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得文网 > 作文 > 读后感 >

读看见有感400字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通过写读后感,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思想内涵,从而增强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要怎么写读看见有感400字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读看见有感400字,供大家参考。

读看见有感400字篇1

二个多小时的排队,等待,花了40块又在现场买了那本{看见}。换来了你轻轻的点头,微笑着注视着我的眼睛,你说,谢谢。自始至终,你的嘴角都是上扬的。还是那件衣服,还是那样的声音,但我总算看见了你本人,我觉得足够了,这一切都值得。今天写下这篇柴静看见读后感。

18年前,你从这里开始,那时你还是长沙铁道学院会计专业的学生,这个专业从来就不能被分到电台工作。可是你想干这个,也觉得自己能做。你写了封信给妈妈,告诉她你不愿被分到铁路17局带着蓝袖套打算盘。妈妈给你回了一封长信,斥责你,而你却把它扔进了垃圾箱。那时候,你19岁,和我一样大。你说,此后的十八年,每当崔健在北京有演唱会,你都会去听,你说,你最喜欢他的{蓝色骨头},你觉得那就是在说95年的你。“人活着只有痛快加独立才有意义,只要你有笔,谁都拦不住你。”想想自己,总是顾虑太多,想的太多反而没有勇气去跟着心走。上了大学以后更是如此,总是纠结,总是迷茫,总是徘徊,总是迟疑,总是不安。说到底,只是缺少那份豪气。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是选择了以后又会担心,担心就业,担心前途,担心别人的意见,担心自己没有毅力。今天,见了你以后,想明白了一些事。那些浮华的东西,都变得不再重要。不要问值不值得,价值观的事是无法用来讨论的,你只需要问问它对你来说是不是有如珍宝。我想,我终于明白了,也会更有勇气地,跟着心走。

以前看了你采访高秉涵的视频。“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他说,没有明天了,那是种多么巨大的绝望,你无法体会,只能听明白。我们都无法体会。别人世界的悲与喜,我们都只能了解,不能评判。我想,这也是作为记者所必须的。不管你有多么深的感情,你都要将自己置身事外,像局外人一样去描述一个故事,不引领读者,不掺杂感情,你只需要说出事件本身,你也只能这样做。这很难,但是你做到了。

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绝不在云端跳舞,因为我整天仰着头,看到的只有天空。”这句话让我想起了,高中的我们总是在评判这世界上的种种不公和不幸,而实际上,很多时候,那只是“我们以为”。正如你说,“人有时被忽略,被概念,被格式化,这些思维是在无意识之下。”我们以为我们是民主的,进步的,甚至是睿智的。而除了我们以外的他们,在地面步行,带着理解,带着宽容,带着自己的视角,很多东西我们没有看到,但他们都看到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我们不了解,就没有资格评判。关于现实,我们的确有很多不满,但抱怨没有一点用。未来会改善,需要的是措施,而不是仅仅指出问题所在。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大堆一大堆的道理,对理想国的畅想,但是如果不付诸行动,不想办法改革,解决,这些想法就一点用也没有。我们总是爱想那些类似哲学问题的事情,但是抱怨完了这个世界,我们又获得了什么呢?虽然我明白这个世界仍然有那么多的问题,但我再也不是那样的愤青了。

“我就生活在这里,没有完美新世界,没有需要等待的未来,没有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需要通过和谁的比较才能判断自己。要做的就是此时,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我们都长大了,你,我,我们,没有人停留在原地。写到这里,脸上的泪水也干了。我知道,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最美好的时光就是没有经历过的时光。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学会做当下最好的自己,不躲闪,不犹豫,不后悔,不等待,不苛求他人,不希望获得别人的理解和赞同,做自己,也只做自己。有了这种自由,那些原本追求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出其不意地到来。

很欣赏你,但是却不羡慕。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成长。我成为不了你,也不想做第二个你。但是,柴静,正如你说过的,人生无处不相逢。也许,未来的某天,我们会以另一种方式相遇。你说呢?

读看见有感400字篇2

上个学期读过六七本书,最有体会一本书是柴静的《看见》,但是这本书我还没有完全看完,不过已经读到了第十五章(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了。

柴静是一位主持人,但是她的主持生涯和别人大不相同。她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刻意的去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

她在第一章里说:“别当了主持人就是不是人了。”我们可以在电视中看到有很多节目是从演播厅由主持人口述说出的,有的表述能力强的主持人还好,能够让听众看节目的时候如同身临其境,但是,如果表述能力不是那么强的主持人,就不能让听众看到节目的时候如同身处现场一样了。就像播一个地震的新闻,在这本书中第一章里说到的新疆大地震一样,书中讲到,在20--年2月的时候,新疆大地震的时候,柴静就去到受灾现场,她在受灾现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这会儿是在演播室,灾难对我来,只是一个需要完成的新闻,我只关心我播报赈灾的数字而不是流利。”

所以我觉得新闻是需要我们去用我们的皮肤感觉新闻,而不是只单纯的用嘴说出来,而且我们做出来的节目要有人味。这个时候的柴静还在“时空连线”栏目做,读后感.但是在这之后,她就调去了“新闻调查”,走之前,梁健增主任送给她一本书并写了一句话:“在连线中起步,在调查中发展。”这句话也启示着我,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读看见有感400字篇3

昨日凌晨接近1点当当网上下的订单,当天午时5点钟就收到《看见》这本书。

昨日晚上和今日白天,天气晴间多云,我用了大约8个小时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全书405页,速度并不算快。

实话实说,我并不是十分喜欢柴静,因为周围有太多人喜欢她。虽然逻辑有些无理取闹,但这是真实的感觉。朋友中间,我明白有很多人是喜欢她,新闻课堂上教师和同学们也经常讨论她。我觉得柴静拥有这样多的粉丝已经足够了,我不用再跟着搀和了。我应当多关注那些躲在角落里的人,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从而找到些乐趣来。

可是,我必须承认,我还是尊敬柴静的。不然,我也不会在收看“柴静《看见》新书发布会”视频期间,打开当当网选择购买这本书。

这本书中,柴静讲述了自我在央视的10年经历。资料主要以社会热点故事为主,比如非典、家暴、地震、两会、药家鑫案、卢安克等等。透过这些故事,我看到了柴静对中国民权、环境、三农、教育等问题的思考。

中国青年报《冰点》主编李大同写过一本《冰点故事》的书,讲述的是冰点背后的故事,故事写的很感人,至今印象深刻。可是与李大同相比,读过无数言情小说的柴静或许更会讲故事。她的故事虽然没有莫言的荒诞和悲壮,可是竟也让人在不经意之处抹眼泪。最重要的是,柴静的书是在以新闻事实说话,感染力并不逊于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

很庆幸,一个青春期看惯了言情小说的柴小静,最终能够成长为一名富有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精神的调查记者。由此观之,柴静是言情小说爱好者们的榜样。

书中谈到山西的煤炭工业的发展,主要揭露了煤炭经济背后山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当人们在津津有味地谈论着山西煤老板出行如何一掷千金、儿女婚礼何其豪华奢侈时,柴静笔下的故乡山西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压抑感。有官员讥笑柴静,“你怎样不给山西办点好事儿?”柴静回答,“我办的就是。”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铁道部原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因为这句话而饱受争议。柴静在书中也提到了他。王勇平的同事说郝劲松反政府,王勇平却对柴静说:“他(郝劲松)是刺头,可是我们社会需要这样的人”。这句话,有意无意中改变了我对这位前新闻发言人的看法。

书中还讲到了关于抗战老兵历史的故事,其中就涉及崔永元和导演康洪雷对还原抗战历史做出的努力。康洪雷的这段话最动情,说的是他和兰晓龙采访完抗战老兵,回到酒店相对嚎啕的情景,“之后我们在想,哭什么呢?是哭这些老兵壮丽的往事和寂寥的今日,还是哭什么?之后发现,我们哭我们自我的无知,自我的可怜。我们快五十岁的人了,中国抗战这么大块波澜壮阔的史实,我居然丝毫不知,你不可悲吗?”

书中还讲了其他很多新闻故事背后的故事,比如周老虎事件、药家鑫事件、虐猫事件……在虐猫事件中,柴静提到了洛阳籍的摄影师马宏杰,他扒火车、拍耍猴人,真是做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赢得不少人的尊敬。在洛阳实习期间,我曾多次听人谈到他。

《看见》是一部讲故事的书。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成了听故事的人。想想也奇怪,这是个人人都喜欢讲故事的时代,听故事的人却越来越少。但愿柴静讲的这些故事,能有更多的人听到吧。

读看见有感400字篇4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就埋在无意识之下。无意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常常看不见他人,对自我也熟视无睹——柴静《看见》。

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读完了柴静的《看见》,心里的滋味很复杂。我曾以为这可是是一部让我看看一个优秀的记者如何成长的书,而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在阅读这本书时,每一次停顿,我都在思考着自身。

最初明白这本书,是在手机应用one上看到其中的一篇文章《山西山西》。纯美的的开头,让我以为这只是一篇追忆童年的散文。却原先那只可是是引子,引出的是一件让人愤慨痛心的大事——环境污染。而柴静在触目惊心的数据和现状描述中穿插的童年往事,为这篇文章加入了情感,从而拉近了读者与环境污染这件事的距离。环境污染,并不只是书面上的文字,口头上的口号,而是生生吞噬了我们的童年和美梦的近在咫尺的野兽。之后看到柴静的博客《新书的交待》,其中的一段视频深深吸引了我。我想,这段视频吸引我的地方,和《山西山西》吸引我的地方一样,就是一个记者,在用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追寻着一个新闻一个事件的时候,不曾抹去心中的那一点情感。

看完书,再回过头来看那段视频,我才真正懂得视频中的一些话语。柴静在书中引用了很多她这十年来在央视工作、采访的新闻和事件片段,可是她在写这些片段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重复,更不是在展示过去的荣耀和辉煌,恰相反,她一向在诉说着过去的错误和迷失。换言之,她在写的,是自我这十年中走过的路,她自身的成长。这不是柴静对自我生活工作的记录,而更像是一本凝聚着感悟和思考的“心得”。

在阅读中的我,在《看见》这本书中一向在寻找着自我的影子。并不是我的经历与柴静有何相似之处,可是我想,每一个个体,在成长的道路中,不管经历过什么或者没有经历过什么,总有相似的心路可循。初入职场的青涩和倨傲,迷失了自我的慌乱和惶惑甚至想要放弃自我的“出溜”,压力下的或软弱或尖锐,这些感受我们都曾有过。所不一样的是,有些人,在走过了这么多路以后,把自我包裹地越来越深,最终只留下了一个勉强适应社会标准的模糊的影子,糊涂地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而柴静,一次次地放下包袱,越来越走进自我的内心,从而也能够走进更多人的内心。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里一向在重复着两个字——独立。独立地思考,意味着不从众不偏颇。摆脱任何别人的影响,听从自我内心的声音。而更难的,是摆脱“自我”的影响。像“金刚经”里所说的,“念起即觉,觉即不随”。察觉自我的每一个念头,看住他而不是跟随他。在“自我”的影响下,依然坚持独立的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不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不能让自我毁灭在自我的意识,多谢柴静的《看见》,让我自我看见。

读看见有感400字篇5

距离上一次写东西已经过去了3个月了。惭愧,还说自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明明在看书和看剧之间,还是会不由的选择后者,不费脑子,及时的快乐。不过,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在及时行乐之后又会自责起来,哎呀,这样堕落下去不行。于是乎,又想着如何重整旗鼓,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这时,看书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也奇怪,每次开始看书,整个人会逐渐平静下来,丢失的勇气和想法也会在和作者的交流中慢慢回归,一种充实的力量让人心满意足。

这段时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因疫情被隔离、奶奶的离开、对身体的焦虑……好长一段时间,总是被情绪裹挟着,远虑近忧涌上心头。

于是,开始在书里寻找宁静。无意中翻Kindle的时候,看到了柴静的《看见》,感谢作者,给我带来了久违的平静。

1、文笔也能治愈人啊

实话实说,我喜欢这本书。看的时候就像是在听一个人讲述自己的故事,流畅、富有感情而又惊心动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嗯,爱思考,有点理想主义的文艺范,文笔很好,用词精准,总能把你想象中的画面描写的干净又丰满。

不信,你看——

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含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一样。

去看西北的天空,去看明亮的树林,那是永恒的安慰。

西北壮阔,赤金的油菜花开的像河一样。

就算一句简单的写景,我都觉得被治愈了。

2、关于生活的选择,是多样的,也是正常的啊

柴静用一个又一个真实的采访,带我遇见了我未曾遇到过的人和事。

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卢安克的故事吧。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偏远的山村,公益教学十多年,用自己的方式陪伴留守儿童,不计名利得失。他平静的说了很多话,却让我心头一震。

他说,他能够生活在中国,需要感谢他的父母,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

他说,人类大部分的苦都是因为期待的存在。其实,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

他说,教育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情,不管是故意还是不故意。

他说,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一起经历才是真的。

虽然,我依然无法摆脱世俗对自我的限定,房子车子孩子等都将毫无意外的成为人生中躲不掉的名词。但很庆幸,在《看见》里看见了卢安克,有那么一个人,让我看到了另一种人生。

这个世界的人,原来真的是多样的,你可以成为这样的人,也可以成为那样的人,都是非常正常的人。这个世界的生活也是多样的,你可以这样生活,也可以那样生活,都是正常的生活啊。

3、人性是复杂的,绝无单纯的好人或坏人

药家鑫在被执行死刑前,和父母见面了。他对爸爸说:“爸爸,我爱你。我先去投胎了,下辈子我做父母来照顾你们吧!”

忍受了一次又一次家暴后,女人杀死了自己的丈夫。他们对着镜头说:“其实我们不是坏人的!”

还有一个因受贿二十万被判无期的官员,曾经发奋读书,兢兢业业工作的农村人,只是在一个极其平凡的午后,默许了一个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犯罪的行为。

……

看过了这些“坏人”的故事,并没有增强我作为“好人”的优越感,反而内心惶恐起来。那份因害怕父亲责备而试图掩盖失误的忐忑、那份因饱受欺凌而决绝反抗的愤怒、那份扬眉吐气后的傲慢和无知……这些人性中的弱也曾在我的内心生长过啊。如果我站在他们的环境里,是否也会成为一个“坏人”?不得而知。

如何抑制住内心的“恶”生长?我想到了“平衡”二字。不必抑制,接受它的存在,并灌溉内心的“善”。两种力量共生,也许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吧。

4、距离非典原来已经18年了

柴静在书中记录了她作为记者眼中的非典。刚好,看书的我正因为新冠被隔离在家。很神奇的感觉,18年的时间屏障好像消失了,透过文字,结合当下,那场我几乎没有印象的战役也变得无比清晰起来。

一样的无力、一样的萧瑟。病毒的卷土重来,人类的拼死抵抗,并没有因为时间推移而有所不同。当然,还有医者仁心的无畏,感动依旧。

体会过“只要你健康回来,就算倾家荡产也无所谓”的心情后,人真的会发生转变吗?必须承认,还是很难吧。因为,在前面摇旗呐喊的旗帜还在那里,脱离大众的轨道和节奏,对个体而言,真的很难。

天啦,我居然走过了18年之久,看这段故事给我最重一击的居然是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老掉牙的作文开头,居然是真的。

5、一个人的成长,一群人的故事

18年里,还有柴静作为新闻人的成长。从最开始的新人一个,到后来的瓜熟蒂落,必然要经历雨打风吹。

关于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价值使命,在她的文字里,反思过很多次。还有关于自我的思考、人性的探究……她一定是一个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人。

她也一定是一个行动派吧。一个现场一个现场的跑,一个调查一个调查的做,走出了经验,也走出了职业的底气。

很羡慕,有那么一个事情,能让人18年跌跌撞撞不放弃。更让人羡慕的是,在她身边的那群人。编导、摄影、主持人,是共事伙伴,更是一路扶持的朋友。在《远见》这本书中看到过这句话:我们不仅要找到热爱的工作,而是要建立热爱的生活。

在《看见》里的那段时间,与其说是一段工作旅程,不如说是一段火热的生活。柴静和她的朋友们,看北方的天、趟南方的河,在医院在灾区在监狱……一个人的成长,一群人的故事。

不说了,慕了。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事情,并刚刚好的遇见一群人,是战友,也是朋友。

50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