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的读书笔记500字
《呐喊》喊出了新文化运动反封建的最强音,站在人道主义、个性解放、思想启蒙的立场上对压制人、扭曲人、奴化人、摧残人的中国封建文化传统进行了最深刻的批判。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呐喊的读书笔记500字,欢迎阅读分享。
呐喊的读书笔记500字篇1
今天,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呐喊》一书,我终于明白了鲁迅先生怎样以笔为武器和敌人作斗争的。
在目录中,我看到了期望已久的《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去读,但结果不太理想。《狂人日记》中虽然读起来十分通顺,但是其中的含义我却不明白。作者总是写:社会上人吃人,甚至吃自己的亲人也不在话下。最后一句:“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这句话的意思我一点也不懂。
但我喜欢《药》这篇,它反映了旧社会时人的愚昧无知,以为吃人血馒头就能治痨病,人就不会死。读到这儿,我深深感到当时的旧社会是多么的落后啊!我也知道了:因为鲁迅把旧社会的情况反映给人民,他让人们醒悟,认清黑暗现实,唤醒自己的觉悟。所以他与敌人成了对手。就这样,鲁迅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他是多么令人钦佩啊!我崇拜他!
我也知道了鲁迅先生的聪明之处:他没有直接写:“中国人民愚昧无知。人血馒头哪能治病啊”而是以铁铮铮的事实告诉人们,让人们自己去觉悟。
我敬佩鲁迅!我也要做一个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
呐喊的读书笔记500字篇2
《呐喊》这本书我们都很熟悉,它是一本鲁迅先生的小说集。本书篇幅不长,有124千字。但其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是精华。
首先,我要介绍一下本书作者——鲁迅先生。“鲁迅”,是他的一个笔名,以其母姓作为首字,“迅”字结尾。他的原名是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混乱、低迷、腐败的年代,但这也为他的伟大人生奠定了时代基础。
整本书中每一篇小说的主题几乎都一样,但鲁迅先生却赋予了每个人物不同的性格,从屈服于沦亡的孔乙己,疯了的祥林嫂,到被斩首的夏雨……他们是旧社会的鬼魅,但却又无可奈何。
别看整本书全在描写社会底层的亡国奴,但鲁迅的本意是呼唤国民,唤醒国民的内心,用自己的呐喊去拯救千疮百孔的旧中国。
旧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需要有人去唤醒他。于是,千千万万的学生和工人走上街头,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振兴中华!驱除鞑虏!”
如今的中国已飞黄腾达,那些“呐喊”仿佛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不!不是这样的。我们年轻的一代人,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别人知道:“我们才是祖国的未来!”
《呐喊》这本书对我们很有帮助,是我们前进的支柱和动力。细细品读《呐喊》,激发出属于自己的能量!
呐喊的读书笔记500字篇3
要说给我印象最深的《呐喊》这本书,应该是第一名,是我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呐喊》,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评价当时的市民。这八个字深深包含着对中国人民的怜悯和悲哀。
文章中,家境贫寒,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孔乙己,社会水平低下,向往上流社会的生活。人们把孔乙己作为嘲讽的话题。孔乙己偷书是因为他想读书,想看书。孔乙己以偷盗为职业。我的腿断了,因为我偷了那个富人的书。孔乙己的死难道不是那个黑暗社会的真实反映吗?不就是当时教育系统的悲哀吗?我看到了当时书生的悲哀。他们能炫耀的是学习,但在世人眼中学习是什么?鲁迅作品中孔乙己的言行不正是反映了当时士人的悲哀吗?
如果你要问我《呐喊》里哪篇文章我最喜欢,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选《阿Q正传》。《阿Q正传》是《呐喊》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出名,是因为他“写出了我们人民的现代灵魂”。阿q的性格极其复杂:单纯而愚蠢,被剥削被欺负,却又不敢面对现实。他对权贵有本能的不满。阿q因为剥削压迫要求革命,因为被愚弄毒害而落后,最后被迫害致死。阿q无法正视自己的地位,沉溺于更屈辱更艰难的生活。这也是老中国人最大的缺点。
我读了很多书,但是鲁迅的《呐喊》还是萦绕我很久。那时候旧中国旧社会那么黑暗,那时候的人那么惨。
呐喊的读书笔记500字篇4
初读《呐喊》,愚笨的我似乎读不懂,不知写的是什么。只知那《狂人日记》中尽是看着让人害怕又厌烦的“吃人”的字眼,如那“赶紧吃吧!”,“食肉寝皮”等等。难道是鲁迅的思想有了异样?以至于把世上的人都想成禽兽,无情的啖食他的血与肉。还是他有更深之意,因种种让他感到可怕的原因而难以直面表达?
为了消除自己的迷惑,我翻了翻资料,问了问同学才知:原来它是揭露当时社会上真种种不可调和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
在《呐喊》这本书中,鲁迅先生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他说过:“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绝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于是作者用了种种方法,去麻醉自己的灵魂。
掌握了这沧海一粟的知识,我便带着似懂非懂的想法继续那让人痛苦的读书旅程了。
当我读到《药》时,里面的故事情节让我惊叹了,原来思想还处于封建时期的人对于生病是多么的无奈与迷信,我,既为他们感到悲哀又为他们感到可笑,试想,“人血馒头”怎么可能会治病呢?也许,这种事情不仅仅是由于他们本身的原因吧!这应该与当时的社会情态有很大的关系!难怪鲁迅先生让我感到:他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呢?原来根由如此啊!
鲁迅先生之所以会写出这种文章,无非是想体现两个字:“批判”,因为鲁迅先生出身于破落的士大夫家庭。他出现从小在课余就喜欢读野史笔记与民间文学书籍,为以后创作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后来因家道衰败,经济极其困顿,使他饱尝了冷眼与侮蔑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认识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没落。这些都促使他对中国的国民性进行深入思考。
从《白光》中我可以体会到当时科举制对人民的残害。文中陈士成连考了十六回,却未曾考中过一次,以至于耳畔常有回音“这回又完了!”当他迷迷糊糊似乎看到了白光时,便拿起锄头往下掘,以至于掘出了阴森森的头骨,这段情节似乎为他后来落湖而死做了前奏。
《社戏》中的情节似乎要好一点了,主要描写的是鲁迅看戏之事,从内容来看,一个有文化的人与着实的农家子弟的区别,似乎在城里读书的人是受到尊敬与爱护的。如“然而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绝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而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由此可见,学问,在乡村孩子的眼中是多么的神圣。
至此《呐喊》已被我简单的看完了,也许,你会跟我一同发现:鲁迅无疑具有一种反文化的倾向。不过,他也是为了唤醒沉睡麻木的国民。这是时代的呼唤,时代的造就,使鲁迅成为我国一代圣雄》。
呐喊的读书笔记500字篇5
鲁迅是一位很伟大的作家,他原名周树人。读他的《故乡》辑一《呐喊》时,我觉得有些愤怒,也隐隐有几丝伤感。为什么狂人日记中会有吃人的事情;为什么孔乙己会做出偷窃的事情;为什么儿时活泼可爱的闰土会脸色焦黄,变得死板麻木;为什么……除了他们自身可能好吃懒做,也有当时统治者的腐败、懦弱的原因吧!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文中杨二嫂非常自私、贪婪。作者在描写她时三次说到“圆规”,衬托出人物性格特点。我认为这几处小细节写得非常妙。“自从我们收拾行李以来,那杨二嫂每天都有来这儿转一圈。”为什么要转一圈呢?肯定是想让我们送东西给她。“说完,她便把母亲的一双手套塞进裤包里,走出了门。”这句话很直白地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与对我自己努力换来的金钱的羡慕、嫉妒、恨……
从小时候鲁迅和他的邻居伙伴一起看社戏,吃罗汉豆的快乐和自由中,我也感受到了几丝喜悦。我觉得社戏的最后两句话颇令人寻味,“但我吃了豆,并没有昨夜吃得那样好。”“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两句话巧妙写出了作者对那夜和小伙伴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的怀念。
为什么能让我理解到了这么多,这么深刻?这些离不开作者的良苦用心。作者善于创新,在对人物性格特征描写时十分细致,以小见大,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真正面貌,这就是《呐喊》。
呐喊的读书笔记500字篇6
鲁迅被誉为“民族魂”,有一次,我有幸拜读了一次他的文章,觉得他的文章清新又带着犀利,令我记忆犹新。
《呐喊》的首篇《狂人日记》是一篇零散的日记组成,作者由狂人的视角写出了当今的“吃人社会”上至易子蒸子,下到徐锡林、秋瑾……狂人看似狂,但在我看来,他却是在那“吃人社会”中最清醒的。他从仁义道德中看到吃人,医生来把脉也视为吃人的前兆!作者鲁迅先生借助狂人的眼光写出了那时社会的黑暗,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统治。
另一篇短篇小说《孔乙己》中“我”以一个酒店小堂倌的视角写了一个封建文人的一生。孔乙己是一个科举制度中的悲剧文人,他穷困潦倒,却不肯脱下一件镶满补丁的长衫。他满口伦理道德,却迫于生活成为一个“梁上君子”。孔乙己是封建制度的悲剧,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酒店中人嘲笑的对象,只好选择死亡。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问题。
另一篇《风波》中写了一个小乡村中七斤一家的风波:革命的胜利让七斤剪了辫子,但张勋复辟又让他恐慌。风波过去了,六斤裹着小脚继续走老辈们的路,道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呐喊》这部有讽刺意味的小说,让我们了解了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生活。它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