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得文网 > 作文 > 读后感 >

读爱和自由读后感200字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写读后感需要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因此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思想。写好读爱和自由读后感200字要注意什么?小编给大家分享读爱和自由读后感2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爱和自由读后感200字篇1

放假有几天了,我读了一本叫做《爱与自由》的书,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留意翼翼地仰视他们。”这本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明白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情绪,感知儿童的苦难。

我们都以前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期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然而,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我们不是不想去爱孩子,而是,我们是否具备了爱的潜力……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应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那么,我们所学的幼教专业,自我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即书中提到的“爱的潜力”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39;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我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着成人。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能够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我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潜力,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一样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潜力。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因为爱孩子而毁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让人痛苦了吗?我从<爱和自由>学到的,该怎样爱我的孩子!我才有资格和权利对孩子说:“妈妈爱你!”

读爱和自由读后感200字篇2

《爱和自由》是孙瑞雪的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它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她以往说过“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代替: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务本质的本事,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我……本书将蒙氏思想中的一些关键要素,如精神胚胎,孩子的工作,感觉练习,敏感期,智力的构成等作了通俗化的介绍,并用相应的事例做了说明,虽然有些事例似是而非,但增强了可读性。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句话真的很好地概括了全书的立意。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我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

读完这本书,我们可能会记住一些叮嘱,会改善你的一些行为,给孩子“爱和自由”。但如果内心深处,可能还是把这些作为望子成龙的手段,而不是从本质上放弃功利的想法,充分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生命,有权利做自我的决定,有权利选择自我的生活,并为自我的行为负责,那么这些改良能坚持多久呢?当升学的压力和诱惑摆在你面前,能给孩子多少真正的选择自由呢?

如今,我已经是一位小学教师,对于孩子的“爱和自由”更需要理解和相关的知识。有时候我和孩子们在一齐的时候会忍不住经常问自我,我该怎样让儿童能更加好的学习,更加做到在游戏中学习。我们班的孩子很调皮,有时候会让我忍不住发火,可是我爱他们,爱的那样深切,爱的那样无奈,更让我不明白该如何来应对他们。在那个时候,我就会用一些规矩来压制他们,虽然我也明白这样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并不是很好,可是在爱和自由中,我不明白该如何抉择,那时候的我甚至认为爱和自由不能存在。可是孙瑞雪却不这么认为,她说“因为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她说无人打扰的儿童是作为一个精神自由的人存在的,他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感知到这个环境需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则,他应当采用什么样的姿态。而那些对环境无法感知的儿童是因为他受到的压制太大了,当压制大到足以使他的痛苦时,他不但不能把握这个环境,并且他一旦发现这个环境中没有人约束他,他就开始破坏,发泄自我。

自由状态中的儿童,因为收到了尊重,因为他所有的举止和动作都是依靠于自我的断定,那些不守纪的现象就变成偶然的现象了。可是在我们的国家中,家长还是比较注重孩子的知识和道德,这样我们必然走到了一条歧路上。

原先爱和自由真的能够并存,并且十分重要。爱和自由能够让幼儿在生活中学的更趣味,学的更加自信,学的更加开心。作为教师,让孩子学的开心是最重要的,如果他在痛苦中学习还不如不学。此刻起,我该试着让孩子在自由中学会自我学习,在我的爱中幸福的过完每一天。

读爱和自由读后感200字篇3

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孙瑞雪经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很赞同的。本来嘛,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世界上,对什么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奇,那么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脚等身体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的不足,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顽皮的行为。如果是真的爱孩子,应当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按照自我的想法发展、完善,岂不是更能塑造孩子!

我们成人总是"干涉"的太多,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什么事情都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明白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所以我很欣赏书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以前我也只是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样可能会和纪律以及自律相提并论呢,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我呢?但经过和孩子们生活在一齐我身受感触。首先,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仅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第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感到自我肩上的职责很重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欢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欢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欢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读爱和自由读后感200字篇4

自10月3日收到《爱与自由》以来,我翻看了其中大部分内容。不时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比照。有时这种比照让我很心痛,是愧疚之痛。我对一些教育现象及其本质知道得太迟了。错过了多少教育时机,又造成了多少遗憾!比如昨晚看到的关于“神游”一节。“神游”指胡思乱想,想的跟做的不一样。这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心里想做某件事,却受到压抑,不敢做,转而去做了另外一件事情,或者只是幻想、胡思乱想。这样的孩子何其多哉!昨天下午我带心悦去外边玩“钓鱼”游戏。有个男孩坐在那里用小鱼网捞鱼。他妈妈看见后迅速过来说,孩子,这鱼是让钓的,不能用手捞。说着,夺下男孩手里的鱼网,把一根鱼竿塞到孩子手里:你看,就这样,用鱼竿钓鱼。

那孩子自始至终脸上毫无表情,目光迷离。他的选择权被妈妈的好心剥夺了。他只是想用鱼网尝试一下,却被横加阻止了,而他的`妈妈对此毫无知觉。我们玩了钓鱼以后去荡秋千。一个约5岁的小女孩正在荡,荡得很低。她妈妈显然对此很不满意,就口授“要领”:“宝贝,你把腿往前伸,然后往回缩;再往前伸,往后缩;再往前,再往后。”态度生硬,还有点漫不经心。那小女孩听了并没有多大反应,而是看了我们一眼。我感觉她的眼神里有一种难堪。在一个小妹妹面前被妈妈以教训的口气教授荡秋千,一定让她很伤自尊。经过一番指导,她荡得比刚才高一些了。又荡了没几下,她就跳下来走了。她根本没提起兴趣来。这位妈妈跟女儿说话的语气就像一位严厉的体育教练,不像一位母亲,生硬,没有感情,简直不顾及女儿的感受,甚至还因为女儿动作的不协调而嗤嗤笑了一下。而她的爸爸,就在一边玩跑步机,这一切似乎与他无关。说到父亲,我领着心悦在外面玩,见过好几个父亲,他们根本不管孩子,我是说,不教育孩子。虽然他们和孩子一起出来,但他们不跟孩子交流,不跟孩子一起玩,只是远远地坐在一边看着孩子玩,要么干脆望着别处。好像看孩子只是当妈的事情,他们不需要参与。也许他们认为,当爸爸的只要挣钱养家就够了。我怀疑,这是很多父亲的想法。我真替这样的人难过,他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却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和孩子待在一起。他们没有意识到,父亲在子女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现在生活好多了,但是有多少人真正重视教育呢?学校里有不少孩子,明显缺乏家庭教育。他们对很多事情都不懂,没有规矩,不懂节制。他们的家庭背景,恐怕都相似吧。

读爱和自由读后感200字篇5

说实话,读这本书之前没有听过孙瑞雪的名字,为什么会买它,也已经忘了。估计是之前历次计划要宝宝的时候,从哪里看到了相关的介绍,一时心血来潮就买了。在我翻开它之前,它已经从这个书架到那个书架,挪了好几次位置,连书脊都有点褪色了。

读它是在这两天守着宝宝睡午觉的时候。听着悠扬的《绿袖子》,时不时抬头看看宝宝熟睡的可爱的脸,觉得特别幸福和平静。看到它说在中国,很多声称爱宝宝的爸爸妈妈,都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宝宝的自由,就觉得特别悲哀。宝宝是没有错的,他按照自己的天性发展,大人们却迫不及待地希望他"懂事"和"聪明",很少有几个父母能够给予宝宝充分的爱和宽容,容许他们慢慢地、自由地长大。想起之前带宝宝睡觉的时候,有时候宝宝不知道哪里不舒服,会哭两声,叫几下,自己就觉得特别烦躁,把他转来转去,恨不得他立刻安静,就觉得自己真是特别的没耐性,就像书里写的多数父母,有时候爱宝宝,有时候不爱他,全看他是不是按照自己想的样子来。这真太可怕了,当父母的怎么能这么自私,只想着自己能少辛苦点呢?

书里说,宝宝是有精神胚胎的,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宝宝在6岁之前,就会通过自己的各种经验,发展出独立的,追求完美的道德体系和创造力出来。这是我之前不曾想到的,但是思考之后,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人是如此神奇的动物,那么小的宝宝从出生开始,小小的身体就按照神秘而精确的生物钟在生长,他当然也会有天生的精神胚胎,指导他想着完美的目标形成目标和意志力。只是比起尊重宝宝的生理需求来,认识并尊重他的精神需求要困难得多。在这稍纵即逝的6年里,妈妈会有那么多机会不在宝宝身边,如何能够保证宝宝在传统教育的环境里能够不受干扰的发展自己的人格和智力呢?于是,我又有点沮丧。

上网搜了一下,卖蒙氏教具的不少,但幼儿园似乎只有两家。一个是孙老师在闵行开的,另外一个是青浦的一个私立蒙特梭利幼儿园,看看他们的网站,感觉更像贵族学校而不是真正的蒙氏幼儿园,哎,到底要怎么样才能让宝宝自由的成长呢?

5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