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得文网 > 作文 > 读后感 >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500字

时间: 小龙 读后感

《历史的教训》是一本由[ 美] 威尔·杜兰特 / 阿里尔·杜兰特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8,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历史的教训读后感500字,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500字(精选篇1)

《历史的教训》是杜兰特夫妇的代表作,通过提纲挈领的线条,勾勒了历史与人类生活各方面的关系,体现了他们对人类历史的宏观总体思考。该书共有十三章,包括“犹豫”、“历史与地球”、“生物学与历史”、“种族与历史”、“性格与历史”、“道德与历史”、“宗教与历史”、“经济与历史”、“社会主义与历史”、“政府与历史”、“历史与战争”、“增长与衰退”和“真有进步吗?”

全景式地展示了各种因素与历史的关系,博古通今,新见迭出,引人入胜,可以说,书中到处闪耀着历史学家睿智的思想光芒,是一本值得大家静下心来仔细品味的作品。书名《历史的教训》隐含鉴古知今的寓意,其中许多教训都是历史经验的总结,通过格言、定律式的高度概括呈现出来。有些教训的提法与流行的、看上去不成问题的解释相抵牾,但细细品味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

比如,在论及生物学与历史的关系时,作者提出生物学赋予历史的第一个教训就是生命即是竞争。他把战争比喻为一个国家的觅食方式,战争促成国家间的联合,除非各国组成一个更大的和更有效的保护性群体,否则国家间必然不断重复生存竞争的逻辑。这对我们深刻认识今天世界各国与各个国家集团之间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会有所助益。

对于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有几点:一是在大自然面前要谦逊,人类历史只是宇宙中的一瞬间,我们要充满敬畏地学会与大自然的和平共处,不能为所欲为;二是国家之间要以合作为主,文明是合作的产物,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对此做出过贡献,要求同存异,不能你死我活;三是在社会改革方面要适度,不能过于激进,有时保守的态度其实也是很有价值的;在社会进步方面,也要注意公平、正义的适度。四是自由不是绝对的,个人的自由需要行为规范加以约束,不能为所欲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的首要工作是建立合理的秩序。

其实,人是历史的产物。汲取历史智慧,总结经验教训,指引未来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家,都在为这一目标而辛勤耕耘。《历史的教训》一书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总而言之,当今时代,能够潜下心来读一些诸如这样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对个人和国家都是有好处的。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500字(精选篇2)

学过历史的人都会心存一个问题:历史到底有什么用。中国人爱讲古,哪怕是大字不识几个的人,随口也能提几个历史名人,说两段古人故事。尽管这些故事大多源自西游、水浒、三国、说唐、说岳、狄公案、包公案、三侠五义等古典小说,与真实历史相差甚远,但反映出的是普通民众对历史的印象和看法。即使是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历史专栏中充斥的仍是历史传奇、稗官野史的历史段子,满足的是看官的窥私欲和好奇心。这样看来历史的功用不过是人们酒足饭后娱乐消遣的工具。

似乎越是人类社会早期学者对历史的价值评价越高。罗马-思想家奥古斯丁说:“历史是一部上天下地、赏善罚恶的说明书。”中国古人对历史的意义评价更高。《诗·大雅·荡》称:“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意思是商朝的历史镜鉴不远,就在夏桀之世。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元朝胡三省做注讲:“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他把历史的作用说得更重要,人君、人臣、人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所有道理,都包含在历史之中了。所以中国历来重视史官,历朝帝王身边都有史官做起居注记载帝王生平事迹,以备帝王死后编纂《实录》。

历史是发生过的客观事实,记载历史的史书却是主观活动的结果,不管标榜自己记录历史多么客观的史学家,他的作品都不免会有个人主观的情感渗透。所以对于史学家来说正直的品格,能够客观记述史实是非常难得的事情。文天祥《正气歌》曾说:“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这里面提到的都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史官,一个是齐国的太史,一个是晋国的史官董狐。齐惠公与权臣崔杼的妻子通奸,崔杼恼恨之下在家里埋伏甲兵,趁机射杀了齐惠公。齐国太史在描述此事时记载为“崔杼弑其君”,崔杼很生气,认为自己被人绿了出口恶气还要青史留骂名太委屈,让太史重写,太史不干被杀。崔杼让太史的二弟接着重写,太史二弟义正言辞的表示:史官就是要秉笔直书,你崔杼杀了自己的国君,不管有啥理由就是以下犯上,这个弑字不能改。崔杼更怒二弟扑街。太史小弟接任就是不改一字,崔杼也无可奈何。晋国国内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当时的晋灵公不满执政的赵盾,派杀手去杀赵盾,赵盾跑了还没出国门,他弟弟赵穿就纠合家将攻打国君,把晋灵公给干掉了,赵盾就回来了。后来董狐在记载此事的时候写到“赵盾弑其君”。赵盾很生气,表示人是赵穿杀得给我有毛关系。董狐表示,你是晋国的执政,还没跑出国门,看到有人攻打国君,你不去平叛,还腆着脸回来,你不是弑君者谁是?这就是所谓直书,也是班固说的“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既然秉笔直书难得,所以对那些不能客观写史的人特别鄙视,称他的作品为秽史。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对秽史深恶痛绝,他在《史通·曲笔篇》中对涉及史贿的两位史家痛加斥责说:“班固受金而始书,陈寿借米而方传。此又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虽肆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尤其是北朝的魏收,他在修史的态度上,被后人所诟病,在《北齐书·魏收传》(原《北齐书·魏收传》已经亡佚,后来补自李延寿《北史》)中说到,魏收在修史的时候大言不惭的说:“何物小子,敢共魏收作色,举之则使上天,按之则使入地。” 他编修的《魏书》,“众口喧然,号为‘秽史’”。

这种对待历史的态度,就是重视道德的评判,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评判。而这种价值评判,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印记。《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谓:“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重视道德的力量,胜过对功业的称赞,从先秦就流传下来。到孔子有感于春秋的乱世作《春秋》,批判臣弑君、子弑父的事件,维护伦理纲常,“而乱臣贼子惧”,史书成为褒贬人物影响后世的利器,孔子自己也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就像前面提到的齐太史、董狐,他们的记载不一定完全是史实,但拼死写下“弑”字就是要维护自己坚持的道德规范。这是与西方不同的史学传统。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指出写历史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至于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种“立功”的史学观念对西方史学影响深远,成为东西方文化不同的分野。

正是我们喜欢借古而通今,所以我们对克罗齐这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理解深刻。杜兰特在《历史的教训》中写道:历史学家就是要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理解历史,并以此赋予历史以内在的生命力。历史应该是让人拥有更广博的知识的前提下,对人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能从历史长河中吸取教训、总结规律,对处理当下的事件具有指导功能,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预测性。我们应当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历史文化发达的国家,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汗牛充栋的史料,这些历史遗产让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我们明白:这是养育我们的母亲,这是我们永恒的生命。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500字(精选篇3)

一本史书不到200页,而且还是小纸大字,篇幅却涵盖治史意义、生物、种族、性格、道德、宗教、经济、社会主义、政府、战争,以及这些东西和历史的关系,可谓浓缩至极。

这虽难以避免是主观主义很强的书,但是作者在第一章“犹豫”中的谦逊,足以让人以同样谦卑的姿态阅读他的大作小书。他开章明义:历史编纂不能算一门科学,而是将混乱材料排列起来的艺术,和一种寻求预见性观点和启蒙作用的哲学。哲学上我们试图通过整体了解部分,而历史哲学希望通过过去了解现在,但是,“我们知道,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总体性视野不过是一种错觉。我们并不知道人类的全部历史”。这可能就是第一章命名为“犹豫”的原因罢——但尽管“悲观”,也同样应该认识历史的意义,亦即用史观照见当今,虽然有瑕疵,但是总比空无参照的苦思冥想要好。

在“性格与历史”一章中,作者明确了“性格元素表”,”来对人性进行描述“。他认为理论上人类会心理变化,但是,“就已知的历史来说,人类的行为却又并未发生多大的变化”——我认同这样的人性设想,也正是基于此,才有了“永恒”的经典文学和经典艺术——否则永恒该怎么解释呢?

在“道德与历史”中,他表现出一种前瞻性:他认识到工业革命对经济形态和上层到的结构的改编,也认为旧的农业道德规范随之开始走向灭亡——但是并未因此而否定松弛了的道德观,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转变过程。他之所以这样乐观,是因为他看出人类从狩猎期向农业期过渡时,道德曾发生过转变(如曾经狩猎期生活困难,人十分贪婪;狩猎期男人死亡率高,所以一夫多妻,这和农业时代对贞操、一夫一妻的重视显然不同),所以当时在向工业期转变,道德发生松动似乎也变得可以理解。作者在1981年去世,他叙述的仍现代化的转变力量,那时,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尚未完全普及,更别提后现代化。在当今杂糅状态下的中国,我们对松动的道德观应该保持乐观态度吗?我们对乡土文明的衰弱应该感到悲伤吗?这也让我一筹莫展(尤其对于农村的诸多问题)。

在“宗教与历史”中,他说历史的一个教训就是,宗教有多次生命,“上帝和宗教死而复生太常见了!”他举了两页的历史例子来说明这个教训。如今,这个教训仍然令人警醒,曾有学者预言21世纪是宗教衰弱、让位于资本拜物的世纪,可惜如今ISIS的恐怖主义活动,又让宗教重登人类历史高峰——无论他们的宗教是否原教旨主义的歪曲。

在“社会主义与历史”中,他找寻了历史存在过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时期,埃及、罗马、中国、印加人都存在过,挺有意思。

在“政府与历史”中,他谈了革命,他认为暴力革命带来的只是财富的再分配,而这之后不平等仍然会存在,所以“唯一真正的革命,是对心灵的启蒙和个性的提升;唯一真正的解放,是个人的解放;唯一真正的革命者,是哲学家和圣人”。虽然主观性、概括性极强,但是想来他的观点实在让我认同!此外,在这章,他援引马克思主义观点谈政治经济时,强调:个人独立性随着城市和工业化发展降低,因为人需要依赖其他工具和资本,结果便是,“一切事物都被套上了锁链。经济的自由,即使是在中产阶级中,也越来越少,使政治自由成了安慰人的漂亮话”。由此说来,政治和经济不可分,在发达工业社会,资本的主导表面和政治没关系,但其实是一种更加政治化的意识形态,控制着全部的人民和各个政党;而因此丧失主导权的一般政治,如党派竞争,表面上民主而漂亮,实则都是为资本服务的马仔。这么以来,资本成了最大的政治,而且是强权又隐藏着的政治大哥。

“增长与衰退”中,他定义了文明为“促进文化创造的社会秩序”。而社会秩序构成分别是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前者是“依靠习俗、道德和法律而得到保障”,后者“依靠连续的生产和交换而得到保障”。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500字(精选篇4)

其实,看到书名,我就产生了偏见。

这两天,我翻了一遍此书,虽说依然对其有偏见,但我对作者核心思想的认知已有所改变,觉得这本书不应该被理解为“物竞天择”的鼓吹书。我认为应该这样理解——这本书的书名叫“历史的教训”,而杜兰特在P172说了“历史是如此的丰富多彩,以至于只要在事例中加以选择,就可以为任何历史结论找到证据”,仿佛在告诉我们,历史本身产生不了固定的教训,反而是读者想要什么样的教训,就会从历史中读出什么样的教训。以本书为例,有豆瓣网友读出的是“人天生不平等”、“物竞天择”进而国家民族要如何如何“尚武”。但是,大家仔细看会发现,作者虽然承认人类历史及当下部分现状是“人生而不平等”,却并未表示过今后就一定还是维持不平等而不作任何努力,也并未说过“战争是国与国关系的唯一终极选择”,P135“虽然人们不能做到生而平等,但是教育和机会的获得会让他们越来越平等”(机会平等的可能性),P146“无论我们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我们也不应该在中国境内制造上百个广岛那样的悲剧”。

其实我的偏见毫无益处。作序者郭小凌教授说了:“他在书中表达的观点远远不是终极结论,读者尽可以见仁见智。但从我个人的治史经验经验看,说他的多数结论不是偏狭之见,而是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的益智良言并不为过。”此言甚为中允。实际上,我很喜欢P122中的这句话“唯一真正的革命,是对心灵的启蒙和个性的提升;唯一真正的解放,是个人的解放;唯一真正的革命者,是哲学家和圣人”和P165中的“创造性思想的这种经过考验的存在能力,才是真正的永垂不朽,才是真正的有益人心”。

社会达尔文主义不该是我们从杜兰特氏书中得出的“教训”。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500字(精选篇5)

究竟什么是历史的意义?太宗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高华说研究历史是为了让人更了解自己,洞悉人性;赫拉利说研究历史是为了让人们尽量不再重蹈覆辙,往其他的可能性上发展。历史更多的时候就像是一面镜子,试图从让人们在“超以象外”的角度去审查自己,从而避免主观思维造成的不够理性的误判。这对人、对国家的价值都是毋庸置疑的。但这部小书从一开始就提到了历史面临的一个难以避免的悖论命题-历史也是人写的,我们试图用历史避免自己成为鱼缸中看不到那真实外界的鱼,但也不能不得不承认历史也是由存在主观思维的人去编撰完成的。这样来看,历史真真能成为一面客观的平镜吗?还是一面扭曲事实的哈哈镜?但什么才是算得上事实呢,立场不同,结论也必然不同,这个宇宙是存在普世价值和真理的么?那又在哪里呢?真理是在少数人那里吗?还是根本还没有被人类挖掘出来呢?其实作者在文中已经表露了对历史意义的看法,那就是对人性的展露了挖掘。书中最后一章谈到了“进步”,回顾往昔,人类经历文明的兴衰起伏,国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科技进步宗教衰退,但惟独不变的就是人的本性,而这似乎能看到的历史规律,也正是由于人性未变而引起的。所以高华教授说,研究历史是为了洞悉人性,尤为精辟。

这本书字数不多,但读的时间挺长,因为里面很多句子都是作者经典性的总结,很多话值得深思。有几点让我颇为深刻,一是在论及社会主义方面,作者提到“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对社会主义的恐惧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而这二者注定在摩擦之中融合团聚,这是种乐观的辩证思想。二是提到种族、基因、文明及节育问题的观点,引发了我对一些制度政策制定方面的联想,任何国家在制定政策时候都会考虑对未来民族整体的影响。三是谈到平等与自由关系时候,提到多数低于生存标准线以下的人向往平等,而那些少数社会精英更加向往自由。对于这里,我很赞同作者关于竞争和选择的观念,自然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类社会的前进往往也是由少数精英带动的,而大多数百姓则是附属拷贝这些成果并予以应用,比如乔布斯、爱迪生等伟人,就为其提供了原动力,自由的环境才能为这些天才创造更多的机遇和环境,而平等则会为对其造成一定压抑,所以资源应该更多提供给精英人群。这听起来残酷,但符合自然规律。当然平等教育权利是可以弥补这自由带来的两极分化的弊端。四是谈到历史文明兴衰交替,谈到文化遗产问题,也是在告诉读者虽然车轮在一圈一圈重复旋转,但毕竟我们是在前进,因为之前走过的路都被留在了记忆里,这是历史乐观积极的一面。当然也有悲观的一面,第五点就是在战争方面,作者提到战争是历史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终极方式,由于人类本性所在,和平也仅仅一种不稳定的平衡,目前社会就处于这种不平衡性之中,这是核武器带来的变态的平衡。人类竞争的基因告诉我们合作也仅仅是为了同其他更大集团的竞争,也许星球大战爆发时候,这个人类才能放下内部竞争而获取整体团结。

总的来看,历史从来不会告诉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得到的经验越多,越不能明白下一步走向何方。历史给我们提供的就是一个个被否定的选项,但面前还有无数的选择,至于哪个是对的,又有谁能知道呢?

16604