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师表读后感1500字参考
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出师表读后感,欢迎查阅!
前出师表读后感1500字参考【篇1】
我不是个专业的文学评论家,不会字字珠玑环环相扣的评论段与段、句与句、词与词的关系,文化水平更未达到研究语句翻译、词句鉴赏。也许我的感受只是我一厢情愿,但是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作者真正的感受。
我在学这篇文章的时候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会冷不丁的出现这样一段话。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如果除去这一段,出师表全文是对刘禅的告诫与教导,上下文也能连上。再说当时情况是“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危机关头多提些建议,多出谋划策不是更有实际意义吗?
后来我想,诸葛亮,这个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小说中都如神一般传奇的人物,只不过一直都活在记忆中而已。
我可以想像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是怎样的境遇。他少年时便才华横溢,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他才华显著,当时的人却都对他不屑一顾,只有好友才相信他的才干。他希望得到认可,却有苦无机缘。他知道,他只能等,等到一位真正等发现他的才能,尊重他的才能,认可他的才能的人。
所以当当时的风云人物刘备到来时,他心中的欣喜之情可想而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刘备就像是他宿命中必会相遇的的人一样,在他二十六岁,正值盛年之时,来到了这破旧的草庐之中。
或许是对新主的小小试探,“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之后便是流芳后世的隆中对,诸葛亮此时才真正洋洋洒洒吐出了他对当世时局的见解。他的才能,在此时,真正如同宝石般散射出耀眼的光芒。刘备的“善”之一字,使他与自己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善”,是,对,好。翻译成汉语也许译法不同,但对于诸葛亮来说,这样的认可,这样一个君主的认可,就像点亮了他的人生。
我也能想象出他的内心感受。“由是感激”,因为这感动奋发。这个人,这个甘愿屈尊就卑三次到他的茅庐中拜访他的人,这个能倾听他自己的见解的君主,这个甚至不顾兄弟的不悦,愿与自己称兄道弟的知音,就是自己今后的主人,他甘愿一生为其奔走效劳。这才有“遂许先帝以驱驰”。
他并不是刘备三兄弟之一,在关系好到能穿一条裤子的刘备、张飞、关羽三人之间,他这个后来者的位置总觉得有点尴尬。但屡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与刘备几经征战,出生入死,同甘共苦。有时也留在巴蜀,整顿内政,让刘备没有后顾之忧。岁月流逝,这样的生活整整持续了一十七年。在此期间关羽败走麦城,张飞得知后整日借酒浇愁,殴打手下,终被自己的手下杀死。刘备悲愤之时不顾他人劝阻攻打东吴,大败。 转载请保留
在白帝城,刘备临终之时托孤于诸葛亮。此时的刘备颠沛潦倒,已是年逾六旬垂垂老矣的将死之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明明是试探。刘备毕生的愿望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刘氏江山,怎么会交到诸葛氏手里?当他用沙哑的嗓音命令刘禅对诸葛亮“事之如父”之时,诸葛亮眼前仿佛出现了他与刘备相遇、相识、相知、同甘苦、共患难的全过程。
聪慧如诸葛亮,怎么会不懂其中的含义?多么讽刺,他一生甘愿为其效犬马之劳的人,在临死之时,作为一位君主,为了大汉江山,给了为自己几经生死的忠臣,一个试探。原来,他如此处心竭虑十几载,还换不回自己追随之人的小小的信任。
他仿佛又看见了在自己的破茅草屋里于刘备初遇的场景,那时的他还是白衣青丝,才华横溢的风流才子。但现在,十七年,让他尝尽了世间苦辣,一头青丝早已被岁月折磨的斑白。他想起初时对君主的钦慕,对未来的渴望,对于自己的君主并肩作战的欣慰,与刘备三兄弟在征战中培养出的深厚情谊。原来,即使被伤害,他也无法离开刘备,无法放弃辅佐后主刘禅,完成刘氏的千秋伟业。
于是他才道:“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又是岁月匆匆,五年间,诸葛亮整顿蜀汉内政,辅佐着昏庸的刘禅。每每午夜梦回,过去的种种交织在一起,此时的自己,才不像是世人称颂的如神灵一般的诸葛亮,而只是秉持着最初“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的执念,支撑着自己不要倒下,一步一步兴盛蜀汉的可怜的人。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短短的感叹,却跨越了他近半的人生。
人说:“诸葛亮善治国。” “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真乃天下奇才也。”“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但是,至少是我认为。这样的诸葛亮,这样流芳百世,恍若神人的诸葛亮,不过是秉持着最初的执念,硬撑着自己一步一步走下去的人。
最初是怎样的东西,我一开始完全不能明白。只能模糊的认为,最初是羁绊人最深的记忆。
当一些事物改变的时候,我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它原来的样子,然后感叹一声“变化真大啊。”当一个人改变的时候,我们脑海中也往往会出现他最初的样子,或许情谊已被岁月消磨殆尽,但是最初的场景就像是美好的执念一般无法忘怀。我们会纠葛在最初与现实之间,甚至即使现在的人变化有多么大,即使也许自己眼中的最初在别人眼中不值一提,但是就是这样的最初,这样在脑海中经年不变的记忆,拉扯着自己,即使一次次被伤害,一次次失望,也无法逃脱记忆的追捕。
前出师表读后感1500字
前出师表读后感1500字参考【篇2】
苏子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岳少保亦书:“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上先生文辞、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
余尝遍观诸葛之文,每读至此,亦唏欷不已,终日心有戚戚焉。然细细思量,乃恍然悟之。世人皆知孔明之智者莫能及也,亦知孔明之忠莫能及也,故读“出师一表真名世,长使英雄泪满襟”,千百年来,莫不涕泣零零也。余以为:先生文章,虽有所赏;先生之心,虽照日月;先生之情,亦可谓流贯四海;然先生之智亦难如众之云云耳。君若不信,举此表所云,固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之意,然若论其人,则易为忠丧智,而愚若为木也。何为哓哓者也,究其缘者,是以众人之惑惑也。
《出师表》云:“受任于败军之计,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二十有一年,先生妄动兵戈,疲于奔命,向来可理朝政?况先生空怀复国之心,然复国无望,于功何哉?岂不悲乎?当是时,百姓思定,先生非不知。欲夺天下,乃中饱一己之私囊,岂为天下黎庶计久长?
朝野上下,黄门专横,把持朝政,乃阿斗昏昏不可终日之祸根也,先生非不知,然何以无动于衷,乃殆及江山社稷也。
马谡,《三国志·蜀书》云“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且为先生献计,平定南方,永绝后患。可谓学富五车矣,然不善兵。先帝尝告汝曰“幼常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先生执而用之,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致使街亭一役,毁于一旦。至今思之,犹令人嘘唏不已也,先生明知其不可用而用之,可谓昏矣!
彝陵之战,白帝托孤。先生欲报先帝知遇之恩,六出祁山。然每每无功而返,何为?阿斗之掣肘也。阿斗愚懦,先帝欲令汝危难之时,取而代之。余辈姑且不论备之真心与否,为天下苍生,亦当取而代之也。若由先生再假以时日,励精图治,何至于蜀国不兴,朝廷不明,国土沦丧矣。此所谓尽小忠而失大义也。
东吴陆逊,文韬武略俱全,幸陷于八阵图中,先生怜其才,纵虎归山,终成大患。可谓妇人之仁也。后有诗叹曰:“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先生之举,岂不令后人所痛惜乎?
“亮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固复国心切,心神难安,事必躬亲,殚精竭虑,以致病入膏肓也!叹矣,况先生空有满腹经纶,先生之后,几人能当!先生贵为人师,亦差矣。
余读《出师表》者,情郁于胸,中有万丈波涛,吞云吐雾,终日不息也。然先生一颗拳拳忠贞之心,汉帝不解,左右不知,庶几哀叹者乎。
嗟乎,吾尝观三国之书,先生出祁山前,一谋士曰:“丞相,下官夜观乾相,相星光弱而无生,非贵之所兆,不宜出行”。然先生未听也,曰:“谋事在人,成事岂能由天也,区区天象安可信乎?”试问先生本上知天文,下识地理,今却视而不见,匆匆而行,急欲灭魏,终落得死不瞑目,懿生喜貌,蜀亡国辱。何也?先生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下臣告之,先生非不知,然蒙先帝重托,拳拳之心,无以言表,深叹时局维艰,时不我待也。一子既下,满盘皆输。乃以一智之化身,中道崩殂,弃蜀而去。直让天下嗟呀叹惋,痛彻心扉也。
而今以事论事,凡躁者难以合谋,凡骄者难以成事,《诫子书》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先生宜善听余逆耳之言矣。
后记:
诸葛魂断长江,唯存几许文,今感其忠心,固叹时之意,丞相需见谅也。
前出师表读后感1500字参考【篇3】
《出师表》是诸葛亮分析时局,把握战机向蜀后主刘禅提出的出师攻魏的意见书。作者在表中反复劝诫刘禅要继承先主遗志,励精图治,严明法纪,以完成兴复汉室、统一中原的大业,表现了他伟大的抱负和忠于蜀汉的决心。文章以其超人的忠诚自然流淌出至诚的语言,感人肺腑。读罢《出师表》,掩卷深思,一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肩负丞相之任、深怀托孤之情和忧虑国事之心,表达了他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并以此来感动群臣,激发后主,报答先帝之殊遇,完成先帝之遗愿。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他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他还要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读罢此表,不由让人心潮涌动。而此时的蜀汉,国力贫弱,后主昏庸,北方未定,汉室未兴,可谓内外交困,忧患深重。此种情势,要想实现先帝之遗愿,匡复汉室,何其困难,这位两朝老臣心里不可能不清楚。那么,是什么支撑着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是忠诚,他对蜀汉政权的赤胆忠诚。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故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是《出师表》中的一段话。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一生肝脑涂地,为刘备出谋划策,使刘备能够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回顾中国历史,忠诚美德久远传唱。屈原悲愤交加,自投汨罗,是忠诚;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是忠诚;苏武杖节牧羊,是忠诚;赵子龙乱军救孤,是忠诚;魏征直言进谏,是忠诚;杨家将血染疆场,是忠诚;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是忠诚;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诚。尽管历史上的忠诚可能会带有某种局限,但忠诚的精神却一直为人们所传扬。忠诚,往往是民族气节的表现。
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倒下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忠诚的篇章。和平建设时期,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张云泉他们用共产党人的坚毅和刚强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他们的使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的忠诚没有惊天动地的炮火,没有铁骨铮铮的誓言,只有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平凡工作。试问,天地间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忠诚更伟大更崇高呢?
忠诚是用青春兑现的诺言,是用生命履行的责任。让我们做一个忠诚的人,一个忠于感情和事业的人,一个忠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肩负着民族腾飞的重任。而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享受多了,精神追求却少了,有些人为了一己之利,丧失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准行,只要有利可图,还讲什么忠诚。这些人看重的是物质,是金钱。我们有必要提醒自己,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有人说,伟大的灵魂在考虑两件事,增强思想和生命。表现在工作岗位上,就要兢兢业业,在我们昆广网络,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扎根昆广,建设昆广。国家正在不断推进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昆明也被列为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三网融合为昆广网络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从机遇来说,广播电视可名正言顺地进军附加值高的电信、互联网领域。以此为契机,我国广播电视将可能由此转型为全方位的信息提供商,昆广网络的发展空间将得到极大拓展。另一方面,广电网络进入电信、互联网领域的同时,也需向电信、互联网开放自己原本垄断的领域。一旦相互进入对方领域,那么一场事关生存发展的竞争自然不可避免。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努力智慧地工作,在这个历史潮流中贡献一生!
忠诚,自古就是一种美德,流逝的岁月、历史的车轮不但没有销蚀它的光芒,相反已经将它打磨的更加光焰夺目。诸葛亮也不再是一个名字,而是一种象征,是鞠躬尽瘁的象征,是忠诚的象征,是华夏民族传统美德的象征
南宋着名诗人陆游在他的《书愤》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永远是茫茫银河中一颗不会褪色的明星!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他的英名,他的品德,早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域,千古传颂,令人肃然起敬。他最终将自己铸成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高度道德品质的人。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起慢慢品位诸葛亮与他的《出师表》吧!
前出师表读后感1500字参考【篇4】
每次读《出师表》总是感慨颇多,文中许多观点,至今仍有许多深刻教育意义。字里行间,通篇凝聚着诸葛亮忠贞体国、励精图治、自强不息的精神。展现了他北定中原、谋求统一的坚定信念,言出肺腑,情真意切,发人深省,感人至深。总是被诸葛亮的那腔爱国热血和一颗爱国之心所深深感动。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肩负丞相之任、深怀托孤之情和忧虑国事之心,表达了他对蜀汉政权的忠诚,并以此来感动群臣,激发后主,报答先帝之殊遇,完成先帝之遗愿。其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读罢,不由让人心潮涌动。而此时的蜀汉,国力贫弱,后主昏庸,北方未定,汉室未兴,可谓内外交困,忧患深重。此种情势,要想实现先帝之遗愿,匡复汉室,何其困难,但这位老臣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觉得就是他的赤胆忠诚、勇于担当促使他下如此大的决心。忠诚,往往是民族气节的表现。回顾中国历史,忠诚美德久远传唱。屈原悲愤交加,自投汨罗,是忠诚;;魏征直言进谏,是忠诚;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忠诚。革命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地倒下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忠诚的篇章。和平建设时期,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张云泉……他们用共产党人的坚毅和刚强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他们的使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的忠诚没有惊天动地的炮火,没有铁骨铮铮的誓言,只有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平凡工作。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尤其我们组工干部,一言一行都是一面旗帜、一个标杆、一种导向,更需要我们做一个忠诚于党的人,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具体来说就是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忠诚的红心。这是对党和事业的无比热爱,是忠于组织的信仰,也是一种信念、一种态度。我们要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对党的决议坚决执行。要有维护组织荣誉的信念,立党为公的情怀,埋头奋进的执着。成为一个组织放心的人。
二是要有干净的底气。要给自己划定“高压线”、常敲“警示钟”,这样才能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作为组工干部,绝不能因为别人高看一眼、抬举一点,就认为自己有权,就忘乎所以。要懂政策、讲规距、守纪律,小节紧守、大节不亏。成为一个清廉自守的人。
三是要有过硬的本领。作为一名合格的组工干部,必须业务过硬。认识到学习是提高素质能力和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做到勤学善思、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同时积极了解大局、服务大局,找准自身定位,找准工作结合点、关键点和着力点。成为一个有水平、有能力的人。
四是要有不懈怠的作风。作风建设永远没有休止符。我们必须带头加强作风建设,坚持组织工作无小事,从平凡的工作做起,一丝不苟。树立“干则必成”的决心,对自己的工作一抓到底,做到抓一件、成一件,抓而有效。成为一个埋头做事的人。
前出师表读后感1500字参考【篇5】
读罢《出师表》,掩卷深思,一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仿佛就站在面前。
诸葛亮知道,奖罚应该一致,否则人心不服。他写道: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对于蜀国的人才,这位蜀相也很有了解: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咨之有所广益进行了广泛的推荐。这突出表现了他一心为国毫无私心的磊落胸怀。亲贤臣、远小人诸葛亮已经洞察了这一点,力谏君王不要亲近小人,因为亲近小人会给国家带来祸患。联系实际,亲近小人而疏远君子者,仍大有人在。有些单位的领导人喜爱听身边心术不正的下属讲恭维的话,拍他的马屁;面对逆耳忠言,却置之不理,甚至会找莫须有的罪名,把讲正气的同志调离。我实在想不出他们面对古人亲贤疏佞劝戒的心理状态,也许这些所谓的领导根本就没有读过《出师表》吧!
诸葛亮率兵出战,甘愿立下军令状,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多么豪爽耿直。如今又有多少人,口口声声说什么一定要把效益搞上去,否则一定要以厂为家。可是厂子倒闭了,他却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更有甚者用送礼行贿的手段,异地为官,另谋高就,继续挥霍、攫取。这比起蜀相诸葛亮,怎不汗颜?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至今令人怀念,让人敬仰。我读《出师表》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唯心中装着国家和人民的人,历史才不会忘记他。
〔简析〕:读诸葛亮的《出师表》,没有不为诸葛亮的诚心而感动的,重读它更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小作者抓住了《出师表》中诸葛亮的光明磊落与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和当今的部分腐败现象进行对比,含义深刻。在对诸葛亮赞美的同时,鞭挞了当今某些谋私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