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得文网 > 作文 > 读书笔记 >

野草的读书笔记摘抄

时间: 新华 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可以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特别是对重点内容和复杂概念的把握。什么才算好的野草的读书笔记摘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野草的读书笔记摘抄,供大家参考。

野草的读书笔记摘抄篇1

站在书屋里,看着眼前满目琳琅的书籍时,脑海里突然一片空白,在我脑海里不停地旋转着一个问题,我到底该看那一本书呢?手指不停地在书上面一本一本的划着过去,手停顿了一下,是现代散文鉴赏辞典,拿起这本书,给我第一感觉就是:哇!好重!好厚哦!我看得完吗?看着目录表,浏览了一下里面的内容,感觉写得蛮好的。于是在心里面暗暗地下了一个决定,就是你了——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虽然还没看完这本书,不过我对野草这一篇散文,颇有体会。在野草中,作者通过对种子、野草和生命力歌颂的肯定,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重压的蔑视,对民众力量的信赖。揭示了一个真理:民众(野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纷的很多,有的说“象”,有的说“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是的,答案千万种,个个都不一样,但作者却给了一个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答案,那就是植物种子。在我们认识里,种子它是那么的渺小,怎么会是世界上气力最大的?一粒种子所呈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以任何机械力都不能将其完整地分开的致密而坚固的头盖骨,种子却可以分解为例,印证了植物种子的力量之大。接着作者又以人们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笋和小草的生长为例,进一步阐明这个点。“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必定要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钻,它的芽往地面

野草的读书笔记摘抄篇2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后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野草》

一直都很喜欢鲁迅先生所写的《野草》,因为我感觉这些内容都揭露了人的本性,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的黑暗与虚无。

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早已非常熟悉了。从一开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社戏》,最后再到《藤野先生》。我们的课本上几乎每年都有鲁迅先生的文章。我相信,这些文章出现在我们的课本上是有原因的。或许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总是有它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特色。鲁迅先生的文章总是包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我不知是经过怎样的事情才能写出这样的发人深省而深刻的文字?或许是对那个时代不公的控诉,也可能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无奈。我想鲁迅先生当时写《野草》的时候,一定是饱含着强烈的、激昂的感情。

《野草》写于年至年,是一篇散文诗集。《野草》从它诞生时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几乎一致地认为这是现代文学史中一部非常难懂的作品,除了这本书的内容很深刻,很大的原因,也是因为它里面用了很多的象征手法。

《野草》这篇文章它包含着鲁迅先生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无奈以及自我剖析。还包含着生与死、爱与恨、梦与醒、过去与未来、黑暗与光明等各种强烈的思想斗争。

同时,《野草》里面的语言艺术也运用得非常好。鲁迅先生可以使用形象的语言,生动地将作品中的.人物的复杂性格表现出来,这是一种很难得达到的描写境界。并且鲁迅先生也善于选择生动的词句,书写优美的意境,例如《腊叶》中的“一片独有一点蛀孔,镶着乌黑的花边,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视等”鲁迅先生所写的文章中的语言总是这么的生动。除了以上的几个语言描写方面还包括音节方面的韵律,例如在《雪》一文中的“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等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孙玉石曾说:《野草》有如《呐喊》、《彷徨》那些叙事书写作品所没有的幽深性、神秘性和永久性,它在整体上有一种难以解而又可以永远引人沉思的艺术美的魅力。

鲁迅先生所写的这本《野草》我已经读了不下3遍了,每读一次,都会有一种来自灵魂的震撼,读完以后对生活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新的见解。我沉浸其中。

野草的读书笔记摘抄篇3

今天,老师讲了一篇课文《野草》,我深受感动。

你知道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什么吗?告诉你你可能会大跌眼镜,那就是植物的种子!

你见过竹笋的成长吗?你见过被压在大石头下一粒幼苗的成长吗?他们追求阳光,渴望生长,用坚强的生命力顶开了他们头上的石头,将根挤进了身下的石缝。坚强地挺立在了贫瘠的山崖上。

课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科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办法都没有分开它,后来有一个人想了一个办法:将一粒种子放进头盖骨里,给它营养和温度,这粒种子,硬是将一切机械力所无法分开的头盖骨完整的分成了两半。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如此。

我们在生活中不也是这样吗?头上越是艰难,我们越要奋发向上,顶开困难。再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1940年,恰巧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作者夏衍恐怕是想借这篇文章鼓舞人们抗战到底,不屈不挠的勇气吧!

我最喜欢文章最后的一句话:只有那些开始就带着考验来的种子,才能对着玻璃棚中的盆花哄笑。

野草的读书笔记摘抄篇4

《野草》一直没有怎么被大家重视,人们往往都是在分析他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药》、《祝福》,而忽视了对《野草》的研究。

很多著名的作家现在都已经意识到了《野草》的伟大。著名的先锋派女作家残雪就认为《野草》是一部不朽的巨著;是一部一直以来都被世人低估的巨著;是一部在思想层面上可以与《神曲》媲美的巨著。

当然,这只是残雪的一家之言。但不论是否贴切,不论能否得到人们的认同,获得大家的共识,都是值得借鉴、参考的。而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很喜欢、很欣赏《野草》。

虽然全篇《野草》我有半数都没怎么读懂,但就那几篇读懂的文章就已将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狗的驳诘》是对人性的讽刺,因为狗再狡猾,再势力,也不如人那般,懂得区分“铜和银、布和绸、官和民、主和仆”,并且以深谙此道为荣。对此,我也只能长叹,只能长叹而已。这确然是一种悲哀!

《立论》有一种马克?吐温、欧?亨利式的幽默,把中国人的老于世故以及圆滑的刻画得淋漓尽致。说真话要挨打,说谎话有悖于良心,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什么都不说,或者说,不说任何有实际意义的东西。不愿意鲜明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多少年以来,我们一直秉承着这样的理念。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让我不禁有一种读《阿q正传》的感觉,中国人的奴性被描绘的想象生动,跃然纸上。聪明人、傻子、奴才、主人,四种人在我们身边似乎都有写照,仿佛都有缩影,它的现实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而我最喜欢的却是《过客》。这是一篇剧本,一篇有史诗般感觉的剧本,一篇让我觉得荒诞、沉重的剧本。剧本没有多少人物,没有什么情节,可是有一种和读《等待戈多》时相似的感觉。纵然两个作品是完全不同的,可伟大的作品的境界是一样的,都是对人类的终极人文关怀,也可谓是:殊途同归了!

野草的读书笔记摘抄篇5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我读几遍了,头脑仍然一片空白。要是说非得找几个词来概括它给我的印象的话,那就是:旷野,荒原,燃烧。我甚至已经记不清楚《野草》里是否有这几个词,也不想翻书去求证。我想有时候读书不求甚解也好,起码留给自己一个想象的空间。所以我想极力避开人们对《野草》的解读,虽然那会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并且会让我了解到诸多关于革命、荒诞、存在、本体等等之类的伟大意义。我并非不承认或者不赞同人们的看法,只是这些东西看多了产生审美疲劳,甚至产生深恶痛绝之感。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总会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从而做出一些不同寻常的举动来,这样事情就变得有趣了。我很喜欢《野草》,也很尊敬鲁迅先生,他文中所显示出来的荒原意识让我的神经异常活跃和兴奋,以至于在阅读时我完全沉浸在里面的场景里了。不过这个场景仅仅是我自己想象的而已,并非是鲁迅先生在写作时头脑所浮现的场景。但我觉得这并不妨碍我对它的理解,我总是相信有那么一个世界我们从未抵达。这个世界它不应该属于任何一个时代,或者局限在任何一个意义,它因为具有无限的扩张力而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感受。我也相信《野草》除了具有它所该具有的时代和现实意义外,还有一个世界它从未展示,那就是荒原。虽然我们可以根据鲁迅先生的文字进行荒原的场景想象,然而真正的荒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我们所看到的荒原只是被鲁迅先生物象化的荒原,每个人心中的荒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没必要极力去挖掘或者吹捧别人心中的荒原世界,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认识自己心中的荒原。在这里我并不是说人们对鲁迅先生《野草》的挖掘是一种吹捧,我也相信人们对它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与先生所想的是相符的。我只是想告诉自己,人们对《野草》的无限度挖掘只是《野草》荒原世界中一个小小的角落。问题在于,人们都想极力让别人去认同自己所看到的角落。这种想法将归结于严密逻辑的胜利呢,还是思维空间过于狭小的悲哀?也许根本就无法回答。

上面的说法或许过于武断。人们会不禁要问:究竟什么是荒原?什么是旷野?这些词从哪儿来?具有什么样的实际意义?不得而知。太过于抽象了,我们压根无法触摸,又何来的理解?不具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我们把它摆在那又有何用?如果大家非得这样刨根问底,我就只好沉默了。不过我仍然在想,“燃烧的荒原”是否更具有震撼力和吸引力?且不管别人如何想,我先第一个赞同。确切来说这是一种梦境,或者说这种梦境与我心灵深处的梦境是相通的,所以我特别有感觉。觉得特别的兴奋和有意义。说到这里连意义也是抽象的了。我无法解释这种奇怪的念头。这也许就是《野草》在我这里所产生价值,一个抽象的价值,一个抛开了时代和现实意义的价值。我相信这个世界允许这种价值的存在。

看到这里估计大家要么目瞪口呆,要么厌烦透顶了,但我还是要把话说完。《野草》留给我的印象只有三个词:旷野,荒原,燃烧。这个印象不仅仅属于我,它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它让我相信——有一个世界我们从未抵达。

野草的读书笔记摘抄篇6

最近,我们学习了夏衍所写的散文:《野草》从这,我知道了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什么,也知道了小草顽强不屈的精神。

这篇文章主要说了小草坚强的生命力,它所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它身上不管压了多少石块,但是它还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从这里,就可以说明,小草有着那顽强的生命和坚韧的个性。

小草生长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它还是坚持了下来,它是一种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我们应该学习小草那坚持不懈的精神。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应该干什么是要坚持不懈,不能退缩。

野草的读书笔记摘抄篇7

我记得在读鲁迅这篇"颓败线的颤动"的时候,读到最后,竟被哽住而不能读下去。

这篇短小的散文,是野草集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篇,通过一个梦,两个梦境,寥寥几句的对话,寥寥几句心理活动的描写,就把一个感人至深悲苦无助隐忍的伟大母亲形象鲜活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让读者发自内心地要去痛恨人世间的忘恩负义,给予读者的是回味无穷的暇想。

在这两个梦境中,这个母亲有过两次“颤动”,这两次不同的颤动,浓缩了这个母亲几十年的人生,她所有的生活,她所有的情感。

第一次颤动,是在多年前,她为了要养活两岁的女儿,被迫去身赚钱,“在光明中,在破榻上,在初不相识的披毛的强悍的肉块底下,有瘦弱渺小的身躯,为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而颤动。”

她对饿着的两岁女儿说,“我们今天有吃的了。等一会有卖烧饼的来,妈就买给你。”她欣慰地更加紧捏着掌中的小银片,声音低微、悲凉地发抖,默默地抬眼看着破旧屋顶以上的天空。

第二次颤动,是在多年后,她已是一个垂老的女人,她的两岁的女儿,已长大成人,结了婚,还有了自己的孩子,还是在那个小屋内,可是,他们都怨恨鄙夷地看着她。因为他们认为是她让他们没脸见人,还以为是养大了女儿,其实是害苦了她,让她委屈一世,还要带累了他们的孩子。

她听到这一切,她一怔,接着便平静,她开开板门,迈步在深夜中走出,遗弃了背后一切的冷骂和毒笑。在深夜中,在无边的荒野,在没有虫鸟飞过的高天,她想着她这几十年的人生,眷念与决绝,爱抚与复仇,养育与歼除,祝福与咒诅。她于是举两手尽量向天,口唇间漏出人与兽的,非人间所有,所以无词的言语。当她说出无词的言语时,她那伟大如石像,然而已经荒废的,颓败的身躯全面都颤动了。这颤动点点如鱼鳞,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的波涛。

这个女人,这个母亲,一辈子的人生,就浓缩在这颤动中,无比地凄凉绝决,从而更让人心中那股痛恨薄情寡义的焰火越烧越烈。

28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