就是对自己的策略选择和行为方式能够清晰地进行理念解释和行为描述,能够进行“为什么”的阐释。二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理念的形式,观点是理念的内容,思维方式是支配行动的重要因素,我们怎样思维,就会怎样行动。日常教育工作中,我们常用的反思主要是总结性反思,总结,其实是一个将零散的、过程性的点点滴滴进行整理的过程,是将其系统化的过程,总结其实就是一种反思的过程;总结是反思的起点,总结过去的经历和经验、感想和感悟,就是反思的开始。

教师的幸福——体悟教育之美,教师的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体验,是对教育中生存状态的一种高级的、愉悦的情感体验。教师的幸福是一种精神享受。有自己清晰而成熟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一种幸福;有自己有魅力的教育教学艺术,是一种幸福;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是一种幸福。教师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要始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天对着镜子朝自己笑一笑,每年做一次体检,每月听一场音乐会,每周唱一首歌,每天多喝一杯绿茶或酸奶,每小时伸伸胳膊踢踢腿,每分钟都保持乐观阳光的心态!教师的健康属于自己,也属于教育!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从理解与尊重中来,从仁爱与豁达中来,从沟通与合作中来,从反思与研究中来。

优秀的教师一定是具有教育精神、教育专业品格的人。她不仅拥有人格魅力,而且具有教师的专业品格。他们善于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育艺术;他们善于擦亮眼睛看教育,反思课程、教学、德育、管理,形成自己的教育行为品质;他们善于变革,改变自己,向往卓越和崇高,对学生展现出充分的文化影响力。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从教育实践中来,从教育反思与研究中来,从教育良知与教育责任重来,从教育梦想与教育追求中来的!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重要的是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成为实践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实践者,作为一位有思想的教师必须有信念,作为一位有品位的教师,还要必须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

教师读书笔记及随笔篇4

我觉得,目标明确是指上课时老师明白这堂课要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认为师生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进行,上课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插入课外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可以把内容引申出去,都会起到事半功倍。但有时漫无目的地讲,对学生就会分散注意力,教师的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

教师读书笔记及随笔篇5

在课堂上,有时常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甚至有时还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结其最大问题就在于授课不够清晰与直接,有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时讲话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有时则削弱了教材内容呈现的清晰度,往往讲得满头大汗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阅读《有效教学方法》后,我受到了很大启发,我觉得老师若想把认真准备的课付诸实施,把教学原则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还必须达到上好课的一些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严密,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烈。

教师读书笔记及随笔篇6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

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教师读书笔记及随笔篇7

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推荐,每一条推荐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读后感。感受颇深,启发非浅。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潜质,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构成的贴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十分简单,学生听的也十分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潜质差,就会耽误许多时刻。

一、教师语言的纯洁性

教师的语言要纯洁、礼貌、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礼貌,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理解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语言是一个人礼貌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类礼貌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构成纯洁、礼貌、健康的心灵世界。

二、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贴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完美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三、教师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情绪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贮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潜质,根据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用得妥贴。这就要研究学校教育活动每一领域的语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学语言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要研究不一样教育对象的语言特点,要研究不一样学科教学语言的特点,还要研究其他行业可借鉴的语言。在研究中,勤于采集超多语言材料,善于分析综合语言材料,还应持之以恒对某一语言现象进行跟踪积累、研究,并对教学语言的效益进行评估。教师的语言修炼是无止境的,一个成功的教师,重要的标志是超强的语言表达潜质,这个潜质除了发音准确表述清楚明白外,就是怎样样表述的更生动形象,幽默睿智,恰到好处。我想,这是一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自终要研究和雕琢的,有人说,身为教师不知道苏霍姆林斯基,无异于学音乐却不知道贝多芬,说来

惭愧,虽然早就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推荐》这本著作有渴读的欲望,但却因自身的散漫,生活琐事,对阅读此书一拖再拖。直到近日拾卷细读,才恍悟苏霍姆林斯基能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大师的原因。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明白和感情,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平等的尊重,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教师读书笔记及随笔篇8

《解放儿童》这本书共用三个篇幅来阐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第一篇:尊崇天性。“游戏是儿童重要的生活方式”,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在不自觉的限制儿童的游戏。其理由也是冠冕堂皇的:为了孩子的安全。游戏当中孩子会全身心地投入游戏的世界,扭打、碰撞,诠释丰富的肢体语言。老师就会担心孩子别磕着了、碰着了。

其实,老师的担心也是源于家长过多的呵护导致老师去限制孩子的游戏,游戏中是让孩子最容易出状况的时候。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老师就会设置很多的框框来要求孩子。让孩子在游戏中瞻前顾后,而不能真正的融入角色。“乡下有儿童成长的沃土”。乡下是美丽的,是童话滋生的原野,是梦想飞翔的地方。带有浓郁田野色彩和气息的《草房子》不就是曹文轩深藏内心的乡村生活吗?我来自农村,对乡村的回忆是夏日的夜晚,繁星点点,趁着夜色,常与同伴在户外尽情玩游戏。累了就围坐在大人旁边纳凉,享受着扇子传来的习习凉风。缠着村中的长者讲故事,那是何等的乐趣。乡下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乡间广阔的天地却赋予孩子一个美丽值得回忆的童年,培养了人间最纯厚的品格。而如今的孩子,物质生活非常富有,但缺少自然的滋养,缺少玩伴。

天冷了不能进行户外活动担心孩子着凉,天热了户外活动温度过高会中暑,还会有蚊虫叮咬等等。真正适合孩子出外游戏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和家长交流中经常会听到家长说:孩子吃饭要哄着吃、跑着喂;经常会在课堂上看到孩子在手工活动中说“老师我不会,你来帮我”;放学后家长看到孩子衣服脏了就会说下次小心点,别再把衣服弄脏了等等。

我们不能把孩子当做笼中的小鸟,毕竟圈养的鸟儿是不能成大器的。

教师读书笔记及随笔篇9

湖北一所“子弟中学”有一位周教师,教化学。个子很高,又英俊,很受学生喜欢。但这个教师有个毛病:上课时,他从不拿正眼看他的学生。一旦上课,眼睛就牢牢地盯着右边的窗户,即使提问学生,眼睛也是牢牢地盯着右边的窗户,不会正眼看他的学生。

以上所提的周教师是刘良华教授在《评价的秘密》一文叙述到课堂教学的反馈和矫正的“现场感”时所举的一个例子,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感触也极深。

像周教师这样的教师,我们学校也有。他们在上课时,或者看着天花板,或者看着墙壁,或者明明是看着学生,却视而不见,自顾自地讲课,全然不理会学生。

上学期我随堂听了同年级一位教师的课,这位教师由始至终手捧着教案自我在讲,很少抬起头来正眼看学生。这样的课即使教案准备得很充分,也不成功,因为她没把学生装在心里,因为课堂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作为教师,就要善于观察学生面部流露出来的表情,从而把握他们的思维脉搏。当学生表情反映出困惑(皱眉、目呆、啃笔头……)时,说明学生已经碰到不解的难题。这时,教师如果不注意观察学生,没有发现他们的困惑,未能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只顾滔滔不绝地讲解下去,就会无意地给学生积蓄疑难,增加他们的困惑感,使他们产生厌学怕学的情绪,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正如刘良华教授所述:“现场感”意味着这个教师既沉浸于自我的教案、讲课思路和讲课活力中,又经常从自我的教案、讲课思路和讲课活力中抽身出来,抬头观察、阅读他面前的学生。具有“现场感”的教师总是善于从教学的现场捕捉调整教学的信息。这样的教师才是好教师。

教师读书笔记及随笔篇10

小学是培养学生喜爱阅读的重要时期,培养阅读的方法有无数,如何让小学生易记易操作,向陶行知请教是最聪明的事。这位学贯中西的大教育家,深知中国国情,对于贫民教育情有独钟,总是深入浅出,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让受教育者明白事理,他对阅读的见解,今天照样适用于广大的中小学生。

有一次,师生向他求教学习“秘诀”,他微笑着拿出一首名为《八位顾问》的诗来,念给大家听: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告诉我。”

你若问他真姓名,名字不同都姓何。

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来?何去?好像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

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在此基础上,他又创立了“五路探索”的治学方法,即在实践中体验、读书、求师、访友、思考。也就是从五条路去寻求知识。

通过求“八贤”探“五路”,陶行知先生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总结出读书十字秘诀:

一曰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二曰勤,业精于勤荒于嬉,只有勤奋好学,刻苦攻读,才能学有所成;

三曰恒,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四曰博,从精出发,博览群书,博采众长;

五曰问,不耻下问,像孔子那样遇到不懂便“每事问”;

六曰记,即多动笔墨,勤作笔记,勤于积累;

七曰习,即做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八曰专,即专心致志,专一博广,静心思虑;

九曰思,即学思结合,勤于思考,学会运用;

十曰创,即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勇于创新。

陶行知先生所传授的序、勤、恒、博、问、记、习、专、思、创十字诀,易懂,易记,易做。正确反映了阅读的客观规律。这也让我联想到今日在读常龙生局长的博文中,所记叙的杨振宁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的名家论坛上,所作的“我的学习和研究经历”主题报告。其中的观点与陶先生是非常相通的。归纳一下大致为:1.要容得下不同的观点,往往相异的见解能够产生出新的观点。这个观点是说,相异才有比较,鉴别。2.学会归纳法非常重要,这才能有血有肉。理论是骨,事实是血肉。3.要学会与人合作,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的理解,古人的智慧不能忘,通俗地说,团结才有力量,才能出智慧。4.确定了目标,就要义无反顾,决不放弃。我的理解就是认定的事,坚持了才能做成,做好。

杨振宁博士说的不止于读书,也指做学问,但无论如何,读书一定要与做事相结合的。

读书是吸氧、补钙,更是健脑、生智的终身之大事,但在与国外人的读书相比,我国的读书在量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因而有日本人说中国人读书比日本人少,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与反思。读书并不是万能,但读书,特别是读好书,绝对不是坏事。尤其是我们做老师的,不读书,怎能为人师,怎能指导学生读书呢?

因此,当下从学习陶行知的身体力行中,我们会得到许多的启发。读书不但要自己读懂,还要用简便的方法,用学生能够接受明白的语言进行表述,这才是真正地读好了书。也才是教师的本分与职责。

4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