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得文网 > 作文 > 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500字

时间: 小龙 读后感

一本受广大读者欢迎的《撒哈拉的故事》就浮出水面了。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收获知识,还会有所感悟。我们了解到了撒哈拉威人的独特习俗,也看到了沙漠中的真善美。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欢迎查阅!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500字篇1

一张照片带着前世的乡愁,一次邂逅拥着半生的悸动。佛说:”前世五百次的擦肩而过,换来今世的一次相遇。”她笑着扑进大漠的怀里,或许不止五百次的擦肩而过,更为五百次的相遇、相识、相知与相爱。

当迎面吹来的黄沙落到她脸上,她知道,她终于与这个多年的梦中情人相遇,与它相守。

在这片大漠上,没有华丽的服饰,精致的家居,有的只是粒粒黄沙和那烫人的热浪。一望无际的大漠是他们爱情的见证者,三毛用她的爱一点一滴筑建她和荷西的家。

生命从来就不是轰轰烈烈的展现,它是细水长流的欣欣向荣。在这广袤无垠的沙漠上,演绎着一场场悲欢离合的故事,落日的恢宏见证着撒哈拉人一代一代的生老病死。在大漠深处,根深蒂固的陋习禁锢着婚姻的可笑,禁锢着哑奴的自由。

在她喜爱的这片土地上,并不是时时都是洋溢着欢乐。“荷西,荷西——”三毛急促的嘶喊似乎把撒哈拉的天空扯开了一道口子。在这片天空上,这片土地上,看着逐渐陷入沼泽的爱人,她发出了绝望的叫喊。但任凭她怎么喊,回应她的只有寒冷的风刮过的声响。她很快就意识到了,只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才能去救心爱的人,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伴随着最后的一抹夕阳消失,月亮升起。撒哈拉这片大漠,像个调皮的海绵,把它一早上积蓄的热量都返还给了大自然,剩下的只有刺人的寒冷。

荷西担心这无情的寒风会伤到他心爱的三毛,便劝她放弃,等到早上找人一起来救他。可大漠的温度会给予三毛这个机会吗?不,不会的,三毛很清楚。这也是为什么她不论怎样都要救荷西的原因。最后,或许大漠也被他们的爱感动了,让他们摆脱了死亡的邀请。

在这片平静的土地上,一个小小的病都会在不经意之中夺取人的生命,但在这片枯燥乏味的大漠上,依然有人为之深爱。沙仑,这个木讷的年轻人,一直等待着他的妻子,他梦中的温柔之乡。可到头来这一切只是空想,沙仑一直都明白,可他甘愿抓着这泡沫,奔向远方去寻找爱的殿堂。读后感·人说沙漠是枯燥的,但在三毛眼里它是固执的。荒凉,死寂,无喜,无悲的沙漠静默地等着。终于,它等到了知己,同固执的撒哈拉威人一起,扎根于沙漠深处,一起看远方的落日。

三毛有幸遇见了大漠,大漠亦有幸遇见了三毛。在这片土地上,有悲,有喜,有不幸,可不论怎样,这都是生活。就如同她自己所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这么一遭!”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500字篇2

看完三毛的《撒哈拉饭店》和《结婚记》这两个故事,我们都无比羡慕三毛和荷西之间的爱情。

有人说倔强不过三毛,深情不过荷西。

三毛追求独立自由,喜欢无拘无束,我行我素,三毛即使结婚依然不会放弃独立的人格和内心对自由的渴望。

荷西对三毛说:“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个性和作风,我何必娶你呢!”

三毛追求自我的独立人格,她一直都喜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荷西爱三毛也懂得尊重三毛,无论三毛做什么事情他都支持她。

三毛说要去撒哈拉沙漠,本来打算服完兵役就去航海的荷西为了她放弃了。荷西不声不响的提前到撒哈拉沙漠找了工作租了房子,为三毛在撒哈拉提前安排好一切等着她。

荷西真的很爱三毛,为了三毛他愿意陪着她去撒哈拉沙漠居住,为了三毛他愿意为她扫除路上艰难的障碍,让她能够轻轻松松的来撒哈拉。

什么是最好的爱情?大概就像荷西这样,只要是她的选择,他就会义无反顾的尊重她,理解她,支持她,陪伴着她。

荷西想要三毛留在自己的身边,他认真坚决的对三毛说:“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边,只有跟你结婚,要不然我的心永远不能减去这份痛楚的感觉。我们夏天结婚好吗?”

看到这里我不禁在想,荷西对三毛的爱到底有多深?三毛不在自己身边他就会感觉到内心强烈的痛楚,我想他是特别害怕失去这位像风一样的女子吧。

只要跟三毛结婚了他才会感到踏实,他才能每天陪在三毛身边看着她快乐幸福。

荷西跟三毛在撒哈拉等待了三个月漫长的手续时间,两人如愿以偿的结了婚。

结婚当天,荷西送了三毛最喜欢的骆驼骨头作为礼物,惨白的骨头很完整地合在一起,一大排牙齿正龇牙咧嘴地展现在眼前,眼睛是两个大黑洞。

三毛兴奋极了,口里啧啧赞叹:“唉,真豪华,真豪华。”心想荷西不愧是我的知音。

爱一个人最好的表现不过就是知道她喜欢什么。荷西为了让三毛开心,他特地去沙漠里不怕累的找到这副骆驼骨头。

真正爱一个人的时候,甘愿为她付出一切,只要她开心那么所做的都是值得的。

荷西和三毛婚后的琐碎生活也是极为有趣,平淡的生活里在撒哈拉被他们过的有滋有味。

三毛虽然痛恨做家务事,但是她觉得下厨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下厨对她来说是一种艺术欣赏。

荷西没有吃过中国菜,三毛就用家人寄来的食品做了一道粉丝煮鸡汤。荷西就会凑过来问三毛这是什么东西,三毛就开玩笑说这是“雨。”

第二次三毛做了一道粉丝,叫做“蚂蚁上树”,将粉丝在平底锅内一炸,再撒上绞碎的肉和汁。

可爱的荷西不知道这是什么做的,他充满惊奇的问是白色的毛线?还是塑胶?

三毛开玩笑的配合他说是钓鱼的尼龙线,中国人加工变成白白软软的了。

有次三毛趁荷西快下班了,三毛就把猪肉干用剪刀剪成一小块一小块放进在瓶子藏在毯子里,意外被荷西发现了。

三毛故意说这是中药,荷西正好鼻子不通就吃了一小块感觉甜甜的,就问三毛这到底是什么。

三毛没好气的回答这是喉咙片,荷西就怼她说:“肉做的喉片?我是白痴啊?”

看着荷西跟三毛的相处方式,令人觉得愉悦又有趣。荷西一向知道三毛喜欢胡说八道,他也是极为配合的陪她演戏,真的让人觉得两人幽默风趣不已。

最好的爱情不过就是彼此互相懂得,无论你喜欢做什么,无论你要去哪里,我都会陪你一起疯,一起闹,彼此温暖,共度一生。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500字篇3

前段时间读了《撒哈拉故事》,这也是我看的第一本三毛的书。

看完之后,我就隐隐地想写点什么,但我只看了她这一本书,即使全是叙述性的文字,也只代表一个时期的三毛,而同时吸引我的也是写下这些文字的人,所以钱老关于鸡与蛋的比喻于我是不适用的。

花些时间搜集资料,也看了一些访谈之类的乱七八糟的东西,我才算对三毛有了一些了解。

年龄越大,就越容易对事物失望,甚至绝望,而《撒哈拉的故事》里的三毛,却不是这样,有人看了她的书之后,称咱她为沙漠里的东方玫瑰。

全书大多是她与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里的生活以及所见所闻。很少有所感,是的,三毛只是讲故事,她的故事平凡而又动人,像一首欢快迷人的钢琴曲,兜兜转转,一不留神就把读者带入了她所独有的节奏。

重新回忆那些故事,我又不可避免地伤感了起来,我想到了现实的结局,荷西先她一步离开了,两人没能携手到老。可这些当时的三毛不知道啊,她依旧将沙漠中的苦乐记录下来,依旧把生活的琐碎化为文字里的优雅,依旧活得有滋有味。

最好的方法是忘却,只有放下一切,才能读出真实的感动。

写到这里,我还是觉得应该换一种欢快的基调来继续下去。

三毛倔强地扎根于沙漠,而这枯燥的生活,却因荷西的陪伴变得不一样了。

《沙漠中的饭店》与吃有关,塑造了一个有些童真的三毛。

《悬壶济世》则是讲了三毛用自己所带的药物来帮助当地人治疗一些小病的故事,因为撒哈拉威人《文中对当地人的称呼》原始的生活方式,三毛药效果特别好。可最后红药水却被一群妇女要去涂在脸上手上,然后跑到阳台上跳舞,我真的给逗乐了。

搬到沙漠之后,三毛渐渐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芳邻》讲的是夫妇俩和撒哈拉威人邻居们之间的相处。芳邻,芳邻,看了文章我才知道是反话。撒哈拉威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在我们看来应该是不可饶恕的吧,不洗澡,疯狂地借东西,也不顾忌别人的感受,种种种种,可这些最耗费热情的小事,却在三毛的笔下有了率真可爱的一面,比如某天三毛打开门,发现门口有一头小山似的死骆驼,然后旁边那个小孩说,我妈妈说,放你冰箱里。她看了看自己鞋盒大小的冰箱叹了口气;又比如经典的“飞羊”事件。

素来听闻沙漠里的人不洗澡的三毛偶然看到了洗澡的广告,便兴冲冲地去看了,结果被吓得不轻,便有了《沙漠观浴记》。

《爱的寻求》是一个当地人飞蛾扑火式悲壮的爱情。

《素人渔夫》是两人商量着去打鱼卖鱼,累了一番最终却一无所获。故事结尾,三毛坐在门口又哭又笑起来。

两人刚搬来沙漠,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白手成家》讲的便是两人布置新家的事。我觉得三毛是像蒲公英种子一样的人,漂泊,却又异常坚定,扎根后迅速地生长。正是因为消除了现代文明的隔阂,才更加懂得了爱一切。看着屋里每一样东西都是自己亲手布置的那种满足感,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在这之后,我又去看了《雨季不再来》,三毛学生时代的作品。

通过意外看到的读者去见她的描述,我看到失去荷西后的她依旧平静活着,依旧活得平凡而诗意,文章却又在多个细节处揭露了她的哀伤。即使活得再张扬,她也只是一个失去挚爱的女子啊。

不过我相信,那流过泪的地方,也终会融化成温柔的笑意。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500字篇4

自由的三毛,自由的《撒哈拉》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我每想你一次,天上便落下一粒沙,从此便有了撒哈拉。”

很早以前读到这个句子时,便被包含其中的深情深深震撼。该是怎样的女子才写得出这样绝美独特的句子?直到翻开了这本《撒哈拉的故事》答案才渐渐清晰起来。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读她的第一本书,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平实的描述,却有一种让人心安的作用,书中描述的撒哈拉沙漠上的异域风情与三毛夫妇在沙漠上情趣十足的生活让人神往,如此一个与众不同的女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普罗大众心中都有却未有勇气去追寻的梦,去追寻的自由,那样的文字,让人百读不厌,难以释卷。

在整本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有两处情节。

在那个荒山之夜,荷西陷入了泥潭。三毛又急又怕,费尽心思想要把荷西拉上来。她看到了人,想要去求助,却反而引来了强盗。那一晚,她在荒凉的沙漠面前,显得多么的无助,如一颗沙粒般脆弱而渺小。然而三毛是聪明的,她没有放弃,她把车子的轮胎卸下,扔给了荷西,让他紧紧地抓住。然后将自己身上的长裙撕成一条条布,系紧打好结,靠着这细细的布条和自己全部的力量,终于把荷西拉上了岸。当荷西恢复知觉,他们紧紧相拥时,我能感受到那是爱的力量。是爱支撑着她,让她有了不可思议的力量。

全书中最让我揪心的是《哑奴》那一章。当地的财主们肆意的虐待压榨奴隶们,利用他们来为自己挣钱。一次偶然,三毛认识了一个哑奴,他没有名字,也不会说话,但他又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三毛给了他钱和许多吃的东西,哑奴非常感激。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回报,他会偷偷地把新鲜的蔬菜放在三毛家门口,他会帮三毛补漏了洞屋子……他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来表达对三毛的感激。但三毛却很内疚,因为她只能给哑奴物质上的帮助,却不能改变他的生活和命运。临走的时候,三毛把一条彩色的地毯送给了哑奴,哑奴拼尽了全身力气,挣脱了枷锁,把彩色地毯给了妻子和孩子们,他们泪流满面,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或许每个人都向往过流浪,可是那不过是年少轻狂时不食人间烟火的想法,因为要面对生存的困境,总会发现流浪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美好,然后呢?失望?厌世?颓废?这些三毛都没有,撒哈拉并不是她想象的撒哈拉,可是她从来没有改变过对它的爱,将她的青春献给它,无怨无悔。从没有从她的文字中看到一点埋怨的痕迹,她镇静地、勇敢地、怀着一颗美好的心,忘记了恶劣的环境,而被那广袤的自然,美好的沙漠风光深深的吸引。对自由的追求是任何事物都无法磨灭的。

她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去爱,即使爱把我毁了,我宁可拥抱一个血肉模糊的人生,也不要白开水一样的空杯。”是这句话让我懂得了人生应有的价值。不甘于平庸,宁可做为飞翔而累死的大鹏,也不要做安稳舒服的燕雀;不甘于原本拥有的,去争取,去奋斗,做一个有梦想的人,更要做一个勇敢执着的追梦人!要勇敢地追求自由,不要让外界的纷纷扰扰来阻碍我们追寻自由的步伐。

是的,在三毛眼里自由是无价的,但于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在21世纪的今天,_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便有“自由”二字。正如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非的诗歌中所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不知鼓舞了多少人勇敢地去追寻自由。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虽说不必忧虑战争对我们自由的危险,但是真正的自由并不是说不被压迫就行了,我们所追求的是心灵、人格、梦想的自由,不受束于其他人的思维、行为,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敢于向所谓的权威说不,遵循自己心中的理解;需要敢于创新,勇于创造。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在身体、思维、行为、精神上的自由。

23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