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得文网 > 作文 > 读后感 >

《复活》读后感1500字

时间: 小龙 读后感

《复活》是代表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创作的最高成就的一部作品。小说通过地主家的养女“玛丝洛娃”的受辱、堕落以及被下狱、别流放的悲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复活读后感,欢迎查阅!

《复活》读后感1500字【篇1】

高中时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其中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让人深深震撼。封建制度毒害巨大,它侵入肌肤,钻入骨髓,嵌入神经,让一个活泼可爱聪明伶俐的少年闰土变得呆滞木讷迟钝麻木,精神溃败,灵魂蒙霜,留给我们读者的只是无尽的惋惜。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禁不住想,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拯救中年闰土,让他重新变回少年闰土那样充满生机与灵性呢?近来读托尔斯泰晚年耗时十年而出巨著《复活》,我从中找到答案。

三十而立的世袭公爵聂赫留朵夫,勾引有夫之妇,混迹酒池宴会,碌碌无为如行尸走肉般过着糜烂的生活。作为万亩土地继承者,数千农奴的贵老爷,聂赫留朵夫无忧无虑,不为衣食所困,不因工作而扰,婚姻几成定居,工作毫无必要。他像大多数贵族一样,穿梭于女人和宴会之间,恣意于打猎和打牌之上,没有理想,没有追求。他的灵魂像琐碎的铁屑,被荒淫腐化的贵族生活磁体深深吸附着。

若不是一次偶然担任陪审员出庭审判,他的人生也许会像无数的贵族一样,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激不起一丝涟漪。他会像常人那样目睹自然界的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尔虞我诈,但死去之后,除了在斑驳倾颓的墓碑上,恐怕没有人再会记得起他的名字。

那一天,他很不情愿的去参加法庭陪审,因为当天晚上还要处理与私通已久的情妇的感情纠葛,出席对自己恩爱有加的公爵之女的家庭宴会。法庭的气氛严肃中夹杂着枯燥无常,陪审人员都感到乏味,就在大家昏昏欲睡的时刻,一个毒杀嫖客的女犯人的出现骤然攫取了所有男人的目光,同时更让聂赫留朵夫心中大惊。这个人竟然是聂赫留朵夫十年前曾经诱奸而又抛弃的钟情少女喀秋莎。

那时,聂赫留朵夫十九岁,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在姑姑家庄园休假期间,结识了让他心动不已的喀秋莎。喀秋莎是姑姑家的婢女,豆蔻年华,青春靓丽,浑身荡漾着少女的天真烂漫、纯洁无暇。二人互相爱慕,彼此心照不宣。但随着假期的结束,聂赫留朵夫不得不与喀秋莎依依惜别。此后,聂赫留朵夫年龄渐长,大学毕业后随着不断的融入酒池肉林、荒淫骄奢的贵族生活,以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倏然大变,大学时爱情、正直、公平的理念全都被诱骗、扭曲、谎言代替,他开始将安分守己视为无能,将勾引女人看成荣耀,就这样,贵族生活骄奢淫逸的生活让急剧扭曲着聂赫留朵夫的性情。

与喀秋莎分别两年之后,聂赫留朵夫在奔往军营的途中,特意来到了姑姑家。分别两年,突然重逢,聂赫留朵夫欲火中烧,完全被生理所需冲昏头脑的他燃起了对纯真少女喀秋莎的浓烈情欲。在即将奔赴军营之际,聂赫留朵夫诱奸了依旧天真无知的喀秋莎。随后,他留下一百卢布,无情离去。此后喀秋莎未婚而孕,被主人痛斥后逐出家门。举目无亲、穷途末路的喀秋莎在极度困苦中生下儿子,将其抛弃后无奈成为青楼女子。经历了生活中的种种困苦,人尽可夫的喀秋莎逐渐看透了世间的丑恶百态、人心的肮脏污浊,她开始变得冷酷、绝望、谄媚、轻飘,曾经天真无邪的她像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一样一去不复返了。

两个灵魂扭曲的人就这样在法庭上相见了。喀秋莎被人诬陷用毒品药死了嫖客,而由于陪审团的细小失误,她被判四年苦役。宣判之后,她先是声嘶力竭的哭喊,继而现出绝望的死一般的平静。聂赫留朵夫看着曾经深爱的清纯无暇的喀秋莎成了鱼肉般被人践踏的妓女,内心开始了极度挣扎。他认为,这都是他一手造成的,如果没有自己当初鲁莽的诱骗、无情的抛弃,喀秋莎就不会被驱逐,被逼入绝望的死胡同,就不会成为妓女,也就不会继而遭遇法庭上这凄惨的一幕。喀秋莎的一生是被自己生生毁掉的,而自己却人魔狗样般的坐在法庭上决定她的命运。深深的自责、艰难的抉择之后,聂赫留朵夫决定要拯救这个落魄的灵魂,同时也无形中开始了自己的心灵救赎之旅。

他去监狱看望喀秋莎,虔诚痛心的向她忏悔,信心决绝的表示将不顾一切与她结婚来赎罪。然而满怀希望的他却接连收到喀秋莎的冷遇,喀秋莎不愿再回忆那痛苦的过去,她看透了这个毁掉自己一切的男人,看透了他的虚伪、无情与冷酷。她将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利己主义的表现,她不再信任聂赫留朵夫,怀疑他真诚的面容背后掩藏着肮脏龌龊的灵魂。她开始利用聂赫留朵夫,向他要钱,利用他的贵族身份要他为其它狱友上诉平冤。喀秋莎的冷酷让聂赫留朵夫更加自责,他愈发感觉到是自己毁了喀秋莎,让她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对他人的信任。

在为喀秋莎上诉、告御状以及其他含冤的人奔波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看透了司法的腐败、贵族的堕落、人心的冷漠,同时也深深体谅到了农民的疾苦、百姓生活的艰辛。他大学时解放农奴的思想再次被激活,并尝试着在自己的庄园里打破土地垄断,租地给农民,并减轻他们的赋税。在聂赫留朵夫的感召下,喀秋莎渐渐恢复了曾经的爱心、仁慈,她被禁锢了十年的灵魂慢慢苏醒。

喀秋莎的错案没有得到纠正,她需要被放逐到西伯利亚服苦役。而此时,聂赫留朵夫毅然决然的随同喀秋莎一起前往,并在放逐过程中全力帮助他人。渐渐地,他发现自己的善心在逐步扩大,从关爱喀秋莎到关爱所有贫苦劳众,继而到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小说最后,喀秋莎得到减刑,并收获了与西蒙的爱情。喀秋莎与聂赫留朵夫的灵魂双双得到救赎,二人从帮助他人中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开始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新的人生。

《复活》读后感1500字【篇2】

铺素笺,研老墨,舞手中之笔,塑魂灵重生。

书柜上虽有琳琅满目的书籍,但我却独钟《复活》,我独钟它憎恶分明的作者,我独钟它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我独钟它对现实无情的批判与抨击,我独钟……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批判和讽刺现实的长篇小说。列宁称其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品,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及艺术总结。它虽没有《战争与和平》史诗般的恢弘气魄和明亮的诗意;也没有《安娜卡列尼娜》的波澜与不安的强劲;但他有的却是一种对现实主义无情抨击的洒脱,有的是一位伟人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

《复活》不只是一段凄惨曲折的爱情故事,更是幻想通过用温和的手段调节矛盾,获得社会“和谐”的恢弘志向。作者借托两位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黑暗的沙皇帝国,真正反映被欺压的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揭露了腐朽混乱的上层社会和官场。

托尔斯泰笔下的女主人公马丝洛娃是一个平民女子,是俄国社会最普通的一员。一个纯真的少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邂逅了上层社会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可是聂赫留朵夫却在诱奸马丝洛娃后将之抛弃。聂赫留朵夫对于农奴私生女马丝洛娃的玩弄是其阶级、社会地位的支持和怂恿造成的,也是有着劳动人民勤奋善良的马丝洛娃屈辱命运的根源。被赶出家门的马斯洛娃自甘堕落,沦为妓女,最后又受人诬告,告上法庭,由于陪审员的误判,法官的不负责任使他被放逐西伯利亚服苦役。种种不甘事件的经历与打击,让天真的女主褪去了原有的天真无邪,取而代之的是对现实社会无情的失望和对上层社会的憎恶。她的屈辱是对统治阶级和官僚主义最有利的控诉和最无情的鞭笞。男主作为陪审员中的一名,亲眼目睹马丝洛娃被冤判时的绝望,他认为马丝洛娃的堕落与他的抛弃有关,于是为了赎罪,聂赫留朵夫踏上了替玛丝洛娃到处申诉的旅程,并决定如果申诉失败,便和玛丝洛娃结婚,一道流放到西伯利亚。他的复活旅程不是从玛丝洛娃的案情中看到社会制度的罪恶,而是深入到农村、监狱、法庭游走于各种农民、罪犯、官僚之间的种种不公平。亲眼看见劳苦大众饱受折磨与压迫,亲自感受到了底层生活的苦楚与无奈,甚至是麻木。于是聂赫留朵夫放弃了贵族的享乐生活,交出土地,平均地权,敢于突破阶级界限,驱除阶级偏见和自私的个人主义,以爱作为生活的原则彻底复活。起初,玛丝洛娃想利用聂赫留朵夫对他的歉意而获取什么。但是当她拒绝聂赫留朵夫的求婚并痛斥他:“在那个世界里玩弄我还不够,又要用我来拯救你,好让你上天堂。”当她愈来愈强烈的拒绝、指责聂赫留朵夫时,也正说明她在恢复最原始的良知,在与麻木作斗争。而且,在她复活的旅途中,原谅并且爱上了聂赫留朵夫,获得的精神上真正的解脱。

复活?是哪种性质的复活?是生命的复活?还是精神的复活?在当今社会,倚老卖老成为了一种可怕的社会现象,究竟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不禁让人深思。6月15日,四川达州城区正南花园附近,一位婆婆摔倒在地,造成大腿根部粉碎性骨折,共花医疗费、护理费等2万余元。婆婆摔倒后,手里死死抓住一位9岁小朋友的手。小朋友家人表示,3个孩子当时是去搀扶老人,却被诬陷。婆婆则称是小孩将自己撞倒。双方各执一词,5个多月过去,事情尚未得到解决。小朋友一方家长以敲诈勒索为名,向当地派出所报案。11月22日,警方称,受伤老太蒋某某系自己摔倒,其行为属于敲诈勒索,决定对其给予行政拘留7日的处罚。因蒋某某已满70周岁,依法决定不予执行。记得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也说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其实这两种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当我们看到不少老人做倚老卖老、为老不尊的事时,我们很容易变得难以淡定,毕竟中国还有句古话,叫做“为老不尊,为幼不敬”,意思就是,如果老人不懂得尊重自己、尊重别人,那么,年轻人该如何敬重老人?带着一颗纯洁的心穿行在缤纷的物质中,我们须要选择将那些形形色色的尘埃抹去,尽管我们知道,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灵魂的高尚才是生存之道。洗涤内心的不堪与肮脏,拯救内心那颗残破的心灵便是救赎,让精神重新复活重生。

当你为自己的私欲而活的时候,你便是一个“动物的人”,用中国哲学大师冯友兰的话来说就是“小我”,这是最狭隘的人生境界。但当你不只为自己而活,那你的肩上就担当起了一种责任,这时,你便成为了一个“精神的人”,即达到了“大我”的人生境界。当今社会,灵魂的黑暗与覆灭,数见不鲜,当我们在指责社会的不公,人心的腐化的同时,不如认识自身的错误,不断完善自己,改造自己,完成心灵的救赎,精神的复活。

在当今物质横流的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却徘徊不前,踯躅不定。因此,人性的救赎迫在眉睫,书中的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一次又一次的战胜人性的弱点,唤醒自己内心深处那沉睡的灵魂,从而得到人性复活。弃小我,成大我,方是救赎。

我认为拥有高尚的灵魂和悲天悯人的人性是一种基本准则。要想精神的自我永存,就要“行的正,坐的直”,有自我反省,自我认识的觉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谦虚受教的心。如果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多思考利与弊,得与失,那么世界上许多的错误也就不会发生。作为当今社会的一名大学生,我们需要不断对社会现象进行透析,用自己正确的思维去判断,找寻属于自己正确的人生道路,把自己那些还未苏醒的腐败灵魂彻底扼杀。真正的去付出自己,把握生活的每时每刻,绝不让一丝一毫的不良因素动摇自身。

祈内心救赎,塑灵魂重生。

《复活》读后感1500字【篇3】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呕心沥血十余载的长篇巨著,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结晶。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便早已听闻《复活》是一部优秀的著作。而如今上了大学才把《复活》诵读了一遍,不禁有些惭愧。但我从中却是体悟颇多。现在就让我从内容以及我的启示这两个方面来重新解读以下《复活》吧!

纵观全书,这部小说正如托尔斯泰此前的许多作品一样,它的情节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写的是年轻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大学时期诱奸了姑妈家的养女卡秋莎,并把她抛弃,致使一个美丽善良的少女开始了不幸的一生。作品用了倒叙的手法,从聂赫留朵夫在陪审席上认出了受冤枉的卡秋莎写起,她的不幸遭遇引起了男主人公的思索,决心用自己的行为,挽救卡秋莎为自己赎罪。他痛悔过去的劣行,开始走上精神“复活”的道路。

小说首先写到的是监狱的事,这里面的人给人很厌恶的印象,而玛丝洛娃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出场的。玛丝洛娃就是卡秋莎长大后取的艺名。她本是一个纯洁而又善良的农村姑娘,走上这一条道路完全是被逼的。她憎恨这个对她犯罪的男人,憎恨这样一个社会。于是,她要泄愤!她只有用自己的不断堕落来报复,报复这个黑暗的社会。而与此同时,聂赫留朵夫,这个玛丝洛娃痛恨的男人也出场了。他作为一名陪审员,与玛丝洛娃在法庭上的不期而遇引起了一系列的回想。从这个现在麻木不仁、行尸走肉的人,回忆道那个“精神”的人,那个从前清纯正直的青年犹如隔世。我想年轻时的聂赫留朵夫是个即痛苦又幸福的人。他知道本阶级的缺陷,想改变现状,却遭到了周围人的反对和不理解。但他起初是抗争的,所以虽然“痛苦”但坚持了自己,所以“幸福”。后来,他苦于找不到出路,无人理解,终于屈服了,堕落成了“肉体的人”,想的只有自己的享受。但在那法庭上的相遇改变了他,他经过反复的心理斗争后决定去见玛丝洛娃。于是,开始了他精神复活的道路。刚开始,他只是单纯的想为她赎罪,他替她奔走上诉,并打算娶她。而随着情节的深入,他渐渐发现了周围人物的庸俗和惹人生厌,以及法律专制制度的黑暗。他的精神复活由此转向了整个被压迫的劳动阶级这一更高的层次。同时,他对整个统治阶级的罪恶进行了深刻的认识。

相比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她的复活历程则截然不同,完全没有那种赎罪的味道,当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监时,她所“复活”的仅仅是她当初的那个清清白白的自我而已,她那时仍处于“堕落”中。她习惯性地冲他媚笑,还所要钱币。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时,特意向她表示忏悔,这一切引起了她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他的仇恨。回忆的大门一经打开,她便从浑浑噩噩中苏醒过来。第三次探监时,她同以前相比已经判若两人。“复活”的完成是在她流放中与那些品德高尚的ZZ犯的接触之后。她学到了他们敢于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尤其是西蒙松对她发自内心的爱情,更使她意识到了人的尊严和自身的价值。她虽重新爱上了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但因不愿误了他的前程而与西蒙松结合。少女时代的卡秋莎终于回归。她的纯洁的道德也失而复得。由此,玛丝洛娃在精神上彻底“复活”了。

作者借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上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俄国城乡的阴暗以及对宫廷、法庭、监狱和教会的抨击与揭露都一一表现得淋漓尽致。《复活》不愧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著作。

全书给我最深刻的就是聂赫留朵夫的转变,原来是纯真的大学青年,后来颓废成社会的人渣,最终复变成正直的人。我十分佩服他的勇气,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最终承担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一无反顾的收拾起自己的烂摊子,把自己该承担的都一一扛下。在现在的社会中,能不随波逐流而是坚信自己是对的,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社会的接班人,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现在以及将来所要肩负的责任,不甘堕落,不被恶势力打败,坚守自己的原则,早日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复活》读后感1500字【篇4】

当我们在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一个衣着整齐干净的人上车的人不会让人反感,让人讨厌,可是但我们看到外地出来打工的民工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的时候,当然衣服不会向我们这些学生上班族的这些人穿的干净体面。这时公共汽车上的人们就会出现抱怨,讨厌的声音和表情。这也是屡见不鲜的,最反感的还得数售票员了,她们的态度一眼就让人看出来,鄙视、讨厌。她们不耐烦的嚷嚷售票,很少有一视同仁的售票员,这也是我讨厌售票员的原因。这些售票远就是些普通的代表,在中国很多人都是以貌取人的,很主观、很势力。也不见得她们的地位要比民工高多少,但他们的就可以小觑这些人并给予不公平的待遇。要知道农民工也有了不起的人物,像现在红的发紫的许三多,还有不少企业家都是农民工出身的。这样的国人应该好好的反省一下自己了。

还有好多人霉着良心做事的,最近人家美国经济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危机,而中国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可是中国的奶制界却出来骇人听闻的消息,就是这些大企业像三鹿,蒙牛出售的奶制品都还还有三氯氰氨等有害物质,这样给中国带来的严重的打击,竟然查处有许多食品都还有这些东西。这些事情真是令人发指。他们赚的都是黑心情,所以三鹿的工厂被收购,面临着倒闭的问题,蒙牛的股票也在缩水,很多人对奶制品出现了抵制的情绪,这样蒙牛也将面临的被收购的问题,可是蒙牛老总刘根生尽然落泪打折民族名牌的幌子出来求救,大部分人都还是善良的,很多企业老总都出来营救这也在情理当中,中国的民族品牌一个个都被收购,像我们的汇源就是个例子,可是这时候你怎么就想起来自己是民族的品牌,当你给所有中国人喝着有还物质的牛奶的时候你怎么不说自己是民族的品牌,只想到眼“钱”的利益。/)虽然人们顾及民族品牌不愿被外国的企业收购。可是一个企业要是霉着良心做事还会有多少人支持你,我想就算人家不收够你,你又会存在多长时间呢?我只是个学生当我也要问一句这样企业的老总晚上能睡的安稳吗?

《复活》揭示了人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做人良心的问题,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也体现了托尔斯泰一位伟人暮年心灵的稳健和悲天悯人的大气,同时揭露了沙皇专制官僚制度的反人民的本质以及教会的丑恶罪行。《复活》里写的虽然是贵族的忏悔,但是托尔斯泰并不是把这个母题当做贵族的,他是把忏悔放在人的心灵的内在的、普遍的矛盾中展开的。人都有神性和兽性。当人放纵了自己,就可能堕落;而当人自觉,就可能"复活"。

正如花草需要春天的甘霖才能长出新绿,人类需要博爱与同情才能继续不息、日进无疆。同时使我懂得了人的善良有多么重要,也使我懂得了真善美的真谛。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环境,真正去付出自己,把握生命的每一刻,不要只知道为自己活着,也要为别人活着。

 

《复活》读后感1500字【篇5】

很喜欢小说的开头,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然而这城里的人们却无暇欣赏,甚至根本没有留意到大自然馈赠的美好。对于他们来说,似乎这些并不是生活的美好所在,那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才是真正快乐?

涅赫柳多夫年曾是高尚淳朴善良勃发的对未来抱有梦想的少年,年少的他喜欢思考问题,关注不公的制度,他被母亲讽刺为:“我们喜爱的哲学家。”此时的他如同纯净的莲花,与上流社会那些虚情假意沉醉于物质欲望的人们显得格格不入。而与卡秋莎的青涩的爱是 自然真挚的。然而后来的军营生活以及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腐蚀了他。他认为相信自己,总是受到别人谴责,而相信别人,却得到称赞。涅赫柳多夫跟其他上流人物一样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在这个圈子的人。看来理所当然应过的生活。他成为了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他打扮精致高贵,然而内心却匮乏至极,过着和他外表一样空洞的生活。再一次遇到卡秋莎,涅赫柳多夫已不是从前的那个他,以前的他是“精神的人”,如今他身上藏着的那个" 兽性的人"控制了他,使他对卡秋莎做了不该做的事,然后残酷地抛弃了她。托尔斯泰许多小说的悲剧故事都发生在火车铁轨上,当那晚卡秋莎绝望地看着涅赫柳多夫离开的火车时,留给她的是无尽的黑暗和痛苦。

十年后的法庭上,涅赫柳多夫认出了无辜的卡秋莎。此时的卡秋莎生活是堕落的,过着出卖灵魂的生活。因为遭受的种种不幸,卡秋莎已经不相信世界的美好,认为身边的人只想在她身上捞到好处。这时的她和过去纯洁善良的卡秋莎已经完全不同。涅赫柳多夫意识到自己的罪孽是如此的深,是他,首先把她推进这个深渊,他认为他应该为她赎罪。这段赎罪过程是涅赫柳多夫心灵的复活之路。他竭力为卡秋莎做一切他能赎罪的事。他逐渐唤醒自己心中尘封多年的那个“精神的人”。

在上流社会看来,涅赫柳多夫所犯下的错误并没有多么的严重,认为他没有必要为此赎罪,起初涅赫柳多夫的心里也做过这种挣扎。他大可以忘掉这段往事,按照那条骄奢淫逸的生活道路继续走下去,这种事会被淡忘,人们还是一样生活下去。在挣扎中他还选择赎罪,欺骗自己是痛苦的。承认自己的罪孽是痛苦的,然而也是令人高兴,涅赫柳多夫的心灵将会因此得到解脱,得到真正的快乐,对于他来说,这是多少物质上的富裕带来的幸福都比不上的,洁净自己的灵魂只能赎罪,灵魂才能彻底地复活。

为了卡秋莎的平反,涅赫柳多夫奔波于与监狱打交道以及向权贵人物求情的周旋中,一方面他看到监狱里的囚犯受到的悲惨待遇,以及贫苦的无辜人民受到的压迫,另一方面却看到权贵人物对贫苦老百姓的冷酷无情。这些经历让他意识到自己以及属于自己这个上流社会的人们过的生活是如此荒唐,而政府官员拿的是人民大众的钱财,然而面对他们却是一副冰冷的毫无怜悯之情的嘴面。

什么人才是罪人?普通的民众没有犯罪,因为法律的疏忽而入狱,如卡秋莎,还有那个被控有纵火罪的无辜老太太。一个小男孩偷了地毯而入狱,人们觉得他罪孽多重,却没有人怜悯他,没有人思考滋生犯错的温床。社会不去思考不去改善产生这种错误的社会条件,而只是把这些偶尔捉到的“毒瘤”消灭掉,这些背后的不作为的人才是最大的罪人,而偏偏是他们,建立起所谓的法律制度,这些人犯下的罪孽更深。

而与农民的打交道中,他深感土地所有制的不公平。一方面他痛恨这种制度的不公另一方面又担心放弃这种带给自己利益的制度后自己的损失。一种矛盾的心里让他挣扎,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带给农民利益的制度,而放弃了土地所有制。

与平民百姓以及政治犯的交往中,他体会到人身上的善良,真诚等美好品格,这些都是上流社会所没有的,上流社会的人物戴着一副面具生活,不久这副面具就成了他们共同的脸-----虚伪,追求物质生活,沉迷于无意义的东西里。涅赫柳多夫对上流社会这种生活感到厌倦恶心,对善良的平民百姓发出衷心的喜爱。

最后尽管涅赫柳多夫没有成功令卡秋莎平反,也没有娶到卡秋莎。但是他已经完成心灵的复活,他承认自己的罪孽并且赎罪,心灵得到解脱。他放弃了土地所有权,从从前的极端的的利己主义者和享乐者变成了利他人主义者,他告别了奢华空洞的生活,过上精神丰富的生活。他又像当年十几岁的那个他一样,善良高尚而慷慨。什么是真正的快乐?物质上富足的生活?我想不是,心灵的快乐和自在才是真正的快乐。

而卡秋莎也在这一段过程中心灵复活,原本的她不相信世界的美好,堕落地生活着,然而涅赫柳多夫的真诚赎罪却感化了她,唤起了那个曾经善良美好的卡秋莎。往后当卡秋莎跟政治犯的相处中也让她发现这世界上存在的善。她的心灵慢慢苏醒,最终她的心灵受到净化,她跟涅赫柳多夫一样,精神上彻底复活了。

另外很喜欢作者的一点是,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尽管有道德污点,然而托尔斯泰仍能写出人物的魅力。像涅赫柳多夫,像卡秋莎,也像安娜卡列尼娜。想起了他在书中的一段很精彩的论述,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只简单地评价“他是好人”或“他是坏人”,人像河流,每一段都不一样,有干净的也有混浊的。哪怕是那个残酷的监狱长,作者还写道他的另外一面:他对着幼小的女儿时的那种慈爱。

2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