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得文网 > 作文 > 读后感 >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900字

时间: 新华 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者在接触某篇文章或书籍后,从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中,写下的对文章或书籍的总结和评价。写好桃花源记的读后感900字有什么技巧?这里给大家整理桃花源记的读后感900字,方便大家学习。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900字篇1

文章的作者陶渊明,关于他,应当说是历史上的一个名人,不仅因为他为我们留下了美丽的诗文,最重要的是他的品行,“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安贫乐道”这已成为历代知识分子心中的高风亮节。其实作为陶渊明来讲,何尝不想“兼济天下”,只是因为晋朝时的黑暗,司马兄弟视正直的知识分子如洪水猛兽,一再地镇压打击。这才使陶渊明走上了“老庄之路”正是他弃官为民的这段时间,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流传至今的诗歌,散文,这些已经成为我们文学史上的宝贵遗产。

一个是不为世人所知的“桃花源”,另一个则是不为桃花源中的人所知的“汉与魏晋”作者没有在文章中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是如一幅白描的画卷,展示给读者,孰优孰劣,全在读文章的人。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迹可寻。

由于“武陵打鱼人”的进入,使得桃花源里的人知道了外面的世界,那麽,他们是羡慕那还是想往,其中有一句话可以表明他们的态度:“此中人语云:不足与外人道也”由此可见,他们并不想让外面的人知道他们,实际上就是表明:他们并不愿意走出去。由此,作者的立场显现了出来。

“比较”或许是人们普遍的心态,正是从有了这篇文章开始,不知有多少人把他们生活中的世界与“桃花源”相比,结果越来越多的人将“桃花源”看做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更有甚者,认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与马克思描写的“共产主义”相差无几,只是“物质”贫乏了一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作者描写桃花源的本意,实际上是对自己生活在其中的现实社会进行了鞭笞。而我们从历史的记载中,也可以得出“汉朝”尽管创立了一个强大的封建社会,但是有多少无辜的百姓死于战乱中,多少英雄豪杰死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规则里;魏晋更是充满了权利的争夺,以至于“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与其生活在一个这样的乱世,真不如终老在桃花源里。

常见有的朋友,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提将出来,做一比喻,来讽刺那些“孤陋寡闻”“不知道外面还有更美好的事物”的人。细细想来,这种比喻实在是与原文作者的主旨不符。作者之所以写出这篇文章,并不是讽刺“桃花源里的人是井底之蛙”恰恰相反,它告诉人们,汉朝与魏晋的人们没有福气生活在“桃花源”里实在是一种遗憾啊。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900字篇2

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后,我的灵魂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他走进那个人间仙境。那里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有的只是快乐和谐的生活。我经常幻想着那样的人间仙境。

但这仅仅是幻想,当回过神来,就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因为现实中的世界距离那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相差甚远。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明白了关爱森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带着弟弟到室外散步,我们沿着荷花塘走过,微风拂面,淡淡的荷叶清香中夹着柏油的气味,原本令我心旷神怡的舒适感一扫而光。这时我想到这附近的一片竹林,如果它还存在,那么还可以闻到竹叶的清香呢。可是,现在大部分的气味都被尘土的气息所代替了。当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工厂越来越多,排放的气体严重污染了环境,还有各种车辆排放的尾气,使原本就污染严重的环境雪上加霜,想起这些,心里一阵遗憾。

夜幕如期降临,我和弟弟沿着原路返回,弟弟突然停止了脚步,我问他:你怎么不走了呢,天快黑了。他指着一只打转的鸟儿说:姐姐你看,是小鸟,好可爱呀,也在做游戏吗?我说:可能是吧。他想了一会儿,看着我说:怎么只有一只呢,其他小鸟呢?它是不是找不到妈妈,找不到家了?晚上会害怕吗?面对他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愣了一下,不知如何作答。观望四周,这里原本是一片茂密的竹林,后来为了造路、建房,竹林变成了柏油路与居民区,或许这只鸟儿正如我弟弟所说的那样失去了家园,无家可归了。

晚上,我躺在床上,弟弟的问题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失去了家园的何止是这一只小鸟呢,有多少小动物无家可归,有多少动物濒临灭绝或苦苦挣扎在生死边缘,这都是人类所赐。

渐渐地我开始进入梦乡,我仿佛变成了刚才所见到的那只鸟儿,来到了一个人间仙境,这儿晴空万里、山清水秀、我在这蔚蓝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往下看,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四季如春的气候,在阳光的照耀下,花儿显得分外鲜艳。这里的生活非常和谐,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分四季的辛勤劳作,享受着劳动与大自然的喜悦。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900字篇3

小时候偶尔听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对详细资料并不知晓。只是对那完美的景象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已经成为世代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梦想社会的追求。

他写这个虚构的故事是为了寄托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他对完美生活的向往。他是个归隐之士,在写这篇诗作的时候已经离开尘世过隐居农村生活十余年了。他出生寒门,少时虽有抱负,却壮志未酬。他从懂事起就经历了很多的社会和政治上的变迁和纷扰,社会的伪诈、污秽、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愤懑。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气攀附权贵,因而与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之后辞官归隐田园,过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朴生活。

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呈此刻我们面前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作者的手笔简练易读,妙笔生花。简单的几句话,就生动的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心旷神怡的景象,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无限的向往。《桃花源记》的主体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乱”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由此产生的对梦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作者经过形象地描述,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活力,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最终,作者更用悬念的手法,暗示这样一个完美无瑕的梦想境界,是虚无的,只是作者对自由和极乐世界的追求。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欢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900字篇4

“陶渊明在晋朝写了桃花源名扬千百年陶渊明梦桃花梦里的事美丽诱人又伤悲”这是歌手“腾格尔”,专为我家乡的景点“桃花源”所谱曲。早在1600多年前,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留下了《桃花源记》此着名诗篇,为世人所创造了“世外桃源”这个甜美的世界。

我想看到此处会勾起大家对于桃花源的美景的遐想了吧。那么就由我带领大家去领略桃花源的盛世之美景吧!步入景区大门,印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溶洞,足有十于人垒成人梯一般高度,涓涓的细流沿着溶洞顺势流出,这河水虽没黄河般声势壮大,却如小河淌水流进似水人家,潺潺的流水,好似一股清泉淌进人心。山洞口被茂密的大树围绕遮掩。而穿过这个长达50米的溶洞,豁然开朗,这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桃花林被四周的高山环抱着,好似襁褓里的新生儿被柔被所环绕。当新春来临时当你步入来到桃花源中,便会见到桃花争艳的情景。

绚丽的桃花怒放着,似粉红色的海洋。小路拾级而上抵达桃林中,一股沁人心脾的奇香会随着微风幽幽地攀附在上你身上。微风拂过,桃花林中下起了粉色的花瓣雨,如诗如醉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此处的桃花不似于牡丹的娇嫩,又没有玫瑰的妩媚,没有腊梅的坚韧,但它却总能让你沉醉。传说孙悟空看好了,这片风水宝地,就在王母娘娘那儿,偷来蟠桃树,把种子撒在了这里。所以这里的桃花非同一般,有过于其它地方的桃花之美丽。

伫立于桃花林中赏桃花之后,继续沿路前走,便有一条由桃树环抱的湖。湖的正中间修建了古色古香的而又别致精美的凉亭,时不时会有游人在亭下乘凉、休息或是观赏周围的美景。若是你站立起来,在碧绿湖面的倒影上,你便会体会到几分“水上桃花红欲燃”的美感。湖中的鱼儿围绕着亭子四处觅食,为这静谧的湖面添了几分活力。

大约再走五六分钟,就可以看到一些古代人使用的用品。譬如:织布机,锯子,蓑衣,镰刀等我们闻所未闻的生活用品。而在这些工具的旁边,还有一些惟妙惟肖的雕塑,创造者用巧夺天工的手艺将当代农民辛苦劳作的样子,表现的惟妙惟肖,真是应了那句话“锄禾日干午,汗滴禾下土”。

游览于桃花源,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那桃花盛开的繁荣,更是那劳动者对于我们现在富饶生活的无限付出,此次之行令我受益匪浅,铭记终生。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900字篇5

但后来也就理解了他,任何人在进入桃花源之前,已被赋予了各种社会角色,被种种情感责任束缚捆绑,不能做到全然放下忘我。果然,后来作者写道“既出,得其船”。美景再留恋,可总不能忘了回家的路,远方一家老小一直在翘首等待着回家,他出了桃花源,看到了搁浅多日的小船,落满了俗世的浮尘。他想起家人,于是奋力拨动摇撸,船儿箭般地飞快地载着他走远,他又恢复了本来的职业——武陵渔人,也恢复他本来的角色。只是,他也是留恋的,想鱼与熊掌兼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甚至回来后,“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么美丽的景色谁不想去一饱眼福,亲自去看一下呢!果然,太守兴奋得心花怒放,“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一路上“寻向所志”,可是“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就这样,再也不会出现了。

这使我想起了一对相爱四年最后却终因各种琐事而分手的恋人。他们大学同学,郎才女貌,毕业后,女方义无反顾地跟着男生来到他老家,在他家乡同一企业先上着班,两人计划着考公务员。两人同时复习,互相鼓励,男孩父母对女生也非常地关心照顾。可是,一年一度地考试,结果是男生考上了县城质监局上班,而女生以二分之差没有进入面试,女生暗下决心再努力学习。只是没想到的是,男生上班后,很快地爱上了同单位的一个女孩子,家庭尚好,而男生父母非常支持儿子找个工作稳定的当地女孩子谈恋爱。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那女生也慢慢发现了,灰心绝望,一怒之下搬出男孩家,继续刻苦备考,幸运的是,女孩竟考到了省机关单位。男孩得知消息后,痛悔,想着那温馨的往事,可是,女孩去意已决,覆水难收。寻觅所得,不是一路坦途,坚持着,总有豁然的光亮。也许,这个男生少的就是这个,他走进了自己的桃花源,却以为是一篇乱草地,实在让人叹惋。

最后作者以“遂无问津者”结束全文,让人怅然,也许每人心中都有自己向往的桃花源,美好的景色可遇不可求,遇到了,一定要珍惜。别等到一切都难以寻觅,再费心探索,桃花源已消失在滚滚红尘中。

《桃花源记》给与我们的不仅仅是世外桃源的痴想,还有吟诵千遍而不厌不倦的精神享受。我喜欢《桃花源记》。

44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